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校長
課程,是教育的主要載體。課程美,則學生美;課程好,則學生好。課程建設,檢驗著一所學校的底蘊與高度。
基于此,太行山路小學始終將課程建設作為學校發展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在校訓“不誠無物,見賢思齊”和“太行養中華正氣,書香育世界情懷”辦學思想的引領下,植根于豐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兼容并包地攝取著世界文明成果,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構建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成就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人才。
課程改革伊始,對于如何把握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之間的關系,如何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如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基礎上提升能力,我們曾一度陷入茫然。但改革不等人,時勢不等人。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個云不是天空的流云,而是高矗于實踐之上的規律。窮則思變,依何而變?依規律。
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于是,我們的課程從游戲開始——開發寓教于樂心智雙益的課程。我們從七巧板游戲入手,開發了第一個校本課程。
七巧板課程最初在低年級展開,課程內容主要以簡單拼圖為主,學生通過模仿與想象,把物象通過七巧板重新組合成新形象和新情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圖案游戲與競賽的方式,充分調動孩子們手、眼、腦的運作和協作,在強烈的感觀互動中挖掘發展創造潛能。此后,學校陸續開設了以古詩配畫為主的中年級七巧板課程和以詩配畫和小故事創作為主的高年級七巧板課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象到抽象,由理論到實際,七巧板課程的開設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綜合能力,一時間,全校范圍內掀起了七巧板學習熱潮。
初試牛刀,大家嘗到了大甜頭。教師們的課程意識逐漸增強,學生和家長們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時至今日,我們開發了七巧板、數學思維魔方、機器人足球、瓶瓶罐罐總動員、啦啦操、跆拳道、網球、羽毛球、圍棋、田徑、足球、游泳、街舞等課程。這些課程寓教于樂,既滿足了孩子們好奇愛玩的游戲天性,又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提升了孩子們的能力。
教育的指向是未來。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教育的一切都在為未來做準備。因此,未來就是教育的目標,未來就是課程的指向,而面向未來的第一要素是科技。在小學教育中,科技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傳授,也不僅僅是一種能力培養,還是一種興趣誘導;不僅僅是栽植科技之樹,還是播下科技的種子。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在基礎類的國家課程科學、信息技術、數學之外,結合本校實際開發了數學思維魔方、七巧板、創意編程、3D打印、無人機、機器人足球、影視制作、航天科技、攀登閱讀等校本課程。數學思維魔方課程中,孩子們初嘗了數字與幾何圖形相結合的魅力所在;創意編程課程中,孩子們在將程序轉化為工具的過程中收獲到苦盡甘來的喜悅;無人機課程中,孩子們感受到操控無人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這些課程的設置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科學思維的習慣、科學實踐的愛好為目標,孩子們以兒童的視角走進科學啟蒙的大門。通過一次次親身體驗,孩子們切實感受到科學原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們雖然是孩子,但我們也有改變未來的力量。
我們一方面以禮儀課程、書法課程、國旗護衛隊課程、戲劇課程、茶藝課程深入推進傳統文化教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學生心田,確立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依托國際理解教育這一實驗課題,開設了“同一個世界”“中國故事和世界故事”“小外交官”“模擬聯合國”“國際同步課堂”“國際交流實踐”等課程,以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意識。
小學教育不僅僅是考試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不僅僅是技能教育,更是素養教育。素養,尤其是核心素養,是小學教育的核心和靈魂,當然也是課程的內核。
在課程建構中,我們與時俱進,特別注意時代精神的注入,我們注意到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學生素養建構體系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們的課程設置也必須體現時代成果。
故此,學校一邊從已開設的校本課程中吸取經驗,一邊研究借鑒名校在課程開發開設上的先進理念,整合了外聘專家及學校教師的集體智慧,最終確定出以語文、小學生禮儀、為你誦讀、我的家鄉、研學旅行、攀登閱讀等課程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科學與技術、數學、七巧板、無人機、航天科技等課程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以體育與健康、圍棋、烘焙、國旗護衛隊等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健康素養;以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折紙、馬勺壁畫等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以學校特色課程國際化課程培養學生的國際胸懷和國際視野。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具體的課程領域以及多維課程類別,以培養具備必要的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身心健康、內心豐盈且具有國際視野的適應未來社會的新時代學生。

青島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課程體系
我們的62門課程基本覆蓋了生命成長的基本層面,從學生的精神、道德、人格、個性、身心健康、知識素養等諸多方面,為每一個獨特的生命搭建成長與發展的平臺,真正實現“成全生命”而并非“雕刻生命”的目標。基礎類課程重在為孩子們生命成長積淀最主要“能源”——聽、說、讀、寫、算、畫、唱等;拓展類、實踐類、精品類課程則為孩子們未來的成長精準輸送著各類“微量元素”。如人文與語言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應用能力,七巧板、創意編程課程使孩子們的想象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在輸入與輸出中相互融合,豐富多彩的藝術類課程讓學生的藝術情懷在不同藝術的沃土中生根發芽……
在學校多元課程實踐過程中,老師們俯下身子,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站在孩子們的角度理解兒童的獨特思維,與孩子們一同思考、創造、游戲,也逐漸理解了“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中生命萌發的精神力量。“教育是尊重生命而不是改造生命”這一認知逐漸成為學校在構建多元化課程過程中的基本原則。
以生命為內核的多元課程無不展現著個體生命力的勃發和美好。我們著眼于未來,立足于興趣,傾力于素養,其根本還在于成就成全一個個大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