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摘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一環。本文從轉變閱讀教學的觀念入手,分析如何改變閱讀教學的方式,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主體
語文閱讀教學傳統的做法是:教師條分縷析地講解教材,學生埋頭苦記筆記并熟記于心,考試考到則欣喜若狂,若題目靈活或考課外閱讀文段則愁眉苦臉,這充分說明了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遠未能達到素質教育所期望的目標。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答案已昭然若揭,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蹦康木褪窍M词乖陔x開了教師、離開了語文教學課堂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獲取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語文水平。那么,如何化知識為能力呢?我認為關鍵在于語文教學能否激發閱讀興趣、教會閱讀方法、做好自主閱讀的鋪墊,從學生主體出發下足功夫。
一、轉變閱讀教學的觀念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并鞏固知識。在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例如,在教學《死海不死》這篇文章時,錢夢龍先生的做法是:準備了一只盛滿清水的大燒杯、一根玻璃棒、一把塑料匙子、一碟食鹽、一只雞蛋,讓學生想辦法讓雞蛋浮起來。語文課做實驗本身就吊起了學生的胃口,而不斷加鹽使雞蛋浮起來的過程更是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結合學過的物理學的“密度”的知識弄清雞蛋上浮的原因,再讓學生猜一猜為什么叫它“死?!保瑸槭裁从终f它“不死”,最后讓學生打開課本驗證自己的大膽假設是否與課本上一致,語文的重點與難點就在這實驗中解決掉了。這樣,通過實驗加深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感知,讓學生親自領略發現真理的樂趣,這比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語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覺得語文不再枯燥乏味了。
二、改變閱讀教學的方式
閱讀教學的方式應當從“權威教學”到“共同探討”。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如在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學生對文章的主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從孔乙己的結局來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說就是要表現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劇,以達到控訴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的目的;有的補充說,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潰;有的說,孔乙己本身根本沒意識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無覺悟,像這樣的人必然被社會所淘汰;有的說,從當時的一般民眾的角度來看,人們之間的關系也太冷漠了,對別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說明了封建社會世態的炎涼,作者要批判的是這些麻木、無聊的看客……我則站在一旁微笑的聽著,肯定了學生的理解,并在最后進行總結,對本文主題的多重認識作出說明,使學生明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體會,鼓勵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此,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濃厚起來了,上課發言也非常積極。我想,一個開放的、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他們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漁”,這遠比教給其某一正確答案更有價值,而滿足于對教材墨守成規的分析講解,甚至直截了當告知學生結論,只是“授之以魚”,“魚”能充一時之饑,而“漁”能飽食終生。那么,怎樣才算教會學生閱讀了呢?葉老早有精辟的論述:“需要翻查的,能夠翻查;需要參考的,能夠參考;應當條分縷析的,能夠條分縷析;應當綜觀大意的,能夠綜觀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夠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義有疏漏的,能夠指得出它的疏漏之處。”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實踐,在實踐中閱讀。
四、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
盡管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素質,但不從事持續的閱讀實踐,那么其相應的能力和習慣是不會得到發展的。因此,關鍵是要讓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姿態在閱讀的實踐中歷練。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結合課文向學生介紹優秀的課外讀物,如在教《灰姑娘的時鐘》時介紹他們看《安徒生童話》、教學《范進中舉》時指導他們看《儒林外史》,教學《白楊禮贊》時向他們推薦《子夜》……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字詞,品味優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寫出自己的體會,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閱讀習慣里去,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五、向生活拓展閱讀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學習的資源,時時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語文閱讀教學向生活(包括現實生活、歷史生活、科技生活和大自然)拓展延伸,可以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聯系起來,不僅能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而且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和樂趣,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更能養成觀察、體驗、思考、表達生活的習慣和能力,最終達到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的目的。例如:聯系學生生活。有位教師在教《羚羊木雕》時,設計了這樣的拓展延伸題:如果你是作者,你如何去挽回這段友誼?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與家長發生過矛盾,你是如何解決的?又如聯系社會生活。在學習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時,適逢西方國家干涉敘利亞,學完課文后,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敘利亞戰爭的文章。
總之,“學語文”最終目的是“用語文”,我們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