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華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呼吸內科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茵藥物進行統計分析,為合理、規范用藥提供參考。方法:隨機抽取自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入我醫院接受呼吸內科治療的患者資料186份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患者的確診的主要疾病、所用的抗菌藥物、治療療程等進行統計。結果:186例患者中,慢阻肺患者為55例,占29.41%。使用的抗茵藥物種類較多。應用頻率最高的前三位藥物為:左氧氟沙星、頭孢齊定、阿奇霉素。120例患者(占64.17%),以頭孢菌素聯合喹諾類或大環內酯類藥物為主進行治療。結論:目前,抗菌藥物的應用得到一定的規范,應用較為合理,需增加病原學檢查,更好的為合理用藥奠定基礎。
【關鍵詞】呼吸內科;抗茵藥物;應用分析;合理用藥;規范用藥
【中圖分類號】R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01
在臨床實踐中,不合理用藥現象較多,是否合理用藥直接涉及患者切身的經濟利益,而且對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不容忽視。呼吸系統疾病作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身心帶來了痛苦。呼吸系統的疾病主要發生在肺部、胸腔、氣管等部位,癥狀輕者,大多表現為胸痛、呼吸影響、咳嗽等,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可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導致患者死亡。由于環境污染、吸煙等外界因素,國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數量呈現出上升勢頭,現將我醫院使用抗菌素對患者進行治療情況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醫院自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呼吸內科治療的患者資料186份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患者的確診的主要疾病、所用的抗菌藥物、治療療程等進行統計。本次統計資料完整,數據準確。基本情況:187名患者,男134例,占71.65%,女53,例,占28.34%。年齡18~87歲,平均年齡61-3歲。人中心接受治療為1~37天,平均12.3天。經診斷及病原學檢查,主要疾病統計如下:肺炎,社區獲得性肺炎,流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伴感染,結核病等。
1.2 方法
病原學檢查情況:患者治療過程中,有124例患者進行了微生物檢查以及痰液、胸腔積液、細菌血培養組織檢查。其中送檢的痰培片標本共84例,56例呈現陽性;送檢的痰涂片標本44例,21例呈現陽性;送檢的胸腔積液標本共12例,4例呈現陽性。
2 療程及聯合用藥情況
療程:1—3天,46例,占24.73%;4~14天,117例,占62.9%;15—20天,22例,占11.83%;21天以上的1例,占0.54%。使用單獨品種藥物的為47例,占25.27%;2種藥物聯合使用的為120例,占64.17%;3種藥物聯合使用為19例,占10.22%。
3 討論
主要疾病診斷及主要使用藥品186份病歷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43例,占29.45%,肺炎患者為25例,占17.12%,肺癌伴感染者為24例,占16.44%,還有結核及其它待查疾病。該科使用的抗菌藥物中,左氧氟沙星無論是單用還是聯合用藥都居首位,這與呼吸內科疾病多為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等感染有關。左氧氟沙星對這些細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對引起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的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也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其次左氧氟沙星尚有抗結核桿菌作用,可與異煙肼、利福霉素等聯用治療結核病,故左氧氟沙星在呼吸內科應用頻率及數量都位居第一。
頭孢菌素類的頭孢他啶、頭孢呋辛等藥物,因其抗菌譜廣、過敏反應較青霉素類少、毒性低及耐青霉素酶等優點位居第二。值得提出的是頭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為第三代頭孢菌素與酶抑制劑制成的復合制劑,對葡萄球菌和多數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有較強的不可逆非競爭性抑制作用,使頭孢哌酮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明顯下降,其抗菌活性大大增強,并可使產酶菌株對藥物恢復敏感。故該科頭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應用頻率在頭孢類抗菌藥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抗結核的利福霉素、大環內酯類的阿奇霉素是呼吸內科的必備藥物。阿奇霉素為15元環半合成類抗生素,其抗菌機制與其他大環內酯類相似,通過與細菌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轉肽作用和抑制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移位,從而阻礙細菌蛋白質的合成而起到抑菌作用。常用于治療革蘭陽性需氧菌:金葡菌、肺炎球菌;革蘭氏陰性需氧菌:流感嗜血桿菌、百日咳鮑特菌,軍團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盲目聯合應用:抗菌藥聯用應有一定指征,如病因未明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藥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長期用藥細菌有產生耐藥可能者、需減少另一藥物的劑量、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等。四聯用藥為抗結核藥包括以下幾種情況:①大包圍:如氟羅沙星(左氧氟沙星)+美洛西舒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克林霉素,覆蓋了對G+球菌、桿菌與Gˉ菌、厭氧菌及耐β內酰胺酶細菌的殺菌作用,通常患者在短時間內使用多種藥物,發生藥品不良相互作用的幾率明顯增加。②對肝腎有損害的藥物聯用,如美洛西林+氟康唑+克林霉素,帕珠沙星+頭孢米諾。③藥理拮抗:如克林霉素+阿奇霉素,二者均與細菌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可競爭同一靶位而產生拮抗作用。臨床上因其使用方便,無需皮試等優點而常被應用。尤其是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聯用作為CAP經驗性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特別是對β-內酰胺類過敏患者首選。所以,此兩種藥物聯合應用的頻率較高。
綜上所述,建議臨床醫生在使用抗菌藥時,應注意各類抗菌藥的抗菌機制、代謝及排泄途徑,避免不合理的藥物聯用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促進用藥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丁潔衛.我院合理用藥監控工作開展情況與成效[J].中國藥房,2011,22(9):793-794.
馮靖雄.探討臨床藥師如何規范呼吸內科合理用藥[J].吉林醫學,2011,32(1):53-54.
范秀英.藥學干預前后我院住院患者氟喹諾酮類應用情況分析[J].安徽醫藥,2011,15(5):6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