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慶 郭雅萍
【摘 要】目的:研究與分析IgA腎病中醫護理方案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患有IgA腎病的患者64例,隨后采取等量隨機的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每組各32例。其中常規護理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的方法,而中醫護理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醫護理的方法,隨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水腫、頭暈、腰酸痛、蛋白尿、血尿等評分。結果:中醫護理組患者的水腫、頭暈、腰酸痛、蛋白尿、血尿等評分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IgA腎病中醫護理方案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IgA腎病;中醫護理;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133-02
IgA腎病是腎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肉眼血尿,鏡下血尿。該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已經占我國腎小球疾病發作的1/2。對于該類疾病的檢查方法包括免疫學檢查、尿液檢查以及腎功能檢查等[1]。除此之外,對于該疾病的護理采取常規的護理,臨床效果并不顯著,而采取中醫護理效果顯著。本院自2016年10月起對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患有IgA腎病的患者采取中醫護理,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患有IgA腎病的患者64例,隨后采取等量隨機的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每組各32例。在常規護理組患者中,有男21例,有女11例,年齡最高為39歲,年齡最低為20歲,平均年齡為(31.25±3.16)歲,在中醫護理組患者中,有男20例,有女12例,年齡最高為38歲,年齡最低為21歲,平均年齡為(32.02±3.21)歲;患者的資料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其中常規護理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的方法,而中醫護理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醫護理的方法,隨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水腫、頭暈、腰酸痛、蛋白尿、血尿等評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常規護理組:常規護理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的方法,主要要實時監測患者的生命指標,如果患者的生命指標出現異常情況,需要立即上報患者的主治醫師,防止出現貽誤病情的情況。除此之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宣傳手冊以及口頭宣講的方式[2]。
中醫護理組:中醫護理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醫護理的方法,主要的護理方法如下:①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對患者的護理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辯證施護、辯證分型等。除此之外,還要對中醫護理的方法進行培訓與學習,包括中藥灌洗、中藥藥浴以及中藥霧化等,主要學習如何操作與治療。同時還要學習針灸拔罐、穴位按摩等方法的中醫護理;②病情護理: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辯證施護,在對患者進行辯證施護的同時,還要采取中醫藥物治療,同時還要對患者進行飲食控制、運動控制以及生活規律控制等;③中醫辨證護理: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護理,根據每位患者的中醫辨證情況進行針對化的護理,主要是調整情志等方法[3];
1.3 評判標準 主要觀察兩組患者的水腫、頭暈、腰酸痛、蛋白尿、血尿等評分。
1.4 將患者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科學處理 將患者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科學處理,采取的軟件為統計學專用軟件SPSS 19.0,最后將科學處理后的數據進行研究與分析。
2 結果
中醫護理組患者的水腫、頭暈、腰酸痛、蛋白尿、血尿等評分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附表。
3 討論
對于IgA腎病的患者的護理采取中醫護理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因為中醫護理可以從患者的中醫辯型的角度來采取針對的護理方案,可以有效地調節患者的情志,通過常見的中醫治療方法,例如針灸、推拿以及拔罐等方式來緩解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的痛苦,達到治愈疾病的作用[4]。
本文就IgA腎病中醫護理方案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顯示中醫護理組患者的水腫、頭暈、腰酸痛、蛋白尿、血尿等評分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IgA腎病中醫護理方案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惠, 王娜, 吳翠翠,等. 腎風(IgA腎病)中醫護理方案療效總結分析[C]// 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第二十八次學術交流會. 2015.
[2] 胡娜, 黃小麗, 羅彩花,等. 項痹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護理方案的臨床應用研究[J].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6, 7(15):65-66.
[3] 范萍, 王璐, 陸靜波. 風瘙癢病中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效果驗證性研究[J]. 全科護理, 2015(34):3432-3435.
[4] 陳宇, 彭五美. 循環質控理念在IgA腎病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中的 應用價值分析[J]. 心理醫生, 2017,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