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玲
【摘要】本文通過自己在教學中的多年的經驗,總結歸納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探究 興趣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18-01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學者陳憲章也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好奇與質疑是小學生的天性,在這種天性的驅動下,很多學生會產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愿望,并渴望快速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答案,疑問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獲取新知的動力。此時,教師,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意愿,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學生只有在學習中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進一步探究問題,繼而有所創新,有所創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思考的現狀,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積極合作中探究知識、開拓思維、勤于動腦、發現問題,最終提高語文素養。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貫徹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激起小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可從以下五方面來進行激趣。
一、巧妙地提問,激起探究的熱情
問題是推動探索的原動力,是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輔助手段。巧妙提問的目的在于,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激起尋根究底的愿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飛奪瀘定橋》一課時,板書課題后,我引導學生:“看到課題,你能想出什么問題?試試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最妙!”學生興致勃勃地思考后,紛紛舉手回答:①誰飛奪瀘定橋?②在什么時候飛奪瀘定橋?③為什么要飛奪瀘定橋?④飛奪瀘定橋時有無遇到什么困難?⑤飛奪瀘定橋的結果如何?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板書到黑板上,接著,讓學生邊聽錄音,邊思考上述問題。聽讀完,合上書,再提問學生上述問題,學生能回答的我就擦去,最后剩下③④兩個問題,學生無法回答或回答不準確。這是這篇課文閱讀的重點,也是學習目標之二了。由于這兩個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說明學生對這兩個問題感興趣。因此,當進入到這兩個問題的學習時,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十分濃厚。
二、鼓勵不同的思維,倡導多角度思考
求異思維,是指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或從不同思維方向,提出多個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只要合理合情,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尊重。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第六冊《媽媽的葡萄》時,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老師,狐貍媽媽死了嗎?”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因為在我的思維里,根據課文的暗示,狐貍媽媽必死無疑了),但這是一個絕對有趣的問題,我靈機一動,把問題交給全班學生:“同學們,你們說,狐貍媽媽死了嗎?”。我這一反問,立即像一顆石子突然掉落平靜的湖面,激起眾多學生強烈的研討興趣。學生甲說:“狐貍媽媽沒死。它喊小狐貍逃走后,自己吃力一滾,滾進草叢里,恰好這時,獵人摔了一跤,獵狗也掉進獵人自己原先挖的陷井中,狐貍媽媽躲過去了。”學生乙卻反對:“狐貍媽媽跑不動,小狐貍到處尋找媽媽,一年、兩年也找不到,肯定死了。”“不對,小狐貍找了一年、兩年后都找不到媽媽,是因為媽媽想培養小狐貍的獨立生活能力,而狠心不與小狐貍見面。”學生丙立即反駁。對于狐貍媽媽生死這個問題,課文沒有明確答案,多種可能也有合理的一面。因此,對學生的爭論,我都給予肯定。所以,學生研討得十分熱烈。
三、開展競賽活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表現欲是人對自我抱有期望與信心的顯示。小學生特別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智慧。當學生的這個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便會產生一種自豪感而推動學生頑強地去探索,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很多學生爭著要扮演其中的角色。我乘機把扮演同一角色的學生歸一組。這樣,按田忌、孫臏、齊威王分成了三組,充分討論怎樣才能惟妙惟肖地把角色的表情、神態、內心活動表現出來。然后,小組內競賽出佼佼者,代表本小組進行班內分角色朗讀比賽,看哪一小組選出的同學演得最出色。由于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因此學生對分角色朗讀的熱情很高漲,各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互相啟發,碰到困難就逐字逐句地再讀課文,根據有限的文字展開聯想,揣摩角色的言行現狀。我則在各小組間穿梭,給予及時的指導、點撥,使他們準確地把握角色。通過這個活動,簡單的朗讀變得生意盎然起來,點燃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四、鼓勵多觀察,重視個性化思維的培養
思維是探究性教學的核心因素,也是個性化的核心因素。學習的個性化其實質就在于思維的個性化。在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每一個行動都應該有獨立思維的積極參與。不能只有看似熱鬧的活動卻沒有思維的碰撞與閃耀。由于學生個人的知識背景、早期經驗、閱讀體驗等都因生活環境和個人稟賦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個性,所以其思維便有著強烈的個性化色彩,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而善于求異,有的學生思維沉穩而追求周密。以作文教學為例,正是因為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才造就了學生表達方式的不同。寫同一個人,不同的學生由于觀察角度和體驗角度的不同,寫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達的感情也呈現出明顯的個性差異,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語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思維方式的個性化,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勇敢的寫出自己的心里話,表達出真情實感。語文教室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努力創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環境,學生才會真正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學習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實施課程教學“自主探究”的新理念,關鍵在于以生為本,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教師要善于總結經驗,與時俱進,根據教學的實際,不斷地選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才能達到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的。
參考文獻:
[1]王燕.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15期.
[2]周艷;熊婷.淺談我國鄉村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03期.
[3]應敏.古詩課還能這樣上[J];新課程(小學);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