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雯
【摘 要】目的:探析老年急性腦梗死伴心律失常的臨床情況。方法:將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間我院通過診斷后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32例納為參研樣本,將其納為實驗組,同一時間選取醫院健康體檢者46例作為參照組。所選研究對象均采取心電監測或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兩組心律失常發生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對心律失常的類型及其與腦梗死之間的關系予以探討。結果:實驗組心律失常檢出率為68.2%(90/132),與參照組的32.6%(15/46)對比明顯較高,P<0.0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統計學意義成立;病變主要位于基底節、丘腦、小腦及腦干等部位,病變愈接近于腦干部位,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便會愈高。結論: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機率與健康人群對比明顯較高,臨床可對此類患者行心電監護以及動態心電圖檢查,早期采取心臟保護措施,以保障患者生命質量。
【關鍵詞】心律失常;急性腦梗死;老年; 動態心電圖
【中圖分類號】 R24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210-01
急性腦梗死主要指的是腦血供突然中斷引起的腦組織壞死,具體來說是因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形成血栓[1]或發生粥樣硬化,造成管腔狹窄或閉塞,使急性局灶性腦供血不足誘發此病。急性腦梗死的患病機制極其復雜,例如血流動力學、血液成分[2]、血管異常引起大腦動脈狹窄堵塞,冠心病、吸煙、高血壓病以及肥胖等均為危險因素。經查閱有關資料得出,急性腦梗死患者常常合并心律失常,但由于心律失常癥狀易為急性腦梗死臨床癥狀掩蓋[3],因此早期發現難度大,常常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不僅使原發病加重,還會引起嚴重心血管事件。現分析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132例急性腦梗死老年患者與46例健康志愿者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將全部內容整理后總結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常規資料 本研究132例樣本均經MRI或CT診斷明確為急性腦梗死,符合中華醫學會《急性腦梗死臨床診療指南》中的臨床診斷標準,同期選取46例志愿者,樣本納入起始時間在2016年11月,終止時間在2017年11月,實驗組52例女,80例男,年齡均值(69.56±5.48)歲;病灶部位:58例腦葉、腦干及小腦;74例丘腦與基底節。將心血管病史、出血性腦卒中、近期軟組織損傷或肌肉損傷以及行溶栓治療者排除。所選患者均獲得知情權,自愿簽署同意書;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參照組女15例,男31例男,年齡均值(70.01±5.24)歲。兩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接近,P>0.05,具有明顯的對比價值。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心電圖檢查,檢查儀器由北京世紀今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型號為Q/HDCTT002-2010/YZB/京0700-2008。內容如下:對受檢者實施24h動態心電圖檢查或者心電監護干預,若患者存在心慌、胸悶等情況可給予床旁心電圖檢查,重點了解ST段偏移、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等表現,其中心律失常主要有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速、短陣房顫或房速、竇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以及竇性心動過緩等。患者入院后即給予MRI或頭顱CT檢查。參照組行24h動態心電圖檢查,同樣給予MRI或CT檢查。
1.3 效果評價(觀察) 觀察記錄實驗組、參照組不同類型心律失常發生情況,統計心律失常與腦梗死部位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以SPSS23.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心律失常檢出率以%表示,用X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心律失常檢出情況 兩組心律失常對比差異性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見下表)。
2.2 心律失常與腦梗死病變部位之間的關系分析 本組13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75例病變處于基底節和丘腦的患者出現18例心律失常,占比為13.6%;56例病變處于腦葉、腦干和小腦患者出現36例心律失常,占比為27.3%。
3 討論
腦血管病可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還會不同程度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腦卒中屬老年群體的多發病與常見病,近些年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腦卒中患病率愈來愈高,且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在所有腦卒中患者中,腦梗死的占比高達70%[4],當下臨床對腦出血伴心律失常的關注度較高,但缺乏對腦梗死并心律失常疾病的重視。
李仕妹[5]研究指出,心律失常的患病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患者患有急性腦血管疾病時,其腦內的血液會出現循環障礙,使機體置身于應急情況下,外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增高了對心臟進行支配的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兒茶酚胺的分泌,并升高了腎上腺素水平,冠脈收縮及痙攣后引起心臟缺血,進一步增加了異位起搏點與心肌自律性;此外,由于心肌內積聚了大量的兒茶酚胺,損害到心肌,最終導致心肌復極化障礙。其二、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時所采取的抗腦細胞水腫干預會引起或者加重機體內電解質紊亂現象,導致心肌細胞膜缺乏穩定性,從而引起心律失常。其三、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產生的高危性因素亦是急性腦梗死的危險性因素,并且腦血管病患者亦可能存在冠脈粥樣硬化,對心腦血管造成累及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腦梗死,因此有90%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可出現心電圖異常。其四、腦梗死患者顱內壓升高,對腦組織進行壓迫,并刺激皮質神經與中樞神經,在房室傳導中,心臟傳導系統被異常阻滯或延遲,進而引起心動過緩與房室傳導阻滯等。
本次研究對132例腦梗死患者在患病三天內實施24h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心律失常的檢出機率為68.2%;此外,對46例健康志愿者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其檢出心律失常的機率在32.6%,數據對比有較大的差異性,P<0.05,提示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各種心律失常的機率顯著高于正常群體。腦梗死位置和心律失常之間關系密切,病灶越接近腦中線部位,發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更高,推測原因可能在于病變對自主神經中樞造成累及相關。研究發現接近丘腦、基底節的心律失常發生率(13.6%)低于小腦、腦干和腦葉(27.3%),究其原因,可能與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失調關系密切,由于自主神經中樞處于腦干、丘腦和其邊緣系統,因此一旦患上急性腦血管病,腦干與丘腦的功能受到病變直接性刺激或者腦水腫的間接影響,進而使其失去對患者心臟的雙重調節[6]以及支配。急性腦梗死老年患者常合并失語與意識障礙,無法對自身癥狀有效表述,外加腦梗死癥狀常遮蓋心律失常癥狀,重視度較低,常無法做到早期發現,最終引起不良預后。因此建議臨床工作者做好患者疾病的宣教工作,告知其復查心電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動態且連續給予心電圖觀察,盡最大可能早發現并治療,保障患者獲得有效且及時的救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常存在重要臟器供血不足或功能減退的情況,部分嚴重程度低的心律失常極可能引起嚴重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外加老年患者感覺敏感度較低或活動少,盡管存在心律失常,但未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由此可見,應提高對老年心律失常的重視力度。
由于心律失常會使患者血流動力學障礙加重,損害到心肌,增高猝死率,并對臨床治療的效果帶來影響,因此建議臨床相關醫務工作者提高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心律失常診療的重視,采取常規心電監護、動態心電圖與心肌酶譜檢查,早期給予心肌保護藥物與抗心律失常藥物,積極治療原發病,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保障生存質量,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劉國勇,馬宇凌,張俊霞等.紅花黃色素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Tp e/QT比值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5):504-506.
[2] 戴征,朱武生,姜永軍等.急性腦梗死患者伴隨疾病和并發癥對住院時間與致殘性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9):922-925.
[3] 郭宗偉.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心房顫動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4):47-49.
[4] 張錫蘭.心電圖在急性腦梗死與腦出血臨床檢測與預后分析中的應用[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6,25(3):207-209,212.D
[5] 李仕妹.桃紅四物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急性腦梗死并發腦心綜合征60例[J].西部中醫藥,2017,30(8):77-79.
[6] 羅容,肖佩榮.伴非瓣膜性房顫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9):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