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摘要】讀書活動帶來的變化,便是能讓學生浮躁的心(焦慮、恐慌、情緒化和無主見)漸次沉靜(專注、自律、有耐心和能自省)下來。
【關鍵詞】讀書活動;經典名著;浮躁;沉靜
筆者隨意地和所任教班級的班主任聊起班級的學習情況。班主任說:“自從語文學科倡導讀經典名著活動以來,班級的學生讀大部頭書的人多了,這讓我很是高興。想想當初搞這個活動的目的,也就是通過讀經典名著,讓學生能走進經典,走進名著,感受經典名著的力量,陶冶身心,一點一點地厚實起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個人的欣賞能力。”
大家都知道書是我們的好朋友,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打開知識和理想大門的金鑰匙。但問題是讀什么書?哪些書是好書?經典名著稱得上是好書,那么哪些是經典名著?好書的標準或許比較容易界定,適宜讀的、喜歡讀的都能稱得上是好書,其中還包括一次性消費的書籍以及緊跟時代潮流的讀物。經典名著則不同。“經典之為經典,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這就是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和歷久彌新。與暢銷書不同,經典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未必有很多的知音,但卻能經久不衰,永遠能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經典以經典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改變的最多是它們呈現的方式。正因為經典以無與倫比的方式思考和表達了這些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后世難以超越,它們對人類就有永久的魅力。”(張汝倫《今天我們如何閱讀經典》)
現時的學生,囿于學習和作業的壓力,沉下心來讀一部經典名著不易,許多人在空閑時間看的一些作品大多是流行小說,接受的是快餐文化,如同嚼甘蔗,缺少反思的力量,長期浸染于這樣的閱讀品位之中,心性會變得浮躁。因此,我推薦了一批經典名著的書目,不少與教材的篇目相關,畢竟教材選編的都是其中的節選,不能反映經典名著的全貌。如高中課本中的曹禺名著《雷雨》節選,大多選擇的是該劇的第二幕,反映的是周家(周樸園、周萍)與魯家(魯侍萍、魯大海)之間的矛盾沖突,沖突的內涵涉及階級的對立關系,以此推斷,就會誤解《雷雨》是一部反映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矛盾沖突的作品。如此顯然低估了《雷雨》這部劇本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高超的藝術成就。因為《雷雨》中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是多元的,除了周樸園與魯侍萍、周樸園與魯大海之間的矛盾沖突,尚有周樸園與繁漪之間的矛盾沖突,周萍與四鳳之間的矛盾沖突等,其中周樸園與繁漪之間的矛盾沖突是主線。如同錢谷融先生所說的,劇本是“描寫一個以周樸園為代表的帶著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悲劇”(錢谷融《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劇——簡論〈雷雨〉》)。與此同時,又指定其中的一些作重點閱讀,分成幾個步驟,首先是作讀書札記,然后再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寫一篇書評。
經歷一段時間的閱讀積淀,不少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有了較大的增強。比如一位學生迷上了老舍,原先他對老舍的認識停留在初中所學課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節選自《駱駝祥子》)的印象中。在讀了《駱駝祥子》之后,他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原先只是慨嘆祥子等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在窮苦的海洋中掙扎的不易,現在則進一步為老實巴交、一門心思要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的祥子最后墮落為行尸走肉的游手好閑之徒的結局所震撼,殘酷的社會現實,把“人”變成了“鬼”。老舍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小說家,還是一位非凡的戲劇家,以劇本《茶館》最為著名。該生開始讀《茶館》,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內在含義,因此就來和我一同討論商榷,于是就有了師生共同結對讀書的形式。該生對于《茶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的領會,經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一層一層地豐厚起來:茶館的變遷是社會的縮影,茶館的興衰反映了歷史的交替,其中又有多少甘苦,多少悲喜;進而又感受到了老舍戲劇形式上的精良,諸如布景的制作、道具的安排等,都值得品味。也因為《茶館》這出戲,此生對出演《茶館》的演員也感興趣起來。飾演該劇主人公王利發的是著名演員于是之,這位學生曾從他的父母嘴里得知,后自己又去查看了相關資料,知曉了于是之還曾出演過《青春之歌》等電影。在學習到《幼學記事》這篇課文時,該生談起此文作者于是之時便能頭頭是道。學生從讀《駱駝祥子》始,閱讀范圍慢慢擴大,學到了很多課堂上未能學到以及沒有涉及的知識,人也比以前沉靜多了。
讀書活動不僅催生了學生對于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致,促進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而且形成了師生共同研讀和商討的氣氛,不只體現在教師一方對學生的指導,同樣體現在學生對教師的影響。曾有學生看了《歷史與地理之謎》(此書揭示了許多至今還未認識的事物),眉飛色舞地向我介紹并議論這部書的內容和精彩之處,令我受益匪淺,倒逼著我這個老師也要加強學習,不斷補充自己的學識。
當然,讀書活動的終極目的,不能只是局限于吸收和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和鼓勵學生自學的能力與質疑的勇氣。經典并不等于真理,名著也不都是正確的。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通過讀書活動,學生在自學能力和質疑勇氣方面相比之前有了不小的進步。比如對于中國歷史上帝王謚號中的“文”與“武”,我依據傳統的說法認為是“文”在前,“武”在后,如周文王在前,周武王在后,漢文帝在前,漢武帝在后。但有學生表示不認同,例如魏武帝在前,魏文帝在后。我對此進行反駁,稱這表明了魏文帝曹丕的野心。這位學生又說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也是宋武帝在前,宋文帝在后,南朝陳是陳武帝在前,陳文帝在后,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根據《史記正義》(附于《史記》有關正文下面)中的說法,有“經緯天地曰文”“學勤好問曰文”等,又有“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等。謚號大多是后人按照前者在世時的功績所做的蓋棺定論。如此說來,不一定是要遵循“文”在前“武”在后的規則。學生所論頗有道理,對于“文”“武”,不能拘泥于一種說法。問題并不在于最后的結論,關鍵在于經過探討,即使不能達成共識,也能使認知深入一步,或引起進一步的研究。
總結語文學科提倡讀書活動的經驗,最大的收獲便是能讓學生浮躁的心(焦慮、恐慌、情緒化和無主見)漸次沉靜(專注、自律、有耐心和能自省)下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經典名著就是其中一例。也許文學作品并不能從理論上闡明事物的本質,卻能形象地反映人生的經驗。雖說人生在世有幾十年甚至百余年的時間,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直接體驗到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如能從經典名著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等于是開闊了自己的人生視野,延長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在不確定的生命中保有一份從容與談定。
歸納經典名著閱讀的具體做法,閱讀的前提是引發好奇心。引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需要經過調研,在充分了解學生“已知”閱讀領域的前提下推出一些“未知”的閱讀領域,如此,讀書活動才有針對性,才能刺激學生的閱讀神經。閱讀的過程是增強自信心的過程。增強學生閱讀的自信心,需要營造民主、寬松、活潑、互動的讀書氛圍,指定閱讀與自主閱讀結合起來,勉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學生有一個肯定自己讀書價值的預期,這樣就會逐次深入閱讀。閱讀的成效是檢驗思考力。“人顯然是因為思想而生的,人的全部優點盡在于此,人的全部責任也在于按恰當的方式思想。”(帕斯卡爾《人因為思想而偉大》)運用恰當的方式思想,需要在閱讀經典名著中,不斷地汲取、錘煉、凝結和沉淀。
讀書活動形成的書香氣氛,慢慢驅走了打鬧的喧囂,迎來了思索的沉靜,班級的風貌因此變得和以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