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新花
【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師要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把教育的現實性與前瞻性、短期性與長期性結合起來,反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立足現實,增強未來意識,迎接挑戰,捕捉發展機遇,培養一代適應新世紀發展要求的人才。教師必須樹立起以學生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努力創設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
【關鍵詞】創設 主體參與 政治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49-01
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教育正從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教學的相當一部分任務將逐漸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所取代,學習不再是信息記憶的過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學習過程的主動參加者;教師也不是學習的主宰者,而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
為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師必須樹立起以學生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創設主體參與的課教學環境。
一、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營造民主教學氛圍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在教學中把獨立發現的道路讓給學生走,指導學生在知識的交集點上去尋找可疑點,通過獨立思考,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傳統教育中,教師扮演著權威的角色,學生對教師只有服從,學生沒有討論和發言的權利,教學氣氛沉悶,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素質教育中,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包括有明顯弱點和后進的學生,要善于發現學生中的閃光點,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發展的潛能,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愉快學習,激發敢說、敢問、敢于創造的自信心和勇氣。這樣,學生與老師形成了真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二、實施開放式教學,為學生主體性和創造精神的發揮創設條件和空間
當今社會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的傳播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大千世界。而教材建設往往滯后于知識的發展和科技進步。要彌補這些不足,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放式教學。另外,學習理論的目的在于應用,要把教材理論應用于實踐,也需要開放式教學。
1.教學內容的開放
由于教材內容的滯后性,教師應當及時補充一些體現時代特點的新材料、新觀點、前沿科技。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教師要教給學生獲取、處理、鑒別、運用信息的方法,鼓勵學生探索、研究、合作、參與,調動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擴展創造性思維。
2.教學過程的開放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互感互動的活動過程。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政治課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培養學生興趣,尊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創設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積極思維。尤其倡導對教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培養學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索精神。例如:在“一國兩制”的教學中,分析臺灣問題時,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剖析了“兩國論”實質,大部分學生對此問題都達成了共識,然而,有個學生沉著地亮出了異議“我們為什么不能像印尼的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來解決臺灣的歸屬問題呢?”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起了同學的議論。這時老師首先表揚了他敢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然后又從更高更遠的角度與同學共同探討這個問題,令學生心悅誠服。
創設問題情境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任務,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和方式,創設一系列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去探究、發現。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
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能提出而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是在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盲點處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價值,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眼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非常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啟發、鼓勵學生通過自學主動地獨立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的創造性行為,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自由;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應由知識的占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在素質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教師盡可能地創造出學生主體參與的良好環境,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利軍.備戰平時.決勝考場[J].學周刊,2011(22):193-193.
[2]杜靜儀.開卷考試下的思想品德復習方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