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伍萍 李慧
摘 要:《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是在高等職業院校中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本文結合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首先介紹了《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特點,接著對《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現狀及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教學改革措施,旨在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信息化人才。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基礎;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教學改革
一、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特點
《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互滲透,密切結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該課程是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它從應用角度出發,在描述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及Internet協議集的基礎上系統地介紹了有關計算機網絡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應用技術。在介紹網絡基本概念時主要以OSI/RM模型為主,在介紹網絡應用技術時則以TCP/IP協議模型為主,使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不僅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數據通信和局域網的組建以及計算機網絡管理和安全等知識,而且還具有計算機網絡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初步能力。
二、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及教學中存在的
問題
1.教材結構內容理論性較強,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相偏離
目前,我們高職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論性和基礎性較強,理論知識太多,圖示太少,較抽象,使得許多理論知識點不能完美地解釋。例如:在講解動態路由和靜態路由設置的問題上,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路由以及路由器的作用,而教材中僅簡單介紹了概念,沒有深度解析原理知識,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意。
2.教學方式單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
現在很多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課程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先概念、后理論、再到實例分析,通常來講大量的教學時間用于基本概念的講授和理論的灌輸,而分析實例的時間十分有限。這樣的單一教學方式使得教師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機械式授課,往往會出現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心不在焉的上課場景,師生間缺乏良性互動,不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模式傳統
《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共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主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缺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是無法適應《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特征。
4.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
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實訓室建設相對薄弱,設備落后、數量不足,不能很好的滿足所有學生的實習實踐,直接影響實踐教學效果。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導致理論與實際脫離。目前實踐教學環節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現階段很多實踐內容太過于簡單了,不能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環節相對薄弱,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出現一些學生學習該課程后不會設置IP地址,不會設置子網掩碼等問題,更有一些學生連基本的無線路由都設置不好的情況發生。
三、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合理選擇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精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課程內容體系。根據教學的基本內容,對教材進行合理篩選,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在選擇教材時,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取適于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教材,且教材能體現現行的、較成熟的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網絡管理的安全意識并掌握簡單的安全管理方法,為學生進一步學習TCP/IP協議、JSP網絡程序設計、網站設計與網頁制作、網絡安全等后續課程打下基礎,為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信息化人才打下基礎。
2.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互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不僅要充分運用PPT、微課等豐富授課形式,更應該多創作、下載網絡教學資源,將學生較難理解的、抽象的知識點,運用多媒體、微課等形式表達出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上,可運用實例、小視頻等進行教學演示。利用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多多進行網絡資源授課,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3. 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具體知識點具體分析。像理論性較強的“網絡體系結構”這一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找出一些實例類比講解。在講TCP 協議中,不妨以軍事演習中的紅藍軍經典事例教學。在講到Internet應用的時候,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PPT,課上讓學生講解Internet在自己生活中的應用及Internet給自己帶好的諸多便利。讓學生講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又充分體現了Internet對大家生活的影響。
同時,多讓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技術講座等,增進學生對市場的了解,并擴大學生對現行網絡設備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4.加大實訓設備建設,增加學生動手機會
先進、充足的實訓設備是學生上好實訓課的基礎,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嚴格按照基本辦學條件配備業務能力較強的實訓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實訓,增加學生在校期間動手實踐機會。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可以先講應用,后講基礎理論。如Internet 部分內容,可以先講應用,再講理論及配置,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四、結論
總之,《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復雜且抽象、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該課程內容多、綜合性強、時效性強,因而教學難度也較大,在實際中教學中,需要我們多方面,多層次共同作用,從而不斷改善我們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胡柳蓉.翻轉課堂在《計算機網絡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9):16+18.
[2] 李英杰.過程管理驅動下的計算機網絡基礎教學創新[J]. 電腦與電信, 2017,(4).
[3] 闞寶朋,劉英杰,杜文龍. 混合式學習視域下的高職SPOC課程構建與實踐——以”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 2017,(10).
[4] 謝金榮.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組裝與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開發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7,(12).
作者簡介
崔伍萍(1986—),女,河南封丘人,講師,主要從事學院教學評估日常工作及計算機專業教育教學工作。
李慧,女,河南杞縣人,助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研究從事網絡安全、平面設計等方面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