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莎翁最為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代表了作者在悲劇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水平的最高峰。也是劇作界與全人類公認的優(yōu)秀作品。本文便從莎士比亞寫下本部書的時代背景出發(fā),展開并鑒賞哈姆雷特其書之優(yōu)異之處和藝術特點。希圖為讀者提供欣賞本書的視角與切入點,以達到最好的藝術美感和藝術觀感。
關鍵詞: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藝術特色;時代背景
一、《哈姆雷特》誕生的時代背景
《哈姆雷特》誕生于1601年到1608年期間,正值莎翁藝術和思想成熟的時期。伊麗莎白女王的統(tǒng)治即將結(jié)束,詹姆斯一世初繼位,英國的政治體系開起了歷史的倒車。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人文主義思潮與封建政治的劇烈沖突使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從對人文主義的贊美與謳歌轉(zhuǎn)向了對黑暗社會的揭露和批評。哈姆雷特的抑郁、悲憤的人物形象油然而生,他的人文思想陷落在了沖突的最中心,尖銳的斗爭更顯激烈。
詹姆斯一世繼位后,專權政治的強化與資產(chǎn)階級的激烈沖突使得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遭到了根本上的動搖,《哈姆雷特》正是以古諷今,指代了當時英國封建王權與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殊死斗爭,批判了封建王權的邪惡與罪惡。戲劇的開始,以丹麥王室的宮廷政變的罪惡開頭便展開了一個沾滿了貪婪與情欲的畫卷:老國王被殺害,王位便成為了親兄弟自相殘殺的籌碼;王后改嫁、社會黑暗、貪污腐敗、內(nèi)憂外患的丹麥王朝正是英國在革命前夕的黑暗的最真實的寫照。王后成了情欲的奴隸,波洛涅斯見風使舵,處事圓滑。哈姆雷特吐露:“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那么主角的目的便不止是為父報仇,更有了改造現(xiàn)實的責任。然而哈姆雷特以生命的代價報了國仇家恨,也是封建勢力仍然強大,資產(chǎn)階級仍然任重道遠的真實寫照。但是這也表達了一個莎翁對英國人文主義者的一個隱憂,哈姆雷特過于自負,受人愛戴卻不試著借助人民的力量,孤軍奮戰(zhàn),這也就決定了他同歸于盡的悲劇結(jié)局。莎士比亞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很大部分都投入了反封建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為革命家們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武器和思想支撐,解放了飽受封建威壓下的國民的思想,為歷史的發(fā)展做出了接觸的貢獻。
二、《哈姆雷特》中的藝術手法
莎士比亞自己就是一位卓越的語言大師,所以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語言的錘煉就成為了全劇很大的一個亮點,生動豐富的語言,形象貼切的比喻,富有哲理的思索。雷歐提斯警告奧菲利亞謹慎對待哈姆雷特對她的愛慕之情時,將青春比作轉(zhuǎn)瞬即逝的紫羅蘭花;哈姆雷特在等待鬼魂時對同學討論人性中的某些缺點時,點出了這些缺點的源頭和惡性后果。這些都是莎士比亞個人過人文筆與超世哲思的經(jīng)典體現(xiàn)。
此外,隨著人物的身份性格不同,他們的語言便各具特色起來。御前大臣,伯格涅斯一開口就是過于臃腫且虛假的奉承,庸俗的宦官躍然紙上。處境和心情不同時,同一個人也可能體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特色,哈姆雷特裝瘋語言斷斷續(xù)續(xù)、口齒不清,在斥責母親是卻伶牙俐齒、邏輯清晰。
作品結(jié)構上來講,作品從哈姆雷特一條主線,雷歐提斯、小福丁布拉斯兩條支線展開的。次要線索完美的糅合進主要線索之中,既能映襯,也可對比。共同組合成了完整連貫的情節(jié)過程。更突出了哈姆雷特復仇之路的社會意義。哈姆雷特在排演戲劇時,對演戲時念白,動作的精益求精不但沒有與全文脫節(jié),更是使緊張的情節(jié)過程舒緩下來的鎮(zhèn)定劑,打開了作品的橫向廣度,使整個略顯沉重的作品顯出了清新耐讀。但是我們不得不說,莎士比亞的資產(chǎn)階級的新立場促成了他對資產(chǎn)階級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對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維護與要求。所以,全文的思想深度便只能局限在人文主義之內(nèi),是當時現(xiàn)實主義的寫照。
三、《哈姆雷特》中的思想立場
哈姆雷特富有的人文主義思索卻少見行動,知行背離的他正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矛盾體,雖然在最后成功復仇,但是卻與惡同歸于盡,悲憤和嘆息之余,我們不禁想到,或許他的悲劇結(jié)局本來就是注定的,時代的局限和他性格的局限結(jié)合之下,他只能有死亡的結(jié)果。反觀莎士比亞時的英國人文思想實況,封建社會行將就木的同時仍舊一息尚存,人文主義者雖然生機勃勃但終歸和封建社會有著巨大的力量差距,這便決定了斗爭的過程注定是十分曲折的。但是人文主義者的大膽質(zhì)疑之余仍對自己的力量過于自信,試圖以一己之力對抗,那么巨大的代價便是理所應當?shù)氖铝恕Ec此同時,哈姆雷特相信宿命和偽科學,這在無形中也成為了阻止他繼續(xù)前進的障礙,莎士比亞也想借此警醒理想主義者和個人英雄主義者,莫做無謂的犧牲。
《哈姆雷特》全文提倡人道,反對神道,將人比作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正是莎士比亞對最好的人性的思想寄托。他與克勞提斯的沖突真實地表現(xiàn)了英國新興人文主義思想和舊有的封建體制的沖突。莎士比亞是英國人文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巨作使得他可以真實地記錄與反應封建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抨擊上層的荒淫無度、權謀欺詐、殘忍無情,又對底層人民的不幸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莎士比亞以卓越的目光,準確的刻畫了世間萬事萬物,大到國政顛覆,小到人心冷暖。都被他進行了準確的描繪。
四、結(jié)語
《哈姆雷特》是一座藝術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座豐碑,莎士比亞借鮮明的人物形象、獨到的語言魅力、深刻的時代哲思,反映了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亞個人的悲劇創(chuàng)作能力和創(chuàng)作風格,值得世界為之贊譽和敬仰。
參考文獻:
[1]楊天地.試論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藝術特色[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0(4):177-178.
[2]楊大亮,張軍.淺論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及其藝術特色[J].名作欣賞,2008(12):94-96.
[3]張丹.論《哈姆雷特》的藝術特色[J].長城,2013(4):171-172.
作者簡介:王建華(1992.01)男,民族:漢,籍貫:山東諸城,職務:學生(軍校學員),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學方向,單位:空軍預警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