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征的過程是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長征精神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史的生命之花。長征精神充分體現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灌輸與教化的本質,具有明確政治方向,規范個人行為,激發奮斗潛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溫潤滋養。走好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長征路要特別注意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實事求是精神教育、集體主義觀念教育、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長征精神 價值 新長征路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會治理邁向新境界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研究(TJKS15-003)。
作者簡介:王慧娟,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04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紅軍長征途中爬過20多座常年冰封的雪山,度過了被稱為是人間地獄的草地,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戰勝了敵人大大小小600余次的圍追堵截,擺脫了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的路線,最終順利到達陜北,實現了軍事戰略的大轉移,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壯麗史詩。長征中黨對全體紅軍將士和勞苦大眾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凝練了長征精神,長征過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新時代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財富。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價值體現
“我們紅軍打仗,打的就是政治。” 長征的勝利,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勝利,是反對博古、李德錯誤軍事路線勝利,是成功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勝利,是在惡劣的地理條件和極度物質匱乏的情況下發展壯大的勝利。中國工農紅軍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客觀分析受教育對象即廣大農民和工人階級的思想狀況,起到了堅定革命理想信念,維護黨的統一,激發戰斗力的重要作用。長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現對上和對下兩個方面:對上使紅軍將士革命理想更加堅定,戰斗意志無堅不摧,鍛煉了大批的紅軍干部,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成熟的領導集體。對下宣傳了共產黨的革命思想,教化和感染了勞苦大眾,形成了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雄厚群眾基礎。
(一)引導紅軍全體官兵戰勝艱難險阻,使堅信革命必勝的理想信念高度統一,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成熟的領導集體
紅軍被迫長征,出發時決定是暫時的戰略轉移,計劃在擊退國民黨的圍剿后,還回到中央蘇區,但是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和發展,紅軍被迫開展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長征開始時是沒有目的地的,不少士兵抱怨每一天都在急行軍,到底哪里是家,到底要走到哪里去,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于是,結合實際情況,成立了“紅星縱隊”負責思想政治工作,由連黨支部、列寧工作組、十人團等組成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工作不分時間地點、不拘泥與任何形式,隨時隨地進行。 面對連隊中出現的悲觀和消極情緒,甚至一度出現了逃兵和叛變的現象,紅軍靈活運用會議、發布文件、傳唱歌曲、話劇、標語、談心談話等各種形式對士兵進行疏導。諸如《紅星歌》、《十送紅軍》等這樣的歌曲在紅軍中廣為傳唱,使紅軍全體將士精神振奮,思想統一。尤其是遵義會議后,軍委機關報《紅星》刊登了《突破敵人封鎖線,爭取反攻敵人的初步勝利》、《我們在反攻中的勝利》,號召廣大紅軍戰士艱苦奮戰,不懈努力,團結一致,堅定必勝的信念。號召大家《為創造云貴川邊新蘇區而斗爭》 ,有了明確的方向,堅定的理想信念,紅軍戰士的消極情緒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在面對戰爭挫折和物資嚴重匱乏的時刻能夠堅持革命理想主義信念,是二萬五千里長征走向勝利大會師的重要原因。
(二)感化了廣大農民群眾,宣傳了共產黨的革命理想,擴充了紅軍隊伍,造就了中國共產黨雄厚的群眾基礎
長征的勝利,是千萬勞苦大眾的勝利,是千萬勞苦大眾擁軍、愛軍的勝利,是在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損害農民利益,為千千萬萬勞苦大眾謀解放的群眾基礎上取得的勝利。長征途中,行軍所過之處,便是紅色思想遍地開花之地。紅軍全體官兵認真細致的向群眾講解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革命的目的,并輔以實際行動中的打土豪、分浮財,給農民以實際的物質幫助。1935年初,紅軍攻占遵義后,不僅查抄了黔軍師長柏章輝的巨宅,還將查抄所得一一分給當地的農民,在遵義的板橋鎮,紅軍在為當地農民分浮財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掛上了桐油燈,用當地迎接客人的形式歡迎紅軍的到來。在行軍途中,紅軍特別要求通過嚴格的紀律維護農民利益。1934年11月7日的《紅星報》要求全體紅軍官兵向群眾借東西要有借有還,借來的東西損壞了要賠償,吃飯要先付錢。在農民家宿營結束要將借來的門板送還并且安裝好,要把睡覺鋪的干草整理好,要注意衛生,不能隨地大小便。 1935年,紅軍北上經過松潘草地,糧食持續短缺,很多人三天都沒有吃上一顆青稞了,紅軍總政治部依然要求“在發現有糧的地方和家屋,不論沒收或購買,均應武裝看管。”一支紅軍行軍途中發現一片玉米地,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經過再三請示,連隊允許可以煮一些玉米葉子,卻不許掰玉米。玉米的主人藏族老阿媽發現后,把家里的玉米拿給紅軍吃,紅軍堅持付完三塊銀元后才暫時解決了饑餓問題。同時陸續提出公平買賣,對于不能遵守的要嚴懲,很快取得了農民的大力支持。長征途中,紅軍所到之處,便有當地群眾熱情的為紅軍準備飯食,主動為紅軍捐草捐糧,義務為紅軍做向導,照顧傷病員,更有大批群眾將自己的兒子、丈夫送到紅軍隊伍中去大批青壯年充實到紅軍隊伍中來,迅速補充了戰斗減員問題。
二、長征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長征精神充分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宣傳和教化,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以促進精神成長、社會進步。長征精神是長征過程中共產黨人堅持不懈的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宣傳的開始,是共產黨人第一次勇敢的擺脫共產國際僵硬的教條主義指示,結合中國鮮活的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開始,是馬克思主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中國大地上插滿紅旗的開始。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遠征,喚醒的是千千萬萬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窮苦農民,號召他們直起腰板與給他們帶來極端苦難的地主階級、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做斗爭,號召勞苦大眾要翻身做主人。掙扎在生存線上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受壓迫的工人開始第一次從共產黨的宣傳中得知人生來平等,只要努力用手中的鐮刀、錘子打破舊社會的藩籬,便可以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
為廣泛宣傳黨的思想路線,共產黨人率先垂范,所到之處,講究買賣公平,無主的東西不能拿,打倒土豪后,除必要的給養外,全部分給當地民眾,盡最大努力解決農民的實際困難,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紅軍不斷地幫助當地民眾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尤其是在張國燾堅持南下,分裂中央后,紅四方面軍依然堅持進行共產黨思想的宣傳,并分別幫助黑水縣和寶興縣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為中國工農紅軍帶領全體勞苦大眾推翻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紅一方面軍的小紅軍謝益先因為幫助紅軍帶路,他的父母都被地主打死了,他沒有屈服于萬惡的地主,跑了十幾天追上了隊伍,成為了一名紅軍小戰士。在經過松潘草地時,謝益先遇到了一對被國民黨迫害的母子,為了幫助這對母子,他將自己的干糧全部讓給了他們,自己卻因為饑餓永遠長眠在松潘草地。諸如此類用生命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的感人事例在長征途中每天都在上演。
(二)長征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動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具備明確政治信仰,規范個人行為,激發奮斗潛力的功能,長征精神的形成過程,是千千萬萬目不識丁的農民、小手工業者和失業工人到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的蛻變結晶,是面對饑餓和寒冷,堅決不侵犯群眾利益的鐵的紀律觀念的升華,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動力源泉。
長征途中,為保證正確政治方向,共產黨不斷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紅軍將士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決追隨黨的領導。實踐證明,正是這種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廣大紅軍將士堅決的同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面對國民黨提供的小恩小惠乃至高官厚祿毫不動搖的選擇永遠站在紅軍隊伍中,在面對王明、博古的錯誤軍事指揮路線的時候能夠實事求是的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能夠明確認識張國燾堅持南下,另立中央分裂黨的陰謀而選擇堅持北上,順利到達陜北,實現了戰略決策的大轉移,奠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在這些中國工農紅軍處于危亡的關頭,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成為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支撐。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是鐵的紀律的勝利,長征精神是黨對廣大紅軍將士進行紀律觀念教育和行為規范引導的凝練。長征途中的紅軍紀律建設,除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外,紅二十五軍還印刷了《紅軍須知》,其中有一章就是專門講紅軍的紀律要求。中央紅軍還在《紅星報》上發布了文章要求紅軍找火把不要破壞群眾院子的柵欄,要把維護紅軍形象,遵守紀律提高到生活的最高位。紅軍行軍途中,面臨嚴重的物質短缺,依然要求要買賣公平,要注意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幣的合理使用。在經過苗族地區時,因其房屋全部用木板制成,并且連接成片,一旦失火,損失巨大,于是就特別要求火把不能進屋。正是黨對工農紅軍進行了嚴明的行為規范教育,才造就了紀律嚴明、行動有序的紅軍隊伍。這些在長征中浴火重生的紅軍將士都成長為了贏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的有生力量。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勝利。長征精神是黨對紅軍將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激發實現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的而奮斗不止的理想信念的勝利。勞苦大眾認識紅軍是從打土豪、分田地開始的,勞苦大眾了解紅軍是從他們在墻上刻下“紅軍是為咱老百姓找飯吃的人”的標語開始,勞苦大眾參加紅軍是從堅信紅軍必然解放勞苦大眾,必然取得革命的勝利開始的。正是這種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必勝的理想信念引導紅軍翻過了氧氣稀薄的20多座雪山,走過了滿是泥沼的草地,克服了極端的物質短缺,戰勝了數十倍于己的敵人,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三)長征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溫潤滋養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過理論宣傳教化、樹立先進模范典型、實踐體會以及自我體會等方法展開。長征途中,紅軍巧妙運用各級會議、印發傳單、報紙、傳唱歌曲、排演話劇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傳播共產主義思想。面對危險的戰爭形勢和險惡的自然環境,國民黨不斷通過空投傳單、傳播“赤匪”已經被全部消滅消磨廣大紅軍戰士的戰斗意志,企圖通過瓦解軍心、蠱惑民心來消滅紅軍。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共產黨帶領紅軍的躲過了敵人600余次的圍追堵截,用個人生命換取戰爭勝利的榜樣模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共產黨帶領紅軍戰勝了缺糧少穿的物質困難,一個蘋果在連隊中傳來讓去依然吃不完的故事廣為流傳;在犧牲的最后一刻依然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紅軍烈士有千千萬萬。長征精神是廣大紅軍將士以身作則,不畏犧牲的榜樣示范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凝練,是敢于挑戰權威,勇于實事求是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凝練。長征精神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溫潤滋養。
三、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長征路
新時期,我國的經濟條件與革命戰爭年代相比得到了快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排在世界前列,但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征路上依然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從國際上講,詆毀和抨擊共產主義的言論層出不窮,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和平崛起虎視眈眈;國內來講,面對飛速發展的經濟、虛擬的網絡環境,理想信念淡化、愛國主義意識不強,集體主義意識模糊,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在困難和挫折面前退縮或讓步等等現象都是擺著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長征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都是要跨過的一座座雪山和草地。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長征精神的精髓,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導向的根本保證
理想是風,信念是帆,理想信念是帶領中國工農紅軍歷經兩個寒暑走上勝利大會師的根本保證,理想信念教育是長征精神的靈魂,是長征中廣大紅軍將士大無畏犧牲精神的動力源泉。新時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在共產主義理想的指導下,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真理指導實際行動,認真體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堅持真學、真信,培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新時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要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堅持以共產主義的理想為指導,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將個人的理想統一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來。
(二)集體主義觀念教育是長征精神的靈魂,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集體主義觀念是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是能夠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時做出正確取舍的奉獻精神。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面對集體利益、黨的利益,團隊利益時,紅軍將士總能夠堅決的舍棄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紅軍長征途中為了行軍方便,將糧食分給每一個人攜帶,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也沒有一個人吃掉屬于集體的糧食。廣大紅軍將士堅定的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置生死與度外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合抱之木,起于壘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培育是對團結互助品質的傳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將集體主義作為重要內容,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從要顧全大局,要做到公私兼顧;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在公私利益沖突的時候要勇敢的放棄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要教育廣大人民群眾明白有國才有家的道理。
(三)堅持實踐觀教育是長征精神的本質,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1936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博古、李德堅決遵循共產國際的指示精神,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以便創立新的湘西蘇維埃根據地。但是共產國際遠在蘇聯,對中國大地上發生著的瞬息萬變的戰爭形勢毫不了解,面對錯誤的軍事路線,毛澤東同志實事求是的分析了紅軍北上將會陷入國民黨和地方軍閥的重重包圍之中,得到的會議的肯定。自此開始,共產黨開始擺脫博古、王明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指導,實事求是的開始依據中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事求是路線是長征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事實求是為基本前提,要將實事求是思想貫徹落實到個人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政策要將實事求是思想與具體的縣情、省情、國情相結合,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中來,一切到實際中去。
(四)艱苦奮斗意識教育是長征精神的基礎,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強大動力
長征精神是千千萬萬紅軍將士艱苦奮斗、矢志不渝、不畏犧牲精神的集中體現。長征途中,面臨極端的物質缺乏,天當被,地當床,野菜野果當干糧,每三天就會又一次大的激戰,每前進300米就會有一名紅軍將士犧牲,每天還要急行軍70公里以上,沒有剛強的毅力支撐難以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戰爭環境下取得革命的勝利。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導致部分公民認為艱苦奮斗精神過時了,講排場、比闊氣、比吃穿、講究享樂主義等等現象的出現,導致公民意志力的減弱,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懂得克服和堅持,選擇軟弱的退縮和放棄。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艱苦奮斗精神提升到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力量源泉的重要高度,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前提下,要認識到我們國家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情況,艱苦奮斗精神要做到常講常新,要將艱苦奮斗著重于“艱苦”的物質條件,調整到著重于在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向著更高的經濟條件,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層次上來,要明確我國處于發展中國家這樣的現實情況,杜絕鋪張浪費,杜絕奢靡之風,對公民進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要提升到提高素質,鍛煉意志,增長本領的高度上來。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樹上的絢麗之花,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力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寶貴財富。新時期,將長征精神融會貫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任重而道遠。
注釋: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149-150.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戰士出版社.1983.204.
《總政治部關于連隊組織工作的訓令》.1935年4月6日.
《紅星報》長征專號.1935年2月19日(10).
李飛.《紅星報》伴隨長征路.人民法院報.2006年9月17日.
習近平.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