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秀
摘要:課外作業是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鞏固的一種常見手段。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設計有效的語文課外作業,可以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故此,在布置課外作業時,應把握好課外作業設計的興趣性、自主性、時代性、開放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貫徹新的課程標準,課堂是主陣地,作業就是分戰場。作業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而現實教學中,作業在“質”的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通過這幾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及課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我對新課程下作業的布置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現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想法與做法:
一、體現興趣性
教育心理學指出,單調乏味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疲勞,并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因此,作業的設計也應講究形式多樣化,既要有基礎知識練習,也要有拓展延伸練習;注意聽、說、讀、寫并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做”為“我要做”。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多種作業類型,唱一唱、演一演、跳一跳、做一做,比一比等形式時常出現在我布置的課外作業練習中。
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將相和》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我會指導學生排演一小段課本劇,以此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知識的理解。這一系列的嘗試,相對以往的抄寫、背誦練習的作業模式,難度較大,但是學生完成后的情況卻比預期好得多,而且學生從中掌握的知識也更為深刻。在這樣的作業模式中,學生不僅沒有將其視為負擔,而是認為有一種樂趣在其中。就是這樣的作業模式,培養了學生對于語文的喜愛,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最大發揮。
二、注重自主性
(一)自主選擇作業內容
教師考慮課外作業時,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梯級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如教學《晏子使楚》后,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作業:A、有感情的朗讀課文。B、默寫詞語。C、表演晏子和楚王的對話。D、續編故事,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學或父母聽。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這幾個作業能迅速并出色地完成,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可選擇其中A、B類作業來完成。
(二)自主選擇作業量
統一的作業量往往會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進生的作業負擔。教師應考慮各種層次的需要,安排一些彈性題目供學生選擇,既保證優等生吃得飽,又保證后進生吃得了。例如每課的基礎性練習必不可少,每個學生都要完成,但可根據自己的記憶特點和能力差異而定量。如每一課的生字,可以抄寫5遍,也可寫2遍,只要認為自己能掌握了就行;至于一些拓展性練習,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就可以選做或不做。
三、突出時代性
1、語文作業要走進生活,運用于生活。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當樹立語用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學生課外與現實生活廣泛接觸的機會,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讓學生收看新聞節目,了解國家大事;觀看影片,能復述故事情節,并寫一寫;觀察大自然的現象,寫觀察日記;閱讀課外讀物,做讀書筆記;背誦沒有學過的古詩,在班上舉辦詩歌朗誦會……這樣的課外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語文學習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在生活中學會用心觀察,并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那怕是季節更替和天氣陰晴雨雪的現象,一草一木、一禽一獸、一風一俗等都可以成為語文作業資源。四季來臨的時候,我讓學生寫一寫、畫一畫自己眼中的大自然。母親節到了,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獻唱一首歌兒,做好一件事情,寫上一首小詩或制做一張卡片等。教師節,鼓勵學生自己制作卡片,或畫一幅畫寫上最喜歡的話,獻給自己最敬愛的老師。勞動節到了,讓學生干勞動,體會勞動的快樂和辛苦。既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用語文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感情,又培養了孩子們的情感價值觀。
2、利用現代媒體運用于語文作業布置,既符合了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A、利用QQ、微信,建立家校群,促進家校聯系,同心協力督促孩子完成作業。B、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反復朗讀預習課文時,十分不喜歡,往往敷衍了事。于是,我讓學生回家后利用手機錄音,尋找每篇課文的最美朗讀之聲活動,讓學生愛上了朗讀,也提高了孩子們的整體朗讀水平。農村很多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不識字,孩子聽寫很困難,我采用手機錄音,發在家校群在回家聽寫,或學生自我錄音聽寫法,解決了這一難題。C、利用軟件,制作小型微課,如:課文寫作背景介紹、作者介紹、主要人物介紹;句型轉換、知識要點講解等,讓學生只我選擇,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識點,就點開學習或了解。D、作業設計成闖關晉級游戲,解決呆板的、機械的抄寫作業,還讓教師在上課前和上課后更快地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為備課、教學提供了更好的方向。
四、加強開放性
在新課程改革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學科整合的思想。因此,我將單一的語文作業變為更為開放性的多學科整合起來的作業。在優化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我嘗試著將音樂、美術、英語等學科知識與語文學習相結合。比如,在學習了兒童詩歌《我想》后,可以讓孩子們開動腦筋,仿寫一到三節小詩,并配插圖,在教師講評作業的環節中,讓孩子們朗讀自己所作小詩,并告訴其他學生這樣寫或配圖的原因。這樣,孩子們在學習這篇文章時,不僅鍛煉了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也不自覺地將學習到的美術知識融合了進去,從而可以更為生動地掌握寫兒童詩的方法。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總之,語文課外作業的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設計生動活潑的作業形式,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視野由課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讓他們在具有自主多元化、新穎趣味性、綜合實踐性的作業中體現自己的個性,發展自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文鳳.怎樣突破傳統模式布置小學語文課外作業[J].成功,2017(19)
[2]陳會元.小學語文課外練習設計的實效性分析[J].文學教育(下),2017(9):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