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蕊瑜
【摘要】目的:將督脈灸聯合三伏貼治療實行于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中,觀察及分析臨床療效。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納入治療及分析研究的60例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參照隨機法實行分組,附桂理中丸治療方法在對照組30例患者中采用,督脈灸聯合三伏貼治療方法在治療組30例患者中采用,參比2組治療有效合計率、半年隨訪優良總計率。結果: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有效,合計率、半年隨訪優良總計率對比對照組計算值,P<0.05,呈現統計學數據間對比意義。結論: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采用督脈灸聯合三伏貼治療方法展示較優臨床療效,簡便易于操作,符合中醫“治未病”理念,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督脈灸;三伏貼;脾胃虛寒型胃痞;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4. 962. 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194-01
中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督脈灸、三伏貼”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督脈灸又稱長蛇灸,“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腠理疏松,氣血暢通,藥性易于深達臟腑,乘其勢而治療,溫煦背部督脈,可達鼓動氣血,強壯真元,祛邪扶正,調和陰陽之效,再聯合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三伏貼,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納入治療及分析研究的60例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用作本文實驗資料,分析及研究將督脈灸聯合三伏貼治療實行于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中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納入治療及分析研究的60例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當作本文實驗探析資料,依據隨機法實行分組,對照組共有30例患者入組,男:女是12:18,年齡最高59歲最低24歲,年齡平均值是(45.02±4.39)歲;治療組共有30例患者入組,男:女是13:17,年齡最高57歲最低23歲,年齡平均值是(45.03±4.37)歲。對比及研究對照組以及治療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基線資料,P>0.05,數據差異不具有。
納入標準:屬于脾胃虛寒型的胃痞患者;對本研究中采用的中藥及艾灸不過敏的患者。
排除標準:合并存在出血的患者;存在皮膚病的患者;需要實行艾灸以及中藥穴位所貼敷的皮膚部位存在破損的患者。
1.2方法桂附理中丸(云南騰沖制藥廠,批號:1706120)治療方法用于對照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每天飯后服用2次,每次服用1丸,實行3個月治療。督脈灸聯合三伏貼治療方法用于治療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將督灸粉敷于患者的脊柱后面,采取艾絨施灸,每3天1次,每次持續15min;取延胡索15克、白芥子15克、吳茱萸15克、細辛15克加入醫用甘油制成三伏貼藥餅,于患者的神闕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氣海、足三里穴(兩側)、脾俞穴(兩側)、胃俞穴(兩側)、腰陽關、命門將三伏貼藥餅采取6cm x 6cm的三伏貼相關膠布于穴位上面實行固定,每伏天任意選取持續的3天,每天治療1次,1次貼敷3小時,實行3個月治療。
1.3中醫癥候積分標準將患者癥狀區分成輕度、中度、重度,將主癥(包含存在隱隱胃痛、喜熱及喜按、空腹時病癥嚴重、進食后病癥得以緩解、進食后存在腹脹)依據癥狀從輕到重記成2分、4分、6分,次癥(包含乏力而倦怠、懶言及神疲、肢冷而畏寒、大便呈現溏薄)依據癥狀從輕到重記成1分、2分、3分,不存在癥狀記成0分。
1.4指標觀察(1)計算對照組及治療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患者的治療有效合計率,療效指數是治療之前的積分數值減去治療之后的積分數值與治療之前的積分數值之比,治愈:患者的相關癥狀及體征都基本消除或完全消除,療效指數在95%以上;顯效:患者的相關癥狀及體征都得以顯著緩解,療效指數處于70%-95%;有效:患者的相關癥狀及體征都得以明顯緩解,療效指數處于30%-70%;無效:患者的相關癥狀及體征都沒有得以緩解,療效指數在30%以下。(2)計算對照組及治療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患者的半年隨訪優良總計率,優:半年隨訪發現,患者的主癥及次癥均得以消除;良:半年隨訪發現,患者的主癥基本消除,尚存在次癥;無效:半年隨訪發現,患者的主癥及次癥均存在。
1.5統計學分析60例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患者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1.0)檢驗,治療有效合計率、半年隨訪優良總計率用例數(n)或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存在統計學分析意義。
2結果
2.1比較及計算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合計率治療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的治療有效合計率比較于對照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患者計算值,P<0.05,明確形成統計學數據間對比意義。
2.2比較及計算兩組患者半年隨訪優良總計率治療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的半年隨訪優良總計率比較于對照組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患者計算值,P<0.05,明確形成統計學數據間對比意義。
3討論
胃痞主因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情志失調等引起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而發生,正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否候》所云:“諸否者,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臟腑否塞而不宣,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脾胃虛寒型胃痞為比較常見的脾胃病相關病癥,患者多存在胃脘之痞滿或是隱痛癥狀,冷時嚴重,溫時輕緩等[1]。督脈灸治療、三伏貼治療都屬于非藥物傳統療法。督脈是陽脈之海,其循行在人體的整個脊柱上,督脈灸依據灸火之溫熱和艾之行氣及活血作用,實行溫中而散寒、抵抗病邪入侵[2-3]。三伏貼治療可刺激并調節相關穴位,促使對藥物充分吸收,獲得補氣而健脾、溫陽及止痛等功效[4-5]。我們結合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冬病夏治”之“督脈灸、三伏貼”鼓動氣血、強壯真元、溫經散寒、補益脾陽,助中焦運化之力,氣機調暢,清陽得以上升,濁陰得以下降,陰平陽秘,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故在脾胃虛寒型胃痞患者中采取督脈灸聯合三伏貼治療方法體現出較優的臨床療效。
同時,我們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病早治”的中醫“治未病”核心理念,其理念起源于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該書《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體現了我國古代醫學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醫學觀點。“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可以理解為三個方面,即未病先防,即病防變,病后防復。它要求人們在平時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釀成大患,在病變來臨之際要防止其進一步惡化,這樣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動權。而現今,“未病”和“已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通過現代醫學的診斷手段,會檢查出很多所謂“未病”人的“已病”現狀。這就警示我們一定要樹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時調理身體偏頗狀態,才能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朝霞,李文婷.謝晶日教授治療胃痞的經驗淺談[J].中醫藥信息,2017,34(2):46-49.
[2]杜旭勤,石立鵬,李新華等.李新華教授運用瀉心越鞠湯治療胃痞經驗[J].中醫臨床研究,2017,9(14):57-59.
[3]張愛娟,鄺衛紅,張錚錚等.許鑫梅教授治療胃痞經驗[J].中醫雜志,2015,56(11):912-915
[4]郭東明,郭亞榮.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痞病脾胃濕熱型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z1):172-173.
[5]馮玉華,段富津,畢珺輝等.國醫大師段富津教授治療“胃痞”之驗案[J].中醫藥信息,2017,34(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