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一、課程性質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二是創造性。本課程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評價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三是活動性。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顒邮墙毯蛯W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留守學生缺少的正是生活性、生活性、活動性缺少所衍生出一系列問題??梢哉f《道德與法治》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開展教育,它就是關愛留守學生的生力軍、急先鋒。
二、我們先看看《道德與法治》教學規律
課程標準中把《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定位為“以學生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為基礎”。一方面指出品德的主要源泉是學生已有的生活邏輯和現實生活,明確了品德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之中,品德育應該是一個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的辯證過程,是品德與生活、道德與法治在彼此交融中達到教育臻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會化和個性化統一的認知體系。由于該學科本身具有的特性,使我們在教學和學習中應遵循以下規律:
1.注重生活性,使品德教學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
本課程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品德與生活攜手并進,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些教學內容都來自學生真實的生活,而只有源于他們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真正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體現了品德教學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的理念,從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注重創造性,使它不斷開發課程資源的利用。
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標準中提出,能否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關系到本課程性質、目標的實現,制約著課程實施的質量,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葉圣陶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边@些論述都充分告訴我們,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開發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品德與生活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不僅要包括課本內容,還要充滿生活內容、現實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時代氣息。
教師突破了教材局限,根據教學需要和自身特點、學生實際以及本地具體情況,合理開發利用了多樣的、開放的課程資源,保證了教學目標的全面有效落實。
3.注重活動性,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協同發展活動,是本課程最基本的教學形式,是教和學共同的媒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蔽覀円鶕逃黝}精心設計各種活動,這些活動都蘊含著豐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獲得了親身體驗,發展了個性思維和能力,促進了知、情、意、行的協同發展。如《你真棒》一課,為了讓學生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點與長處,并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郭老師設計了“說優點、猜同學”“夸同桌”、“學榜樣、我成長”等活動,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用積極的眼光去觀察和尋找周圍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提高認識他人的水平和能力,并能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真實體驗,達到知行統一。
4.注重活動的延續性,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節課是不行的,課堂上所獲得的道德認知和行動欲望,還必須靠課后開展行之有效的活動來鞏固。品德課非常注重課后拓展活動的設計,以實現課外踐行和課內認知的有機結合,體現品德教育意義的可持續性和品德教學回歸生活的理念。
三、我們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資源,彌補留守學生缺少的愛,讓學生在學習中走上正路,陽光、開朗、積極進取
我們常說品德教學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教師比較。注重自己搜集資料的運用,卻忽視了學生自身生成性的資源。而學生自身資源更為寶貴,因
為這樣的資源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更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因此,在備課、教學時,應注意從學生身邊、從學生生活中搜集、選擇學生熟悉與經歷的事情做為有效的案例,來進行分析,進而實現學生內心深處的明理,構建和諧高效的品德課堂。
四、本學科重視學生的品行反思的特性,讓它不能不成為關愛留守學生中的“生力軍”
反思是學生自我診斷、自我糾正、自我認可和提高認識、提升道德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加強反思式教學,引導學生根據課堂上獲得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及品質,使他們的是非價值觀更加明晰,這實際是對體驗和認知的深化,同時也是踐行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安排導行或踐行活動,會更有利于學會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形成。這恰恰也是和諧高效課堂所追求的高效的內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