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容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磁共振在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方面是否優于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方法:將84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選作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行磁共振和多層螺旋CT檢查。主要觀察關節面侵蝕、關節間隙改變、關節面下囊變、關節面增生硬化、腰5骶1關節突改變、軟組織腫脹等指標,并對比兩種影像檢查方法檢出率的差異指標。結果:在84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MRI顯示50(59.5%)關節面侵蝕,44(52.30%)顯示關節面下囊腫,39(46.40%)顯示關節面增生硬化,54(64.29%)顯示關節間隙改變,53(63.10%)顯示腰5骶1關節突關節改變,56(66.7%)顯示軟組織腫脹。MSCT顯示 29(34.5%) 關節面侵蝕,29(34.5%)顯示關節面下囊變,22(26.1%)關節面硬化,39(46.4%)顯示關節間隙改變,37(44.0%)顯示腰5骶1關節突關節病變,33(39.29%)顯示軟組織腫脹.MRI檢出率均高于MS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磁共振(MRI)平掃關節面侵蝕、關節間隙改變、關節面下囊變、關節面增生硬化、腰5骶1關節突改變、軟組織腫脹方面高于多層螺旋CT,統計學有差異(P<0.05)。結論:診斷強直性脊柱炎,MRI平掃優于多層螺旋CT,應作為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
【關鍵詞】多層螺旋CT;磁共振成像;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is MRI superior to MSCT in the diagnos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sacroiliac joint.Methods : 84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sacroiliac joint involved were selected.All of patients were undergone MRI examination and MSCT examination.The key point of observation was articular face and joint space and subchondral cyst and articular facet sclerosis and lumbar 5 sacral 1 facet joint as well as swelling of the soft tissue.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detection rate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sacroiliac joint between MRI and MSCT.Results:In 84 cases, according to MRI findings,50(59.5%) showed articular face was affected,44(52.30%)showed subchondral cyst,39(46.40%) showed articular facet sclerosis,54(64.29%) showed the change of joint space,53(63.10%)showed the change of lumbar 5 sacral 1 facet joint,56(66.70%) showed swelling of the soft tissue. According to MSCT signs,29(34.5%) showed articular face was affected,29(34.5%)showed subchondral cyst,22(26.1%) showed articular facet sclerosis,39(46.4%) showed the change of joint space,37(44.0%)showed the change of lumbar 5 sacral 1 facet joint,33(39.29%) showed swelling of the soft tissue. Detection rate of MRI are all higher than that of MSCT,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P <0.05). Conclusion: MRI is superior to MSCT in the diagnos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sacroiliac joint,and MRI shouled be regarded as the first choice of imaging procedure.
Key words: multi-slice spiral C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kylosing spondylitis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001-01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ris,AS)疾病,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以血清學檢查結果陰性為基本特征的人體脊柱關節組織疾病形態,是一種發生于患者全身的慢性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且患者機體的中軸關節組織結構通常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病理組織結構分布區域[1]。在強直性脊柱炎疾病患者臨床病程的早期發展階段,患者通常展現出的最為主要的臨床癥狀,是發生于骶髂關節組織結構之中的結構性或者是功能性病理改變,且在此基礎上通常會不可避免地誘導患者發生機體脊柱組織結構的強直性或者是畸形性病變現象[2-3]。從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數據的角度展開闡釋,青少年患者群體是強直性脊柱炎疾病最為主要的發病群體,且在通常情況下,該種疾病的男性患者數顯著多于女性患者數,需要臨床醫師施加關注,且在做好針對患者的早期診斷工作前提下,為患者切實運用科學合理手段展開臨床治療處置干預[4]。螺旋CT或磁共振成像均可用于AS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文獻中關于AS骶髂關節病變的報道不少,但關于螺旋CT和磁共振診斷AS骶髂關節病變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較少,鑒于該原因,本文擬做相關研究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作為研究背景,將我院收治的84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選做研究對象,其中涉及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0例,本組患者年齡介于17-51歲,平均(29.01±6.84)歲,病程介于0.5-9.2年,平均(2.82±1.75)年。本次調查研究過程中入選和納入的全部患者均系自愿參與,且在入選研究之前均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發生于身體腰背部位或者是下肢關節部位的僵直且不舒適癥狀,本次全部入選患者均排除罹患精神性疾病的既往病史,排除處于妊娠生理期或者是圍產期時間階段的女性患者,同時排除有罹患其他外周性關節炎疾病既往病史的患者群體。
1.2 臨床影像學檢查方法 針對本次調查研究過程中入選的患者依次實施螺旋CT影像學檢查和MRI平掃影像學檢查,在為患者實施螺旋CT影像學檢查過程中,要選取64層螺旋CT掃描機設備作為基礎檢查設備,指導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擺好并且保持仰臥體位,頭部先進,要選取患者上至髂嵴上緣身體部位下至恥骨聯合下端身體部位的范圍作為檢查過程中的目標區域,且在實際化的檢查技術操作環節過程中,要確保設備的層厚參數設置水平始終嚴格控制在5.00mm水平,螺距參數的設置水平嚴格控制在1.00mm,準直參數的設置水平嚴格控制在0.60mm。在為患者實施MRI平掃影像學檢查過程中,要選取Simens1.50T MRI掃描儀設備作為檢查過程中應用的主要設備,其檢查過程中的基礎操作方法與前一種檢查過程完全相同,要確保在患者接受影像學掃描檢查過程中,其身體的雙腿部位長期處于伸直狀態,并切實做好檢查過程中應用的技術參數序列的優化設計工作。
1.3 臨床評價觀察指標 在針對患者依次實施螺旋CT影像學檢查和MRI平掃影像學檢查基礎上,觀察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病變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關節侵蝕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關節面下骨質囊變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關節直增生硬化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關節間隙狹窄活增寬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腰5骶1關節突病變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以及軟組織腫脹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擇取統計學軟件包——SPSS19.0,針對計數資料(n,%)行卡方檢驗。在P<0.05條件下,證實數據存在統計學差別。
2 結果
MRI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關節侵蝕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關節面下骨質囊變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關節直增生硬化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關節間隙狹窄活增寬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腰5骶1關節突病變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以及軟組織腫脹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高于螺旋CT影像學檢查方法,統計學有差異(P<0.05)。詳情參見表1:
3 討論
遵照目前已經獲取的臨床醫學基礎性研究報告分析經驗,通常傾向于將強直性脊柱炎疾病(AS)劃歸為一種以血清生理指標實驗室檢查結果陰性作為主要表現指征人體脊柱關節組織疾病形態,且患者在發病早期階段最為主要的臨床癥狀為骶髂關節組織的結構性和功能性改變,不會呈現累及患者全身的大面積性的或者是廣泛性的病理改變現象[5-6]。
遵循我國國內學者撰寫和發布的相關研究文章,如果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臨床發病的早期階段出現過基于自身骶髂關節部位及其周邊組織結構的疼痛癥狀或者是僵直癥狀,則患者在后續的臨床病程發展演化過程中,勢必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表現形式的基于自身骶髂關節組織的結構性或者是功能性病理改變現象,給患者的自身的綜合性生存質量狀態造成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7-8]。
影像學檢查方法是現階段臨床中針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展開診斷過程中應用的基本方法,且實際涉及的檢查方法,包含X射線平片影像學檢查方法,螺旋CT影像學檢查方法,以及MRI影像學檢查方法等多個具體類型[9]。
比較而言,MRI影像學檢查方法是近年來臨床實踐過程中針對強直性脊柱炎髂骶關節病變患者開展診斷處置過程中應用的基本方法,其在發現和揭示患者機體內部出現的各類病理征象方面做出的貢獻,正在引起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10]。
本次研究以統計學數據指標測算對比的分析方法,通過針對多項影像學征象檢出率指標展開對比分析,直觀揭示了基于MRI平掃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診斷過程在強直性脊柱炎髂骶關節病變患者群體臨床診斷過程中的引入運用,與基于螺旋CT影像學學檢查方法的診斷過程相參照,對于支持和確保強直性脊柱炎髂骶關節病變患者獲取到及時準確早期診斷,以及系統有效的治療干預,具備重要價值。該種影像學檢查技術方法的廣泛引入運用,能助力強直性脊柱炎髂骶關節病變患者獲取最佳臨床結果,為我國臨床醫學事業的良好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結語:
針對臨床中收治的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實時基于MRI平掃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診斷過程,與實施基于螺旋CT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診斷過程相對比,能夠顯著改善提升強直性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的各類臨床病理影像學征象的檢出準確性,提升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的診斷技術水平,在確保患者盡早獲取到及時系統有效的治療處置干預背景之下,為支持患者切實獲取最佳臨床結果提供前在性準備條件。
參考文獻
[1] 梁佐堂,李繼峰,董樂,等.對比分析X線、CT和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應用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02):84-87.
[2] 崔保剛.比較與分析不同影像學檢測方法用于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效果[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05):25-28.
[3] 劉軍偉.磁共振與多層螺旋CT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療養醫學,2018,1(01):70-71.
[4] 肖巖巖,劉雪梅.三主體雙軌道交互式護理模式在強直性脊柱炎病人延續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35):4448-4451.
[5] 馮辛格.CT和磁共振成像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臨床診斷效果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7,18(01):31-33.
[6] 金韜,王超.CT與MRI檢查用于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03):601-602.
[7] 程立平.對比分析X線、CT和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應用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2):58-59.
[8] 張萍妹,楊萬就,方武,等.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早期病變中的價值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1):4812-4814.
[9] 張元波.128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與1.5 MRI檢查在強直性骶髂關節炎中的診斷價值比較[J].當代醫學,2016,22(17):58-59.
[10] 王春紅,丁立功.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聯合骶髂關節穿刺注射藥物和臭氧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0例[J].中醫研究,2016,29(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