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衍丹

【摘要】隨著我國向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的轉變,福利覆蓋人員逐漸增多,社區兒童作為新興的福利群體也被給予更多的關注。筆者通過專業實踐經驗,參考梳理了城市社區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有助于他們開拓新的實踐領域,彌補現有實務運用中的不足。
【關鍵詞】城市社區 兒童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69.3;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005-02
6-12歲是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在該階段,兒童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也是孩子性格塑造、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理論體系來介入該階段,幫助兒童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價值觀、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特點和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在兒童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在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和機構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影響著兒童參與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兒童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創新。
一、N社區6-12歲兒童社工服務實踐狀況
N社區開展以6-12歲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兒童抗逆力發展建設項目,該項目為期三個月。現主要針對6-12歲兒童年齡層次和身心發展狀況的特點,開展了四點半課堂和彩色星期六活動。
四點半課堂是以針對兒童學習為主并輔之進行一定主題的興趣培養,該活動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對成員的課業進行檢查和指導。除去基本的課業輔導,該活動加入了更多的社工元素,即通過益智桌游、繪本閱讀、繪畫和手工制作四個不同主題來培養和發展兒童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兒童在自己特長和興趣之內的全面發展。該活動作為項目持續時間最久、最常規、最基本的服務,是社工了解兒童最便捷的途徑,通過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幫助輔導他們的課業,并且從家長普遍關心的學習入手,也獲取了家長的信任和支持,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彩色星期六”主要設定了五個不同的主題活動,通過每周主題活動的舉辦,讓兒童們感受由互相認識到相互熟悉逐漸到后期矛盾沖突產生解決,以及后期小組凝聚力提升的過程,增強他們抗逆力的發展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提高朋輩互助能力。以下為所設計的五個主題活動。
二、N社區6-12歲兒童社會工作服務開展的困境
通過以上對于該項目的簡單介紹可知,N社區項目服務運行情況良好,在項目結束時也完成了預期目標,達到了直接和間接的受益人群數目,但筆者通過在實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文本分析和訪談,發現該項目的開展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體現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和其他的一些方面。
(一)服務對象方面
1.需求評估和效果評估開展困難
由于在實習過程中所針對的服務對象為學齡期兒童,所以很多兒童還不識字或者能夠識字,卻不能夠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社工反復的進行舉例說明,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評估效果有了影響。并且如果由兒童的家長代他們進行問卷填寫或者意見統計,那社工不能夠很好的掌握兒童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切實需求,這樣得出的評估結果也是不真實和不理想的。
2.服務對象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在服務對象的參與積極性上尤其以6—12歲中的稍大齡兒童為主,以彩色星期六活動為例,在舉辦活動時,通常會有“愿望樹”和“總結分享”環節,但年齡稍大的兒童參與積極性并不高,在發言環節,他們總是采取逃避或者拒絕發言的態度,反而年齡小的兒童卻能夠積極的展示自我,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社會工作者方面
1.自身經驗和能力的缺乏
在具體社會工作實踐中發現社會工作者對理論知識掌握較好,但缺乏實踐經驗,在遇到某些突發問題時,不能將理論完美的運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并且針對某一特定領域沒有深入了解,比如兒童身心特點發展領域,這就會對實習工作的開展有延誤的作用,不能很好處理實習中所遇到的問題。
2.社工前后銜接不流暢
N社區的項目服務過程并不連續,經常是兩次服務之間存在空檔期,并且由于每次進行服務的社工人員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同一批兒童在參加新一期活動時需要花大量時間去重新認識和了解社工,這種情況可能會進而引起兒童的不滿情緒或者挑戰社工權威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兒童也要克服自身去適應新的社工的溝通和管理方式,因此社工前后銜接的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大困境。
(三)其他方面
1.家長的重視度和支持度不高
家長的重視度和支持度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參與率和出勤度。在舉辦一些親子活動或者結業晚會等較為熱鬧的活動時,家長和孩子的參與率普遍較高;但在舉辦一些彩色星期六和兒童成長樂園等需要每周堅持來參加的活動時,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一些家長就抱著有時間就來參加,沒時間就不來的心態,這不僅對社工活動的召開有不良影響,并且還會影響其他家長和孩子的參與程度。
2.機構提供的資金不足、場地有限
機構在項目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起到主導的地位,并且機構所提供給社工的資金、場地等更是直接影響項目所舉辦的效果以及服務對象對項目開展的評價和看法。
三、完善N社區A項目6-12歲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的對策
(一)社會工作者方面
1.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與累積社會實踐的經驗
社工通過進一步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并且要珍惜每一次實踐的機會,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工作,總結出一套適用于自己的工作方法架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促進自己在專業上的發展。
2.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
家長的態度和支持對項目的召開有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了兒童的參與率與積極性,因此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也顯得尤為重要。社工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獲得家長的好感度及支持,比如在家長日常接送孩子的過程中,與家長及時匯報孩子近期的表現和產生的積極變化,讓家長產生出對社工的信任感等。
3.靈活處理離別情緒和進行跟進服務
本身處理離別情緒的困難,再加上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因此在面對結案離別時,社工應運用專業的技巧,及時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比如在項目臨近結束的后幾次活動中,逐漸減輕兒童對社工的依賴程度,讓他們察覺到自己積極的變化,提高他們對自我的自信心和應對風險的能力等。總之,社工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處理離別情緒,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機構方面
1.提供充足的資金和場地
機構要充分鏈接社區內外以及政府的資源,積極與兒童福利院、兒童基金會等組織開展交流和合作,為社工爭取充足的資源去開展更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兒童社會工作實務的發展。
2.給予社工精神支持,減輕他們工作的壓力
機構要認真聽取和采納社工的意見或建議,根據各個社工的不同興趣和性格靈活的安排崗位,并且與其他的社工機構展開合作,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要及時溝通并且允許調派其他機構員工進行幫忙,從而減輕員工的無力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減少社會工作人才的流失,保證社會工作的長期有效發展。
四、反思
本文以6—12歲兒童為研究對象,根據N社區項目開展狀況并結合社會工作的具體實踐操作,針對現在所面臨的困境,提出從不同方面介入和緩解困境的途徑,并綜融個案、小組以及社區這三大工作方法,為更好的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提出一系列建議。通過不斷提升機構的專業化水平和社工的服務能力,將社會工作的服務融入兒童的生活中,培養其良好品格的形成,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針對兒童的社會工作發展較原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困境,需要廣大的社會工作者一同進行探索,相信未來通過政府及各方人士的努力,針對兒童的社會工作發展會越來越好,社會的各種保障機制也會更加完善,讓更多的兒童從中受益,促進自身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工作綜合能力》[M].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0.
[2]余晨曦.《淺議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群文天地(理論園地),2012年第8期:280.
[3]郭未,楊勝慧,鄭曉瑛.《中國城市青少年問題行為考察》. [J].城市問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