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會陰側切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應采取護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接受會陰側切足月妊娠的60例產婦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將這60例產婦進行隨機分組,主要分為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例數為30例,未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例數為30例,比較兩組產婦年齡、備皮至會陰側切時間、妊娠合并癥、陰道檢查次數、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產道裂傷的狀況。結果: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和未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在年齡、備皮至會陰側切時間、妊娠合并癥、陰道檢查次數、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產道裂傷方面,經過對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婦在會陰側切術后會出現切口感染,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會陰側切時間、妊娠合并癥、陰道檢查次數、生殖道感染等,需要在產前對產婦進行有效的保健,產后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護理,在很大產程度上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該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原因;護理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episiotomy and the effect of nursing measures.Methods: Selecting 60 women who received a perineal incision of full-term pregnancy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7 as the main study subjects, these 60 women were randomized and divided into epileptic wound infection groups, with a total of 30 patients. No episode of the perineal incision infection occurred. The number of cases was 30 cases. The maternal age, skin preparation time to episiotomy,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number of vaginal examinations,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and birth canal lac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Incidence of episiotomy incision infection and non-generated episiotomy incision infection group had some differences in age, skin preparation time to episiotomy,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number of vaginal examinations,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and birth canal lacerations. Sexua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Maternal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episiotomy will occur,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ause incision infection, such as:episiotomy time,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vaginal examination times,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etc., need to be effective in maternity antenatal care, postpartum Care is taken at the right tim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s in a large degree of production. The nursing method is worthy of being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132-01
在產科中會陰側切術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主要是在會陰的位置上做一個斜形的切口,會陰切開術包括側切手術和中切手術兩種。在臨床上該手術方法可以起到明顯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降低第二產程的時間,避免產婦會陰處出現撕裂狀況,使產婦的盆底肌肉不受到損傷[1];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新生兒成活率,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發生率,實施合理的會陰切開有助于提高產婦術后的康復。但是,會陰側切術在操作過程中,由于操作的位置與肛門之間的距離非常近,在手術前沒有對產婦進行全面的產前準備,在手術后對產婦沒有進行合理的護理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產婦術后出現切口感染的現象,給產婦的飲食和睡眠質量都造成了嚴重影響,甚至給產婦帶來嚴重的負面情緒[2]。因此,對于會陰側切術后切口感染的問題引起了醫護人員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重視,經過不斷的研究于深入,對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臨床上效果非常顯著,也認為是最有效方法,并得以廣泛應用[3]。本次對60例產婦的原因和護理措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試分析會陰側切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應采取護理措施的效果,將結果進行總結,并作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接受會陰側切足月妊娠的60例產婦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將這60例產婦進行隨機分組,主要分為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例數為30例,未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例數為30例,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年齡22到38歲,平均年齡為(25.6±6.5)歲,孕周為38-41周,平均孕周為(38.2±1.5)周;未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年齡23到37歲,平均年齡為(24.8±5.7)歲,孕周為36-41周,平均孕周為(37.5±1.9)周。所有產婦均符合診斷標準,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均簽署許可同意書,兩組產婦的常規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會陰切口的診斷方法及標準 產婦在分娩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對產婦的切口處的狀況進行詳細的觀察,如果在觀察中發現產婦的會陰切口出現了局部的疼痛感,而且還有紅腫、硬結的現象,以及縫針的位置上出現濃性分泌物,陰道黏膜的地方會出現充血或者潰瘍的現象。除此之外,產婦還伴有發熱的癥狀,血自常規也處于異常狀態,產婦還有以上癥狀可以診斷為會陰切口出感染。
1.3 研究方法 比較未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和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年齡、備皮至會陰側切時間、妊娠合并癥、陰道檢查次數、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產道裂傷的狀況。
1.4 統計學分析 將收集到的數據通過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所得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示,并用卡方加以檢驗;實驗樣本差異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會陰切口感染因素比較,通過對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和未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進行比較,兩組產婦符合病癥的診斷標準,在年齡、備皮至會陰側切時間、妊娠合并癥、陰道檢查次數、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產道裂傷方面,經過對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會陰側切術在產科中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會陰切開術包括側切手術和中切手術兩種。在臨床上該手術方法具有明顯的效果,可以避免產婦會陰處出現撕裂狀況,提高新生兒成活率等。但是,會陰側切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會導致產婦發熱切口出現感染的現象[4-5]。本文比較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和未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組在年齡、備皮至會陰側切時間、妊娠合并癥、陰道檢查次數、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產道裂傷方面,經過對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根據結果表明在術后出現切口感染主要與這些因素由直接的關系,比如:產婦在妊娠期出現高血壓或營養不良的現象,會導致產婦的抵抗力下降;胎膜早破容易出現官腔感染,在產婦分娩的時候,會出現把切口進行污染;對陰道檢查的頻率過多,會把生殖道自然防御機制破壞,給細菌進入切口提供了機會;備皮到會陰側切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細菌也會進行繁殖;切口出現感染也可以能可與外陰局部組織厚、脆、水腫等有直接的關系,導致患者的局部出現血液無法正常循環、供血不足;患者在分娩高峰期過程中,如果對產房的消毒時間不合格,滅菌要求沒有達到,產房內的空氣和物體表面的都會導致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等等;因此,要對產婦在產前、產中、產后進行有效的護理,避免產婦在術后出現切口感染的現,象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首先在產前進行護理,要對產婦進行圍生期的保健,要合理控制產婦的飲食,要把產婦的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而且要對產婦的陰道炎進行及時的治療。其次在生產過程中進行護理,要對產婦的外陰進行清潔,對陰道檢查的次數要適當減少,在必要的情況下,要進行消毒工作。在產房內對于消毒滅菌的工作一定要嚴格執行,要保持產風空氣流通。可以用肥皂水、清水、碘伏進行消毒;另外,面對產婦的產程要嚴密觀察,并對會陰切時間進行準確的掌握,選擇切口的時候一定要在引體變薄、皮膚發白的時候切開;切口的角度和切口的大小一定要屬于正常范圍,之后選擇合理的麻醉方法對產婦進行麻醉。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是無菌操作,在縫合之前,會對切口進行再次清洗和消毒,縫合的時候要選用合適的縫線,切口對齊,松緊要適當,一定做好止血的工作。最后在產后進行護理:合理控制飲食,對產婦的病房加強管理,保持空氣流通,溫度、濕度都要合理的控制減少感染源的出現;護理人員一定告知產婦多休息,少下床,側臥于在無會陰傷口的一面,會陰處要保持干燥,使用專用的消毒會陰墊,穿棉質內褲;而且還要使用安爾碘對外陰進行沖洗,每天沖洗2次;每天定期對切口處進行檢查,是否有出現紅腫、觸痛等現象,另外,如果產婦發熱外陰出現水腫可以進行微波理療,促進血液循環。
經實驗結果表明,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通過對感染發生的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要以產婦的實際情況為主要依據,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從而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該方式在臨床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萬莉,程耿.兩種處理方法對會陰側切縫合術后切口發生感染的護理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3):427-428.
[2] 彭慧琴.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及產房護理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1):3004-3005.
[3] 付娟,尹君.分析會陰側切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應采取的護理措施[J].心理醫生,2016,(14):3-4.
[4] 付瑞菊.分娩中會陰側切術的護理體會[J].臨床研究,2017,(8):135-136.
[5] 呂燕萍.綜合護理干預運用在會陰側切分娩產婦感染控制中的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