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摘 要】目的:探討自擬盆腔炎湯聯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4例。對照組服用左氧氟沙星和奧硝唑治療,研究組采用自擬盆腔炎湯聯合保留灌腸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血液黏度。結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45%)優于對照組(72.73%),研究組治療后患者血液黏度低于對照組,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自擬盆腔炎湯聯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自擬盆腔炎湯;保留灌腸;慢性盆腔炎
【中圖分類號】R71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5-03-0-01
慢性盆腔炎( CPID) 是一種婦科多發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有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脹疼痛,常在勞累、性交、經期加重,可伴月經不調,白帶增多。該病容易引發子宮內膜炎、輸卵管堵塞,嚴重者可導致不孕,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以往臨床上常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隨著細菌耐藥性增強,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反復遷延難愈。研究表明[1]中藥湯劑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顯著。本文通過實例對比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4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2 ~ 48歲,平均( 33.45 ±3.57)歲,病程1~8年,平均( 4.32±1.41)年;研究組:年齡23 ~ 49歲,平均( 33.96 ± 3.65)歲,病程1~7年,平均( 4.21±1.37)年。所有患者年齡、病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方案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慢性盆腔炎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婦科學》第7版(張玉珍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制定。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55 歲;符合西醫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濕熱瘀結證者。
1.4 治療方法 研究組采用自擬盆腔炎湯和保留灌腸聯合治療。方劑組成:蒼術10g、黃柏10g、川牛膝30g、薏苡仁30g、赤芍30g、桃仁10g、丹參20g、當歸20g、元胡10g、黃芪30g、白術10g、雞血藤30g、敗醬草30g、蒲公英30g、土茯苓30g煎服,1劑/d,1個療程為14d ,治療2個療程。同時取湯藥50mL灌腸,灌腸保留時間1h以上,1次/d,1個療程為14d ,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采用抗生素治療:口服鹽酸左氧氟沙星片(生產企業:上海健坤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51106),0.2g /次,2次/d;口服奧硝唑片(生產企業:湖南九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51025),0.5g /次,2次/d。一個療程10d,治療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1)治愈:下腹及腰骶疼痛消失,婦科及理化檢查結果正常;(2)顯效:下腹及腰骶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婦科及理化檢查結果正常;(3)有效:下腹及腰骶疼痛癥狀有所改善,婦科及理化檢查結果好轉;(4)無效:下腹及腰骶疼痛癥狀未減輕,婦科及理化檢查結果無明顯好轉。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血液黏度指標:包括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72.73%),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液黏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液黏度無顯著性差異( P>0.05)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液黏度比對照組低,具有統計學差異( P<0.05)。見表2。
3 討論
中醫學將慢性盆腔炎歸屬于“熱入血室”“帶下病”“癥瘕”“不孕”等范疇,臨床上以濕瘀互結型較為多見[2],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經期、產后胞宮胞脈空虛,或余濁未盡,癖積胞中,或房室不節,勞傷過度,或體質虛弱,調攝失宜,以致濕熱之邪或寒濕日久化熱,乘虛入侵,與氣血互結,蘊積胞脈、胞絡,濕熱癖阻任帶經脈。虛為其本,濕熱為其標,瘀為其變,以女性下腹部慢性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濕熱瘀結是本病的病機關鍵,治療上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3]。
自擬盆腔炎湯方中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理氣行滯,加用赤芍、桃仁、丹參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敗醬草、蒲公英、土茯苓清熱解毒、消癰排膿;黃芪、當歸、雞血藤補氣補血活血止痛;元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加入白術健脾燥濕以杜絕生濕之源。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本為扶正,標為理氣化瘀,同時施治瘀血、氣滯、濕熱,抓住本病的主導病機,達成活血不傷正、化濕清熱、祛瘀止痛的目的。另外保留灌腸作為一種局部用藥療法,使藥物能直接通過直腸黏膜吸收,可直達病灶,迅速、有效地作用于相鄰的盆腔組織器官及病變組織部位,使增厚、增粗的粘連組織消退,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4]。
有研究[5]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濃、粘、凝、滯狀態,炎癥可以致瘀,炎癥是瘀證的表現形式之一,血液流變性異??蓪е卵貉h和微循環的障礙,引起機體的代謝和功能失調。用中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有資料[6]顯示,活血化瘀藥物在臨床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減少炎癥細胞浸潤,加快炎癥吸收與轉化。
綜上所述,自擬盆腔炎湯聯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效果優于西藥,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張永婷.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3):1967-1968.
梁智東,馮惠珍,蘇大年,等.五草湯加大蒜浸液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115 例[J].中醫雜志,2014,55(5):432-433.
黃纓.劉云鵬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經驗[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6):20-21
張紅.探究中藥保留灌腸加微波配合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2):47+60.
趙俊娟、裴穎.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Chin J Hemorh,2001.11(2):128-129
鐘旋.針灸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Meta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