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少忠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土門鎮衛生院,甘肅清水741422)
【摘要】目的:分析黃芪建中湯加減應用于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7年10月,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表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運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給予患者常規西藥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復發率以及治療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觀察組患者復發率7.50%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脾胃虛寒型胃潰瘍采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并且縮短了治療時間,可以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黃芪建中湯加減;脾胃虛寒;胃潰瘍
【中圖分類號】 R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196-01
胃潰瘍作為人體多發性疾病,隨著生活環境以及作息規律的調整,呈現出增長的趨勢,造成患者出現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損傷,引發潰瘍。該病常規治療主要是通過西藥對潰瘍進行修復,但是該病具有反復性,長期服用藥物身體出現耐藥性,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對治療方法進行改進。經中醫研究發現,胃潰瘍以脾胃虛弱型為主,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益氣補血的方式對患者胃潰瘍進行調理,減少復發,提升治療效果[1]。本文對黃芪建中湯加減應用于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將結果作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4年10月-2017年10月,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表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為(43.21±13.67)歲;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6-77歲,平均年齡為(43.32±13.56)歲。兩組患者經檢查均為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排出多發性、復合型胃潰瘍患者,并簽署研究同意書。對兩組患者各指標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措施,給予患者奧美拉唑(沈陽圣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652)口服治療,20mg(1粒)/次,2次/d;給予患者阿莫西林(澳美制藥廠,HC20130014)口服治療,0.5g(2粒)/次,2次/d;給予患者卡拉霉素(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16)口服治療,0.25g(1片)/次,2次/d,時間間隔為12h[2]。聯合用藥時間為10d,1個月后觀察患者潰瘍恢復情況。
觀察組在上述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具體藥物配方包括:黃芪15g、桂枝30、白芍60g、生姜30、甘草20g、大棗12個、飴糖約100g。將黃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加入清水進行煎制,煎制結束后,取熬取藥汁加入飴糖。如患者出現胃部泛酸的情況,則將飴糖去除,并加入吳茱萸的10g,以抑制胃酸分泌;如患者泛吐以清水為主,可增加干姜10g、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0g,進行溫胃;如患者出現脾胃虛弱癥狀,可增加黨參10g、白術10g,調理脾胃。如患者出現血氣阻滯,則增加郁金15g、黨參15g,活血理氣[3]。藥物煎制結束后倒入專用器皿中,分早晚兩次服用,2周為一個療程,服用2個療程通過胃鏡觀察患者胃潰瘍恢復情況。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復發率以及治療質量。其中治療有效率評價指標包括:顯效,患者胃部不適反應完全消失,無水腫、充血情況,經胃鏡檢查發現潰瘍面愈合。有效,患者胃部不適癥狀得到緩解,疼痛消退,經胃鏡檢查可見潰瘍面明顯縮小。無效,患者胃部不適情況為得到緩解,經胃鏡檢查潰瘍未得到改善;治療質量比較指標包括: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服藥時間。
1.4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x2表示,P檢驗,P<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復發率7.50%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質量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3。
3討論
胃潰瘍發病原因與吸煙、飲酒、不規律飲食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存在一定關系,其中脾胃虛寒型胃潰瘍占據較大的比例,患者在發病后出現胃部疼痛,飽脹噯氣等胃部不適反應,嚴重時出現嘔血、大便黑色等情況[4]。常規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抗生素類藥物聯合制酸劑進行針對性治療,但是治療中存在較高的復發率,并且長時間藥物治療造成患者自身抗藥性增加,因此需要對治療方法進行改進。中醫認為胃潰瘍發病多因胃氣受到阻滯,不通則痛,長期得不到調理就會出現脾陽不足,寒氣滋生,手足冰冷,胃失溫養,出現潰瘍,因此采用中醫治療胃潰瘍存在理論依據[5]。
本研究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觀察組患者復發率7.50%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原因分析為:①黃芪建中湯中黃芪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的效果,服用后可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的癥狀,將患者胃部內熱進行消除,緩解患者胃部不適。甘草有解毒、止痛的效果,在服用后可以補脾益氣,調和百藥,緩解長時間服藥對胃部的傷害,治療胃腸道潰瘍,具有解毒消炎的功效。紅棗具有健脾益胃的效果,服用后對脾胃虛弱患者進行調理,并且與生姜合用,可緩解胃部不適反應,減少一些烈性藥物的副作用,保證脾胃不受損害。桂枝配甘草,專行營分而走里,辛甘發散為陽,辛從甘化,陽中有陰,補營氣,益心氣,通心陽,可改善患者胃部氣血阻滯的情況,活血通絡,緩解胃部疼痛反應。②黃芪建中湯中藥物之間相互作用,黃芪益氣補血、白芍止痛舒緩,桂枝益氣活血、生姜驅寒溫胃、大棗益脾養胃、飴糖生化氣血,相互之間配合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減少微生物對患者胃黏膜的刺激,促進胃黏膜自我修復,增加胃部活力,促進胃部自主恢復能力恢復。③黃芪建中湯中藥物均為常規用藥,與西藥聯合使用不會增加患者胃部負擔,同時可以對患者胃部進行一定的養護,西藥對胃部炎癥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緩解癥狀,中藥對胃部進行調理,增加胃部自身免疫力,聯合用藥的過程中未增加患者不適反應,而且提升了患者胃部恢復能力,進而降低患者停藥后的復發率,將治療與養護結合,縮短治療時間,保證治療質量。
綜上所述,脾胃虛寒型胃潰瘍采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并且縮短了治療時間,可以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鄭國雄.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的臨床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17,9(24):87-88.
[2]曾澤生.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08):161+163.
[3]朱道斌.脾胃虛寒型胃潰瘍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35):1-3.
[4]張存鎖.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的臨床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0):176+180.
[5]郭玉紅.探討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的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0):140.
[6]陳麗.黃芪建中湯加減應用于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8(0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