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民
摘要: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和應用,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數學是一個非常美的領域,這是因為數學的主要部分是由人類的心靈創造和構成的。數學與科學技術、人文科學、經濟發展等都有著廣泛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聯系生活;教學策略
《全日制義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同時還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讓課堂導入與生活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節課有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我先講了一個孫悟空的故事進行導入:話說孫悟空大鬧天宮回到花果山,把仙桃分給眾猴吃。“這些桃應該怎么分呢?”孫悟空問。一只年長的猴說:“每只猴1個。”“這樣太少了,每10只猴分10個!”不知哪只猴嚷道。這時,一只年輕的猴子跳出來說:“我們花果山有10000只猴,分10000個我們就滿足了。”同學們,你們想一想,它們誰說的方法分得多呢?通過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對比,提出數學問題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數學源于生活,也必須根植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數學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出發來學習和掌握數學。如我在教學體積單位時,講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讓學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個指節大小。下一步,我讓學生用食指的第一指節來跟身邊的事物進行大小比較,形成初步的空間概念。然后我拿出一個粉筆盒告訴學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筆盒大小。1立方米這個空間概念有多大呢?我讓學生都用手勢比劃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體有多大?與此同時,馬上出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架。學生們一看到木架都不約而同地叫了出來“嘩”很大啊!于是學生明白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實際體會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接著我又提出:同學們猜一猜,在1立方米的正方體里,可以裝進多少個四年級的同學?問題一出,同學們馬上議論紛紛。有的說10個人、有的說12個人、更有的說20個人……為了證明確實人數,我現場請一些學生一個個有序地鉆進木架里面。整個教學過程輕松有趣,學生學情高漲。結果一出,同學們都非常驚訝,原來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架能鉆進15位四年級的學生。這樣,在同學們既興奮又驚奇的目光中,我們完成了對1立方米這個體積單位的認識。
三、創設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做”數學
在數學課堂中,創設“生活數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學生便以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因此,教師要明確教材的知識點,尋找聯系數學知識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善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感悟數學思想。例如,在教學完“表內乘法口訣”后,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今天,老師想組織大家一起去春游,春游得帶食物,同學們肯定要去逛逛超市。下面是超市里一些食物的單價:可口可樂:2元;面包:3元;話梅:2元;餅干:3元;瓜子:2元……請你用40元去買,你計劃怎樣買?要合理購物,保證能吃飽。請同學們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買,看誰安排得最合適?這樣的情境設計,把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掌握的情況來解決問題,積極地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
四、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意識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客觀存在著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寫日記,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生活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從買東西、玩、家庭情況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數學,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的意識。在購物時感受數學。如學生數學日記中寫道:“我和爸爸去買一個轉筆刀,那個阿姨說要25元,我們跟她講價只買了18元,便宜了7元。45-38=7”。在玩中體驗數學。如“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去釣魚,我一邊看一邊數,數到爸爸釣了4條魚,叔叔釣了6條魚,我算了一下,叔叔比爸爸多了2條。所以我對爸爸說加油。……”在家庭生活中領悟數學。買菜,做飯,分水果零食,家庭生活中的數學就更多了。當然,培養數學生活化意識不光是為了解數學題,而是在更為廣闊的社會情景中,利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分析現狀、合理安排、解決問題,讓學生理解數學的現實性和重要性。
總之,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應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用數學的頭腦思考生活中的問題,也使數學變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