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麗,馬心英,王學亮
(菏澤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等被廣泛運用于教學中,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模式教學應運而生[1-3]。混合模式教學指的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將傳統學習方式和數字化、網絡化學習相結合以達到最優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4-5]。
作為化學、醫藥、環境、材料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國內大部分高校的《儀器分析》課程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將混合模式教學應用于日常教學中,既是該課程面臨的挑戰,也為其突破瓶頸進行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6-7]。
儀器分析是各高等院校化學、化工、醫藥、材料、環境等各專業所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內容主要是講解一些常用儀器的原理、結構及應用,任務是依據物質的物理及物理化學性質,采用儀器得到與物質的組成、結構等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對物質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8]。課程涉及到的分析儀器的種類較多,涵蓋的知識面廣、難度大,是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
課程所涉及的一些分析方法種類差別較大,邏輯性規律性不強,內容抽象較難掌握[9-10];目前,儀器分析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按照教材大綱、培養目標和教材內容等講述儀器的原理、結構、分析方法及適用范圍等。內容較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低。
為改進傳統教學存在的諸多不足,教育專家及工作者們一直尋求新的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11]。所謂混合模式教學,即處理好自主學習和面授學習之間的關系,將兩者以一定的比例按照某種模式進行整合。混合教學模式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混合,將傳統教學與網絡化教學相混合,轉變了學生的認知模式、學習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是學習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一種提升[12]。
混合學習模式下,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師生、生生以及人機互動。由于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教師也由原來的課堂主宰者和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混合學習具備學習資源提供的靈活性、為個別化學習提供支持以及提高教學效率等主要特征[13-15]。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個性化差異,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因此賦予學生高度的自主性,要求學生具備高度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即自主學習能力。混合模式教學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在學習環境下統一起來,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儀器分析》(朱明華主編)第十三章內容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前三節為例,介紹了混合模式教學的基本流程。

圖1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模式教學流程圖
與傳統教學相比,混合模式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代替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將本章節主要知識點、重難點部分的講解錄制到微課中,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微課、導學案并結合教材進行自主學習。微課成為了最重要的知識載體,微課內容的選取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展開[16-17]。
由于其短時性,選取的是本章節的重難點,一些簡單基礎的內容學生通過翻看教材、查閱資料等進行學習[18]。以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前三節的內容為例,比較了傳統課堂教學與混合模式微課教學中知識點選取的異同(表1)。

表1 微課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選取知識點的異同
混合模式教學中,師生角色發生轉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課前提供學習資料、微課、導學案及其它輔助資料等學習資源到網絡教學平臺上;課上進行點評、引導;課后進行評價、知識鞏固等。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從課上學習課后鞏固轉變為課前學習、課上交流匯報以及更深層次的學習、課下完善知識結構[19-20]。
由于教學過程與教學活動的轉變,混合模式教學對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應用要求更高。只有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混合模式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順利展開,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表2 教學各環節采用的教學
與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化的教學評價不同,混合模式教學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各個階段的參與、表現都有評價,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20-22]。

表3 混合模式教學的評價指標所占權重比例
與傳統教學相比,混合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為適應時代變遷及科技發展邁出的一大步,它與傳統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教學實踐,將混合模式教學應用于《儀器分析》的課程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好,轉變了師生角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對學生和老師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1] 何克抗.關于發展中國特色教育技術理論的深層思考(下) [J].電化教育研究,2010(6):5-19.
[2] 李高祥.論實施混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和現實性[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1):20-23.
[3] 黃榮懷,馬 丁,鄭蘭琴,張海森. 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4] 劉幼平,潘福炎,周文龍.混合教學模式在《普通地質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15(2):86-88.
[5] 蔣 翀,費洪曉.基于MOOC的混合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3):120-125.
[6] 吳 菊,常文貴,謝成根,劉傳芳.多媒體輔助《儀器分析》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1(4):154-155.
[7] 李升福,聞海波.淺談儀器分析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8):56-57.
[8] 劉保健,李仲謹.關于化學儀器分析課改革的研究[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7(9):61-62.
[9] 鄒曉川,王智武,王貴鳳,夏 榮,蔣傲雪,李 燕,譚 君.新建本科院校儀器分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化學教育,2014,35(18):18-21.
[10] 毛雪華.應用型高校應用化學專業儀器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州化工,2017,45(20):188-189.
[11] 楊宇翔,黃繼業,吳占雄.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方案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 2015(5):3-4.
[12] 黃德群.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3):64-70.
[13] 蔡 黎,王欣煜,代妮娜,譚澤富,邱 剛.混合模式下小組式學習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3(2):1-4.
[14] 吳長偉,陳 靜,鄧 紅,鄒 鈺.基于慕課的應用型本科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5):57-59.
[15] 李 睿.混合式學習:美國中小學的“整合”式教學策略.中小學管理,2016(8):31-33.
[16] 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1.
[17] 桂耀榮.微課及微課的制作和意義.化學教與學,2013(5):41-42.
[18] 范建麗,方輝平.“互聯網+”時代高校微課發展的對策及應用.遠程教育雜志, 2016,35(3):104-112.
[19] 王 霞.淺談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教師提問技巧.課程教育研究,2016(2):6.
[20] 王 奇,李 龍,謝秋菊.信息技術與高校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方法探究.電子測試,2014(3):146-147.
[21] 郭 丹.混合式學習有效性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1(7):153-156.
[22] 林莉蘭.混合式學習模式下高校網絡自主學習及評價活動調查.中國電化教育,2016(1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