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紅
摘要:精準扶貧背景下,打贏脫貧攻堅戰,教育扶貧是根本。高?!百Y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高校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構成,研究精準扶貧背景下高?!百Y助育人”工作存在問題與對策,對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一步推進“資助育人”,助力精準扶貧,推動教育公平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精準扶貧;資助育人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加大了扶貧力度,”[1]一系列扶貧工作相關的新論斷、新觀點相繼提出。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戰略重點。2007年國家新資助政策實施以來,全國高校都已基本建成以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為主體的、以特殊困難補助、綠色通道、勤工助學、精準扶貧等為補充的針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多位一體的資助體系,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隨著我國精準扶貧、教育扶貧工作的深度推進,高校資助工作中一些問題開始顯現,在精準扶貧背景下,如何以精準扶貧思想為指導,推動精準資助,將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是我們當前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存在的問題
(一)精準資助面臨新的挑戰
1.精準認定對象動態化
精準認定是資助工作的基礎,目前高校貧困生認定的依據主要是學生居住地村委會、街道和學生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和高校下發的家境經濟情況調查表(精準扶貧是以建檔立卡數據庫信息為準)。這種認定方式比以前僅靠貧困證明和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認定更加科學,但在認定過程中高校所在地消費水平和生源所在地收入水平差距、困難學生比例、貧困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容易被忽視,而且,學生的日常消費情況也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難以獲取準確的數據信息,所以只能將其作為貧困認定的輔助參考依據。同時,精準認定之后的跟進管理也是一大問題,學校貧困認定一年一次,由于工作人員不足、資金欠缺等導致對學生的回訪和后續跟進工作面臨困境。而重大疾病、自然災害、家庭主要勞動力喪失等突發原因使得原本脫貧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家庭返貧。這些動態因素變化是難以預料和把控的,加之每年高校貧困學生認定人數龐大,工作繁重,加大了精準認定環節工作難度。
2.精準幫扶對象多樣化
精準幫扶內在的包括了物質經濟幫扶與精神層面的幫扶,物質經濟幫扶是精準幫扶工作的首要前提,而精神層面的幫扶則是精準幫扶的最終目的。就物質經濟幫扶來說,高校所幫扶的對象,是以貧困認定的數據情況和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數據庫為依據來開展,如果認定環節存有誤差,就將會直接導致精準幫扶不精準。同時,高校中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除國家助學貸款與教育精準扶貧外,還設有其他類別的資助獎(助)學金,各種類別獎(助)學金金額不一,所針對的群體也不盡相同,在開展精準幫扶工作過程中,如果不能按照具體實際情況劃定資助檔次,區分資助群體,也難以保證學生得到真正精準有效的幫扶。
3.精準反饋差異化
反饋工作是學生資助的重要環節,為精準資助工作開展提供重要參考。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精準反饋工作的內容復雜繁瑣,主要有資助工作開展情況、貧困學生心理狀況、資助工作所取得成效等多方面,是對于一個階段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總結與問題的反思。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反饋這一環節因為難以把控、工作難度較大,加之沒有具體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實行而往往被忽略。
(二)資助育人科學化水平不高
1.資助隊伍素能不強
在學生資助管理工作者隊伍中,工作者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參差不齊。高校資助工作隊伍中不乏將資助工作當成事業中轉站的工作者,視資助工作為終生從事的職業并未被多數資助工作者認同,資助隊伍中人員流動性大,長期以往,造成專職工作人員缺乏,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專門工作人員更是寥寥無幾;在資助工作隊伍中一些工作者思想認識不夠、自覺性不強,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工作缺乏主動積極性。更有甚者,部分工作人員守著老一套的工作方式,因循守舊,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術,缺乏創新性,對工作懈怠懶惰。
2.資助工作創新不足
“在當前推進教育改革和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下,學生資助工作的重點是: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學生資助工作要轉變觀念,創新方式,把資助和育人有機融合起來,把資助工作落腳到人才培養這個核心任務上。”[3]高校資助工作的開展要以育人為本,加強貧困學生的思想教育,不但讓學生從經濟上脫貧,而且要從精神上脫貧。從思想、心理上加以引導,培養受助學生的生存能力、創新能力、自強自立的精神,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當前高校中,雖然“育人”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與“資助”工作相比力度遠遠不足。目前來說,高校開展的精準育人的形式依舊單一,缺少創新,主要還是以演講朗誦比賽、征文比賽、網絡答題等常見形式,而且開展精準“育人”的往往流于表面,隨著新時代環境變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深入推進,精準“育人”的內容也急需豐富和完善。
3.資助扶志(智)效果不明顯
2015年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并強調,“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高校資助工作在以精準扶貧理念指導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是當前高校貧困學生資助資金來源還是以國家劃撥資金為主,地方財政、學校財政、社會捐助等作為輔助。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量多、面廣、程度不一,資助資金雖逐年增長但幅度不大,并未有太多資金投入于資助扶志(智)工作,要打贏教育脫貧攻堅這一仗,還需加大投入。而且長期以來,相對于學生的物質經濟資助,精神資助尚存有欠缺,甚至不予重視,流于形式,精神資助的缺失直接導致資助政策僅發揮助困作用,而并未實實在在起到扶志(智)的最佳效果。
二、高?!百Y助育人”對策探析
(一)加強資助制度體系建設 確保資助全過程精準化
2017年習近平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出;“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盵2]隨著精準扶貧、教育扶貧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推進,加強資助制度體系建設,確保資助工作過程中精準識別認定、精準資助、精準管理反饋成為當前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1.“精準資助”制度建設
在精準教育扶貧的今天,加強資助制度建設,要覆蓋精準識別認定、精準資助、精準管理反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在每一環節都力求建設完善相應的制度,從制度上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助力精準資助、精準育人。從宏觀上來說,要完善已有的系統的獎學金、助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制度,規范好各類、各項助學工作。具體到學生精準扶貧精準資助工作的每一環節,也必須有制度的保障,如精準認定識別工作中,公示認定貧困生條件與標準,制定好各類獎助學金的評審細則、名額分配、評審依據等,從制度上保證獎(助)學金從認定識別到發放過程精準;在精準幫扶環節,不僅針對不同受助群體,如少數民族貧困生、免費師范生、“三支一扶”學生群體,要制定好相關的配套制度,而且,不同獎(助)學金類別也要設立不同的制度細則;對于精準管理與精準反饋也要建立對應后續跟蹤制度,同時,還要重視加強激勵制度的建設。
2.“精準資助”體系建設
構建適應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政府要發揮其在學生資助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建立起全覆蓋的國家助學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資助。”[4]除了覆蓋公辦高校,也要重視民辦高校學生資助,讓公辦和民辦高校的家庭經濟貧困學生都能得到資助。除了增加高校類別的覆蓋面,各高校在落實貫徹國家資助政策之余,還要結合自身實際,考慮兼顧各類學生群體的資助工作,為各類學生群體如入學新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績優異學生、少數民族生等建立不同的資助項目。除此之外,針對學生在校期間不同用途渠道的開支,也要提供多元化的資助,如學費、醫療保險、住宿費、生活費等。
(二)全面提升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從“需要”和“生產”的矛盾改為“需要”和“發展”的矛盾,人民的需要從物質層面需要向精神層面需要轉變,人們追求向往更高質量的生活,這些變化對高校資助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要求資助工作者必須轉變育人觀念,創新資助工作方法,將精準資助和育人工作結合起來,發揮資助工作育人最大效果。
1.增強資助工作隊伍建設
新時期資助工作者要加強學習,樹立新的工作理念,轉變工作方式。在加強相關理論學習基礎上,學習了解新興資助管理方式方法,加強對網絡管理媒介學習,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更好整合利用網絡新興技術推動資助育人工作發展;高校要加強資助育人工作者技能培訓,開展資助工作隊伍隊伍素能提升專門課堂,從而整體提高資助育人工作水平,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出色的工作者;對已有的資助工作宣傳管理平臺,加強管理力度和監管力度,防止因網絡內容質量參差不齊、負面信息、不良內容等給資助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2.創新資助工作方式方法
在課堂內,“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主渠道作用?!盵5]將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勵志教育等成長、成才教育融入到課堂中,培育受助學生優秀品質美德;課堂之外,利用項目開展交流活動、組建受助學生團隊、樹立自強自立典型等模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積極性,自立成長成才;另外,在以往開展勤工助學工作基礎上,可嘗試通過實施覆蓋社團建設、勤工助學崗位開發、助研實踐、自主創業實踐等多方面的資助科研項目申請,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激發其創新創業潛能,將傳統的物質方面的“困難資助”提升為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資助”,為學生提供政策和場所等方面的支持。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并未存在某一種或幾種固定的模板范式,各個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育人工作,探索最符合自身實際的育人工作模式。
3.“輸血”更需“造血”扶貧更要扶志(智)
開展資助工作,“資助助人”更要資助“育人”,要重視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多措并舉。首先,在具體的資助工作中,將育人工作深化、細化,落實資助政策,落實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工作。把資助工作與學生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創新教育工作方式,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培養學生成人成才。其次,加強受助學生感恩、勵志、自立自強等意識教育,將這些意識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勤奮學習、心理健康、習慣養成、自強自立、就業規劃等方面的關愛幫扶,樹立對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個人的責任意識,如組織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課余時間開展教學實踐、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路護送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徹底拔掉“窮根”,通過資助育人使學生及其家庭實現真正脫貧。
參考文獻:
[1]宮玉濤,常良宇,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初探[J].實事求是,2013,(03).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3]萬玉鳳.教育部召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座談會資助工作要落腳到人才培養核心任務上[N].中國教育報,2016-07-30.
[4]沈紅.中國高校學生資助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第101 105頁.
[5]鄭明凱、楊為學.當代高校資助育人模式研究[J].高教論壇,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