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永福
呂型偉(1918~2012):生前曾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他從事教育工作78年,把一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奉獻給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教育事業,被稱為我國基礎教育的“活化石”。
呂型偉社會兼職很多,曾任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屆、第三屆副會長,第四屆至第六屆顧問。1971年,本文作者在安徽鳳陽教育部五七干校時與之相識,并在擔任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和常務副會長期間,與其共事了28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界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人物,其中不少人成為了教育家,但是像呂型偉同志這樣稱得上著名教育家的人士還是鳳毛麟角。
呂型偉出生于五代秀才的書香門第,對教育有一種與生俱來無法割舍的情結。
他酷愛教育,酷愛學生,對教育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力。他說,他搞教育“完全是自覺自愿,而且一往情深。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干越覺得有意義,有價值,也有無窮的樂趣,越干越覺得教育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越覺得自己當年的選擇是對的”。
回憶對人生的選擇,他無怨無悔。他曾說:愛是教育的生命線,沒有愛的教育是一種枯萎的教育、沒有生命的教育、死亡了的教育。而不能培養愛心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會選擇教育工作。教育工作的意義是其他工作不能比擬的。
他認為,中國基礎教育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雖然生活在大城市,但他經常把目光聚焦于廣大中西部和農村地區。離休后,他幾乎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地區,他希望看到中國農村教育的曙光。
2000年,他將獲得的“內藤國際育兒獎”的一萬元獎金捐給了母校浙江新昌中學,用于建立“師恩亭”,并親筆題寫了“師恩難忘”四個字。他還每年拿出部分離休金獎勵新昌中學的優秀畢業生。
呂型偉的祖輩留給他最豐厚的遺產,是滿閣樓的書,這是他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呂型偉從小酷愛讀書,上學時全部的業余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他說自己一天不看書,就會覺得若有所失;手邊拿不到書,會覺得少了知心朋友;白天實在沒有時間,臨睡前非得找本書來看一會兒,睡覺才覺得舒坦。“除了看書,我別無愛好。人雖老了,但學習不能放松。”他常這樣說。他告誡上海年輕的骨干校長,要成為一個著名的教育家,需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后來,朝廷下令,把撫順關馬市關閉了,這一關就是幾個月。馬市不開,女真人沒鹽,沒鐵器,沒馬匹,生活不了,他們就上書朝廷,要求開關,恢復交易。朝廷又重新開市,開市以后,地方上的守關明軍照樣勒索。王杲呢,再帶女真人去打。這樣,把朝廷又惹翻兒了,一面安撫,一面帶兵去圍剿女真人。李成梁受命帶領幾萬明軍,把古埒城團團圍住。
呂型偉做學問有兩個特點:一是讀書,二是云游。他不僅讀有字之書,而且讀無字的“社會”這本大書。他讀書,不拘泥于教育,從經濟到文藝,廣泛涉獵,尋找教育靈感。他說:校長要有教育思想,功夫應在教育學之外。2011年,中國教育學會在上海開年會,顧明遠等學會領導到華東醫院看望他,他的病房堆滿了圖書報刊。
呂型偉特別注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他幾乎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大半個中國: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沿海地區與邊遠村寨,漢族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他看學校也看企業,了解工業也了解農副業。在工作崗位時,他幾乎跑遍了上海絕大多數的鄉鎮。退下來以后,他每年都有一半時間在各地考察。他還多次到國外考察,美國、日本、東歐、西歐都去過。
在他看來,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就要了解社會,研究社會,熟悉社會,掌握各種社會現象的發展與變化,還要盡可能地做到有一定的預見性,要用感知社會的宏觀理念來指導教育的微觀實踐,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1984年7月,應日本國教育學會邀請,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張承先(中)一行訪問日本,左二為呂型偉,右二為本文作者。
呂型偉從小就敢想、敢做、敢闖,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
16歲時,他放棄繼續升學,只身跑到離家百里之外的窮山溝白巖村辦起了小學,并自任校長。13年后,他當上了有百名教師的上海市市東中學校長。為了落實“向工農開門”的政策,他創造了“三班兩教室”辦學模式。1978年,他提出“加強基礎,發展智能,提高素質”的教育思想,后來又提出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勢在必行。
1983年,他進行了“改革第一渠道,發展第二渠道,建立兩個渠道并重的教育體系”的實驗。他帶頭搞課程和教材改革,提出“多綱多本”的主張。他想方設法向教育部爭得高考自主命題權。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題詞發表后,他更是率先在上海市倡導學習宣傳“三個面向”指示,開展教育改革。
1985年,呂型偉從教育局長的崗位上離休,他離而不休反而更忙了:早上六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點左右,中午一般也不休息。他從全國16個省、市、區挑選了60多所中小學與幼兒園,進行“21世紀中小幼教育現代化研究和實驗”。經過十幾年的實踐,這些學校和幼兒園如同60多顆明珠,在神州大地熠熠放光。
由于長期置身于教育實踐,他始終與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師生保持著密切聯系,并能不斷從實踐和群眾中汲取養料,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從而能與時俱進地不斷推出新思想。
呂型偉勤于學習、勇于實踐,而且善于思考。他從觀察螞蟻到研究人,對教育不斷進行反思,不斷總結教育改革的歷史經驗,并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得出規律性的認識,更好地指導教育實踐。
他的著作頗豐,有《為了未來—我的教育觀》《呂型偉從教七十年散記》《教育事業·教育科學·教育藝術》《呂型偉教育文集》等,主編有《上海普通教育史》《上海教育叢書》《面向未來的基礎學校叢書》《中華美德五千年》《世界美德五千年》等。
1986年,他倡議組織編寫《教育大辭典》,此事得到時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張承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由時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的顧明遠教授任主編,經全國上千位專家6年的奮斗,12卷800萬字的《教育大辭典》此后正式出版。
1984年,呂型偉在撰寫的《心要熱,頭腦要冷》一文中指出:對于當前的教育改革,心一定要熱,要滿腔熱情去考察改革,研究改革,支持改革,實踐改革。但是,頭腦必須冷靜,這是因為教育是綜合性的、十分復雜的、周期很長的事業,是一門科學。對待科學,要采取科學的態度,來不得半點輕率、虛假和浮夸。
他認為,教育改革工作中有過許多教訓,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各方不能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未經科學試驗或僅經過短期的試驗,就采用搞政治運動的辦法加以推廣,一哄而起,結果改革也就煙消云散了。這樣的教訓很多也很深刻,但一些同志并沒有認真汲取這種教訓。所以,面對改革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打點兒預防針,免得重犯錯誤,從而確保改革順利進行。應提倡三個“實”,即從實際出發、實干、講實效,以避免大起大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呂型偉在《要學點教育史——關于教育創新的一次談話》一文中,痛斥在改革與發展大潮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和浮躁現象,并將其形容為浮腫病和多動癥。他教誡年輕同志:第一要學習,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要實踐,要自己去辦學;第三要多調查多到處看看,三人行必有我師;第四要關心社會的變革與其他科學的發展,新的教育思想常常出現在教育界之外。這四點可以說是呂型偉一生教育經驗的總結。他在這些方面身體力行,為人們做出了榜樣。
呂型偉一生筆耕不輟。他的文章與講話都有著深入的思考、獨特的思想、個性鮮明的語言與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沒有空話、套話。正如他自己所說,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談不談。他的文章文筆流暢,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有很強的可讀性。他的講話與報告風趣、幽默,經常是妙語連珠,總能博得陣陣掌聲。讀他的文章,聽他的報告,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如沐春風,似飲甘醇。
呂型偉崇尚真理,堅持獨立思考,敢于講真話。在他看來,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教育家都有一種素質:不受古今中外的書籍束縛,不被名家學說嚇倒,不拜倒在權威腳下,不把前人學說奉為教條,而是自由地去運用各種學說,辨別其真偽,不斷提出創造性的新觀點、新理論。一句話,他們一定是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有膽有識的人。呂型偉就是這樣的人。他把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指示作為自己辦教育的指導思想,把“一切為了未來”作為自己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
關于未來教育,他有過很多研究,他認為未來教育要建立在信息技術和腦科學的基礎上。前者能使教育的手段更先進,后者能使教育更自覺、更符合規律。兩者結合,能使教育產生一個飛躍,最終使人的潛能得到極大開發。他指出,人們只知道有金礦、銀礦,卻不知道還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比金銀更寶貴的“腦礦”。21世紀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使“腦礦”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開發。他指出,一個人學習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
呂型偉從自己一生的教育探索和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實踐經驗中,通過深思熟慮提出了許多富有個性的教育主張,有些已經成為教育名言、格言。例如: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發展是硬道理,硬道理也要講道理;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對學生不能求全責備,扼長補短,求同去異;要走出將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將教育均衡化與培養英才對立起來的誤區。呂型偉提出的“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于創新”,把教育的本質、特征提煉得淋漓盡致,成了廣為流傳的教育箴言。
1983年,呂型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太地區普教專家”稱號,還曾被授予“宋慶齡樟樹獎”。呂型偉曾獲得第三屆“內藤國際育兒獎”,這一獎勵的首屆獲獎人是英國的撒切爾夫人,第二屆獲獎人是中國的著名作家冰心。2008年,呂型偉被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云人物稱號;2012年榮獲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呂型偉的一生是頑強學習的一生,是不斷探索、改革、創新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對教育的摯愛,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實踐不止、探索不止、思考不止、筆耕不輟,是他的思想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的不竭源泉。敏銳的眼光,超常的智慧,獨特的思維,敢想別人之不敢想、敢做別人之不敢做之事的風格,使他擁有了獨特的教育思想和前瞻的教育理念。一生追求、無私奉獻,他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就是呂型偉作為教育家的過人之處。
呂型偉是一本大書,值得人們很好閱讀和研究。他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座豐碑,他的精神、品格、思想,是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人們珍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