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摘 要 關于外語的習得,很多學者都有做過相關方面的研究。在我國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學習,是以中文為母語的第二語言習得。母語的思維模式,在外語的習得過程中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有著正、負遷移的影響。結合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探索一種既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又符合語言習得的學習狀態、還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的教學管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母語思維 外語習得 教學目標 教學管理
外語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那么著眼于高校學生的外語習得,我們需要建設與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學設施、教學環境以及教學管理模式等。現在高校所實行的外語教學管理模式是在經歷了長期的綜合實踐以及不斷的調整和改革建立起來的,有著比較堅實的基礎和可行性。本文所述的內容并不是提出全新的教學管理體系,而是參照外語習得所需的教學狀態,以及外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改進現有教學管理模式當中忽略母語思維以及學習正、負遷移的影響的教學情況,使之適應我國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
1 母語思維存在于外語習得的過程中
人們在學習一門新的外語知識和技能時,往往會受到已經形成和固定的母語思維的遷移,不自覺地使用自身母語的思維習慣和模式來分析問題,解決當前面臨的學習情況。這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完全脫離母語思維來進行外語的學習。這就對我們高校外語習得的教學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1.1 母語在外語習得中的正遷移
人類的語言結構存在著共性,在我們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時候,合理利用母語與其相似之處,可以使外語的學習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國家之間的文化相互影響著。各國的語言當中都存在著外來語這一文化現象,比如中文的沙發就是英語“sofa”的音譯,日本語當中的旅館“ホテル”就是英語“hotel”的音譯等等,這一現象就是母語和目的語在詞匯方面的相似性。而且包括在句法方面,很多語言都遵循主謂賓結構,那么這一類似現象,能夠讓初學者更好理清目的語的語法結構,更好地進行深層次的學習。
1.2 母語在外語習得中的負遷移
在詞匯方面,母語對外語習得的負面影響是最常見的。在漢語當中,我們常會說“東南”“小學”等等這種固定搭配的詞組,當我們把這些詞匯翻譯成英語時,我們習慣性地逐字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在英語當中,這些詞匯都是有固定詞組的存在。其實,不難感受到,通常我們利用網絡上的軟件來進行兩國語言的轉換時,都有較大的語法錯誤,或者說表達錯誤。由此,母語也會對我們外語習得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1.3 外語習得對教學模式的啟示
母語的存在,對外語習得有著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狀態,那么就應該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盡可能增加它的正面影響力。
當人們開始接觸一門新的語言時,都會不由自主地用母語的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所以在課堂的學習當中,老師可以適當用母語來解釋比較復雜和抽象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目的語。
2 高校外語習得教學目標和定位
我們在理解外語人才培養規格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是什么,了解目標,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指導與規劃。
現在高校關于第二外語人才的培養,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思辨能力。那么,對于外語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求要有良好的語言功底,這是外語學習發展的基礎。同時要求學生有全面的知識結構,掌握自身領域的專業知識架構,能站在國際視野下分析問題,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們要注意到,外語主要是一種交際能力,包含跨文化交際能力。掌握專業知識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專業不僅是指學科知識,也包括技能,這是人才的核心要求,是施展外語能力的平臺。創新能力是指學生分析問題能夠與時俱進,因此,創新能力是各類人才應具備的一種綜合素質。國際化是能用國際眼光或者國際視角去分析和看待問題,是對各類文化的了解和包容,是應對全球化所必需的綜合素養。本文在探討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時主要依照這一概念框架。
3 培養模式:母語思維下外語習得的教學管理模式探索
教學管理是一種保障機制,是為了實現我們人才培養目標。基于我們對外語人才的培養要求,以及外語習得對教學模式的啟示,實施相應的教學管理模式和手段。
3.1 調整課程設置
在外語課程方面,一般會編排精讀、聽力、會話、口譯、筆譯等課程來培養聽說讀寫等能力,這一方面參照了母語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基于語言本體角度來考慮教學。同時,結合現在對外語人才的要求,可以從文化學、社會學等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適當增加外交、新聞、金融貿易之類的專業選修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重于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發展為獲取信息的能力,把說和寫的能力發展為協調關系、表達思想的能力。外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與其它專業相結合能夠更好發揮其優勢,改變復合型學生專業知識掌握偏弱的現狀。在教學中要注重利用學生外語能力較強的特點,可以使用外語原版教材,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能夠讓學生學習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同時,可以開展跨文化交流案例的課程教學,為學生提供國際交往中的知識和經驗。
3.2 完善教學過程
在母語環境下,我們可以利用其優勢,更好地處理學生目的語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營造一個目的語的語言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第二外語的思維模式思考。同時,教師要注意到,文化教學也是教學重點。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找出其中的差異,提高學生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敏感度,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減少母語帶來的負面影響。①同時,在外語專業課堂上,“一言堂”現狀普遍存在,通常都是教師講課為主。其實,每一個成功的外語學習者可能都有這種體會,外語的學習主要不是“教”,而是“學”。“二分課堂,八分課外”,外語的學習需要每天不斷地積累,單靠課堂上的學習還是略有局限。因此,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一方面多下工夫,激發學生“樂學”的狀態,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3.3 優化學習環境
學校學習環境包括軟件、硬件設施等方面。例如讀書室的建立,學習資料的完善、學習氛圍的營造等等。在外語的學習當中,教師經常強調,日常生活中多用目的語進行交流,多聽多看多寫。我們可以參照母語最開始的學習方式,從會聽到會讀再到會寫這樣一個語言環境的營造,這就對我們外語人才培養的學習環境,提出了兩點主要要求:一是教學資料要國際性,要做到從國際大環境的視野下發展知識儲備,在知識和學術上要與國際一流大學零距離。在現今互聯網快速發展和普及的情況下,只要學校管理層有這一共識,就可以與出版社或者其他網絡文獻中心等合作,就可以購買最新最全的期刊、圖書資料。讓學生得以查閱和學習到最新的知識。第二是要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外語的學習需要學生主動交流,積極活動。在目的語的環境下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掌握其表達方法,并培養溝通交流能力。
3.4 增強教師教育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外語學科的授課教師,對他的目的語的學科能力,對其母語的掌握能力都提出了要求。(這里不指代外教,這也是為什么高校通常聘請外教作為會話老師,而不是精讀老師。)這就表示教師需要站在學生角度去分析問題,包括理解學生的母語思維習慣,并對其提出良好意見,以及進行有效溝通。
對于教師的教育是為了提高教師授課水平,針對教師授課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來展開培訓,同時也可以進行教師之間的交流活動。近年來,隨著外語教育界對教學活動認識的發展,教師教育越來越受到包括政府、學校以及教師群體自身等組織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主管部門開始介入管理教師培訓,同時也有很多學校開展教師技能大賽。一些省市教育廳等部門可以定期開展外語教師交流匯報活動,促進教師多方面教學信息的融合。
4 總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外語人才的培養是愈加重要的一部分。探索一條適應高校學生外語習得的教學管理模式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管理方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展開。調整課程設置,適應如今跨文化國際交流的大背景。在強調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教學當中,完善教學過程,積極利用母語的優勢,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外語的學習,同時要利用情景化教學,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優化學習環境,給予學生一個廣闊的學習舞臺,在學習資料方面,達到及時性和全面性。在學習情境下,營造一個良好的外語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溝通交流。同時在教師教育方面加強培養,開展培訓,建立教師間的溝通交流的橋梁。路漫漫其修遠兮,這條教學管理的道路還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1] 莊智象,孫玉,劉華初,嚴凱,韓天霖,謝宇.探索適應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模式[J].外語界,2012(5):68-72.
[2] 李明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2):116-120.
[3] 劉春燕.復合型外語人才的教育目標框架[J].外語界,2012(1):10-18.
[4] 曹書杰.深化高校外語教學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5(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