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映映,胡曉華,田 艷,江 云,王宗琴,高作惠,包 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精神衛生中心,武漢 430022)
近年來關于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的研究發現患者的認知缺陷持續存在,對其社會功能的復原造成長期影響[1]。內表型,是介于基因和表現型之間的內在表現型[2],關于精神分裂癥的多項研究提示認知功能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內表型之一。尤其是對患者一級非患病親屬的認知功能研究提示患者親屬的認知功能低于正常水平但比發病期的患者好[3],更是支持了內表型的可遺傳、狀態獨立等特征。但既往研究多以首發未用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4-5]。本研究擬對緩解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一級非患病親屬進行認知功能評估,找尋其中具有內表型特征的項目,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門診就診的86例患者。納入標準:(1)既往符合《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0)F20 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目前處于緩解期,即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18項,BPRS)總分小于或等于35分;(3)近6個月內無精神病性癥狀;(4)錐體外系副反應量表(RSESE)評分為0分;(5)年齡18~59歲;(6)受教育年限大于或等于9年。排除標準:(1)有腦器質性障礙及腦部外傷史者;(2)患有嚴重軀體疾病;(3)肢體殘疾或視聽障礙者。所有入組患者服用藥物包括:奧氮平(21例)、利培酮(34例)、喹硫平(12例)、阿立哌唑(9例)、齊拉西酮(10例),平均劑量相當于氯丙嗪(104.41±68.84)mg/d。患者組BPRS得分20~33分,平均(25.23±5.53)分。
親屬組來自入組患者的一級親屬。納入標準:(1)每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僅納入1例一級親屬,優先考慮同性別的兄弟姐妹,如沒有再考慮不同性別的兄弟姐妹,最后考慮親生父母或子女;(2)不符合ICD-10診斷標準中精神分裂癥或其他精神障礙診斷標準;(3)年齡18~59歲;(4)受教育年限大于或等于9年。排除標準同患者組。共納入86例親屬。其中患者父母4例、患者子女5例、患者的兄弟姐妹77例。
對照組來自武漢市兩個社區招募的志愿者。納入標準:(1)無任何精神疾病史及嚴重軀體疾病;(2)無精神疾病家族史;(3)年齡18~59歲;(4)受教育年限大于或等于9年。排除標準同患者組及親屬組,共納入86例對照。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組患者、親屬及健康對照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患者組進行BPRS和RSESE的評估。對3組研究對象進行認知功能評估,使用工具為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成套測驗(MCCB)中文版:其信度效度良好[6],包含9項測試,分別是:(1)連線測驗(TMT):它在MCCB中是反映信息處理速度的1個指標。(2)精神分裂癥簡易認知評估-符號編碼(BACS):是用來測量信息處理速度的視覺運動。(3)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修訂版(HVLT-RTM):用于測量詞語學習。(4)韋氏記憶量表-第3版:空間廣度(WMS-Ⅲ):用于測量非詞語工作記憶。(5)神經心理評估成套測驗-迷宮(NAB):主要用來評估推理和問題解決。(6)簡易視覺空間記憶測驗-修訂版(BVMT-RTM):評估視覺學習和記憶。(7)范疇流暢-動物命名(Fluency):該范疇測驗被作為1個詞語性信息處理速度的指標,用以補充2個視覺運動信息處理速度的測驗。(8) Mayer-Salovey-Caruso情緒智商測驗:情緒管理(MSCEITTM):用于測量社會認知。(9)持續操作性測驗-相同配對(CPT-IP):用以測量維持、集中注意或警覺。將各個測試結果按照性別、年齡與受教育程度經校正獲得T分。本研究中BPRS和RSESE的評估由2名精神科主治醫師進行,其一致性評估Kappa分別為0.81和0.89。MCCB的評估為2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心理測量人員完成,2名心理測量人員一致性評估Kappa值為0.87。一致性均達到滿意程度。

2.1基本資料 3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及受教育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研究對象年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比較

表2 3組研究對象認知功能測驗結果
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與親屬組比較
2.23組研究對象認知功能測驗結果 患者組和親屬組分別與對照組比較,除WMS Ⅲ和BVMT-RTM之外,其余各項認知功能檢測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組與親屬組比較,患者組HVLT-RTM、NAB、MSCEITTM、CPT-IP得分低于親屬組(P<0.05),兩組TMT、BACS、WMS-Ⅲ、BVMT-RTM與Fluency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有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缺陷符合其作為內表型的特征[7],而作為內表型需要符合5項標準[8]:(1)與疾病相關;(2)遺傳性;(3)狀態獨立,具有時間上的穩定性;(4)家族相關性,在患者的親屬中常見;(5)共分離,在患者患病的親屬中更常見。既往胡茂榮等[9]研究發現急性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TMT、BACS及Fluency測試結果均比其一級親屬差。本研究與其結果不一致,由此推測患者信息處理速度缺陷會隨著癥狀的緩解而改善,達到與其親屬相當,但低于正常水平。提示這一缺陷存在狀態獨立性,但不存在共分離性。ALBACETE等[10]研究發現患者的情商總分最差,親屬次之,但兩者均比正常對照差。他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患者親屬的推理能力低于正常水平[11]。本研究與其結果一致,提示這兩項認知缺陷既有狀態獨立性,又有共分離性,符合內表型特征。既往研究發現急性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工作記憶和簡易視覺空間記憶測驗均低于正常水平[9]。本研究與其結果不一致,考慮原因可能是工作記憶和視覺空間記憶受精神癥狀影響較大。CHANG等[12]研究發現精神癥狀緩解的患者的非語言記憶比未緩解的患者好。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完全緩解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工作記憶與正常對照水平不相上下[13]。本研究與這兩項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工作記憶和空間記憶可能不具遺傳性和狀態獨立性。
既往研究顯示,年齡對認知功能的影響通常在間隔5歲左右,而本研究中3組研究對象年齡差在3歲左右,故而判斷年齡差異對于結果影響不大[14]。此外,鑒于以往對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究發現,非典型精神病藥物對于患者的認知具有保護作用[15],故而認為本研究中藥物可能對結果影響較小。
本研究緩解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仍存在信息處理速度、社會認知及推理、問題解決能力和詞語學習能力的認知缺陷,可針對這些認知缺陷進行康復訓練[16]。另外,本研究發現患者的認知及推理、問題解決能力及詞語學習能力缺陷可能為精神分裂癥潛在的內表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幫助尋找疾病的易感基因。
[1]李大奇,呂臻,況利,等.MECT聯合rTMS治療對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6,45(26):3631-3633.
[2]LENZENWEGER M F.Thinking clearly about the endophenotype-intermediate phenotype-biomarker distinction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research[J].Dev Psychopathol,2013,25(4):1347-1357.
[3]MONTAG C,NEUHAUS K,LEHMANN A,et al.Subtle deficits of cognitive theory of mind in unaffec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2,262(3):217-226.
[4]韓雪,楊磊,程章,等.首次發作精神分裂癥患者及獨立樣本未患病一級親屬的神經認知功能:橫斷面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2(6):681-686.
[5]陳大春,楊可冰,李艷麗,等.首發未用藥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及生活技能與臨床特征的關系[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5,41(1):26-31.
[6]WU J Q,CHEN D C,TAN Y L,et al.Cognitive impairments in first-episode drug-naive and chronic medicated schizophrenia: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J].Psychiatry Res,2016,238(2):196-202.
[7]AYDIN E,ULGEN M C,TABO A,et al.Executive function and genetic loading in nonpsychotic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J].Psychiatry Res,2017,248(12):105-110.
[8]LOOI J C,SANTILLO A F.Time and relative dimensions in syndromology:towards endophenotypes in neurology,psychiatry and in-between[J].Psychiatry,2017,64(1):1-3.
[9]胡茂榮,陳晉東,李樂華,等.精神分裂癥首次發病患者及其健康同胞認知功能的比較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1,44(4):208-211.
[10]ALBACETE A,BOSQUE C,CUSTAL N,et al.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non-psychotic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16,175(1):103-108.
[11]ALBACETE A,CONTRERAS F,BOSQUE C,et al.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in Non-psychotic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J].Front Psychol,2016,7:665.
[12]CHANG W C,HUI C L,WONG G H,et al.Symptomatic remiss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a prospective 3-year follow-up study[J].J Clin Psychiatry,2013,74(11):E1046-1053.
[13]BRAW Y,BENOZIO A,LEVKOVITZ Y.Executive functioning during full and partial remissi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atic remission) of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12,142(1):122-128.
[14]譚淑平,鄒義壯,崔界峰,等.正常人群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成套測驗共識版得分的年齡效應[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3,27(10):776-779.
[15]白艷樂,江開達,王立偉,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認知功能[J].上海精神醫學,2003,15(3):183-186.
[16]李達,楊雀屏,張國富.工作相關社交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7):2837-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