付傳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54-02
數學課本是教師教學的工具書,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媒體。充分利用數學課本,精心指導學生閱讀,有利于進一步體現學生在 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努力讓他們帶著教材走向教師,有利于加速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升華,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學生有了學習能力,將終身受益不盡。為此,我們要先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數學書不用讀”和“不懂得如何讀數學書”的問題,以便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中有意識的加強了這方面對學生的指導和訓練,進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一、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應充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數學課本中沒有曲折生動的情節,只有簡潔精練的文字,抽象概括的法則,因此學生對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不濃。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懸念、帶著急于找到解題方法的急切心情去閱讀課本。充分調動起學生閱讀課本的激情。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出示一組面積相等但形狀、已知條件不同的三角形,讓同學議一議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學生的意見很不統一。此時,教師指出,用面積計算公式可以算出這幾個面積是相等的,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們的面積呢?這樣,就使同學們滿懷學習興趣投入到閱讀數學課本中去。
二、從低年級抓起,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對識字不多,思考能力有限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應采取在老師指導下講解和閱讀相結合的辦法。如,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冊“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教材42頁例3出現用圖解說和是62,接著出現例4:46+24讓學生試算。通過這兩題的計算歸納出筆算加法三條法則。教學例3時,為了幫助學生弄清“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的道理,引導學生用小棒擺擺看,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擺的結果,讓學生思考討論:①數一數有多少根小棒?②一捆小棒是幾根?64根小棒和8根小棒合起來是多少根小棒?是幾捆零幾根?經過討論,啟發學生認識到個位4根小棒和8根小棒合起來是一捆零2根小棒。再引導學生打開課本42頁,讓學生觀察例3,圖上右邊用虛線圈起來的10根小棒就是左邊用虛線畫著的1捆小棒,即表示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可讓學生指著圖講清)個位還有2根小棒,十位有6捆小棒。共62根小棒。學生弄清楚例3后,讓學生試算例4,總結出筆算的三條法則,然后再讓學生看課本43頁例4,讓學生自己對照例4圖圈一圈,畫一畫,講一講,最后再看書上的筆算加法三條,讀一讀,看和自己總結的一樣不一樣。
三、從概念、性質、定律抓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當學生剛開始閱讀課本時,可能出現讀不進去,甚至反復讀了也提不出問題,這是正常現象。我們絕不能因此而放棄閱讀課本習慣的培養。正相反,更要耐心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閱讀課本的方法。法則、性質、定律等都是通過許多實際例子歸納出來的,文字十分精煉。因此,開始時要耐心指導學生逐字逐句地反復讀,邊讀邊思考,逐漸理解它的含義。對關鍵性的詞句要用筆圈圈點點、劃上杠杠。例如:四年級“加法的交換律”教師在指導學生細看課本例題,高瞻遠矚觀察例1中的“137+357=357+137”,再觀察:18+17O17+18;124+235O235+124,并想一想上面的每組算式有什么共同點?從上面的算式,可以發現什么規律?加數的位置交換了,為什么還能用上等號呢?當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后,紛紛舉手發表意見:“因為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有的學生說:“和不變。”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讀課本上的結語“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為使學生加深理解,突出“交換加數的位置”與“和不變,”要求學生在這些語句下面加上圈圈點點或劃上杠杠,以養成讀書的習慣,培養閱讀能力。
四、從算式教學抓起,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從算式教學抓起,要讀出它的“意義”來。算式教學的讀題,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智力、培養思維能力。教學式題,我常常要求學生看課本例題,讀出它的“意義”來。例如第五冊47頁例2口算420÷3,我沒有急于要求學生按照例1的方法進行口算,而是先學生發揮“讀”的能力,讀出它的“意義”來,結果有七種讀法。(已學過的)
①420除以3,商是多少?
②3除420,得多少?
③被除數是420,除數是3,求商。
④把42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⑤420里有多少3?
⑥420是3的多少倍?
⑦3與什么數相乘,積是420?
通過這樣的看書“競讀”訓練,學生情緒高漲,這時,我才引導他們口算,效果較好。
總之,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必須從啟蒙教學抓起,各個內容的教學,都離不開閱讀課本的訓練。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是“使學生學好數學,”提高學生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