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蓉


摘要:一些教師布置課外作業有“三重三輕”的傾向,使學生成天陷在作業堆里,對作業存在畏懼逆反心理,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不好。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課后作業是不可或缺,教師要充分重視課后作業設計,把握設計原則,創新設計方式,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
關鍵詞:綜述;數學;課外作業;設計藝術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檢驗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形式,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課后作業,要求教師改變作業觀,綜合考慮難度、數量、學生接受度等因素,科學合理地設計,提高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小學數學知識簡單易懂,只要課堂教學認真,課后作業用不著設計,選用書本原題、練習冊或者從網絡、教輔資料上隨便選擇,只要符合內容均可作為。實踐中存在三種不良傾向:一是重數量輕質量。有的教師一味追求作業數量,讓學生重復單調地練習,認為多做比少做好,少做比不做好。二是重知識而輕實踐。有些教師課外作業設計模式僵化,僅布置做題、演算類作業,不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的動手操作型作業;三是重課下輕課上。有些教師課上“滿堂灌”,課下“題海戰”,上課拖堂、壓堂,不布置作業及時鞏固,課外大量布置作業加重學生負擔。這“三重三輕”的傾向,導致課外作業質量不高,學生積極主動性不強,需要切實加以改進。
二、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原則
(一)生活性原則
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興趣愛好設計課后作業,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一些形式多樣、方式靈活的數學課外作業,可以讓學生主動帶著數學問題走向社會。比如:A教師教完“時間”知識后,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張表(見圖1),讓學生回家填寫,并提出要求:①小明看完“大風車”節目估計要用多少時間?②爸爸吃完早飯時,“銀河劇場”播出了約5分鐘,估計他吃完早飯是幾時幾分?
A教師巧用生活中常見的小學生最感興趣的題材設計成表,使作業充滿“活”力。這樣的題型設計以新引思、以新促思,同學們興趣盎然,參與熱情高,主動積極地完成了任務。
(二)開放性原則
有的教師埋怨小學生的思維打不開,很少能舉一反三,考慮問題不全面。其實問題根子在教師,我們在設計的課外作業時,從成人的思維角度出發,死板固定演算式的作業強加在小學生身上,達不到預期效果。幫助小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與進步,必須通過多元化的方法,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比如:B教師教完“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章復習課后,只設計了一道課外作業:用一張矩形紙畫、剪一個圖形(見圖2),仔細觀察圖中包含有哪些幾何圖形?再將畫、剪出來的圖形折折、展展、看看,試一試你最多能試出幾種求陰影部分面積的方法?
B教師課外作業設計取源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融匯了本章節所有求面積的公式,不但題型新穎,而且富有趣味性、思考性。題目僅有一道,以少勝多,動手、動眼又動腦,學生樂于完成。同時,“你最多能試出幾種”,不強求幾種而是根據學生不同知識水平和能力來設計問題,體現了多元性、差異性,深度、廣度也符合因材施教原則。
(三)趣味性原則
針對小學生探究欲望和好奇心比較強,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足的這些特點,設置一些游戲類、趣味性的課后作業,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鞏固學習成果,讓學生主動學習。比如:C教師在教學完“分數的初步認識”后,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請學生在家里平均分一個月餅,并把操作的具體過程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來,第二天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針對“分數”概念的特點,避開做、算的舊框框,以一道均分月餅來鞏固本節概念。課堂交流中,有的寫平均分一個餅真不容易,用尺子畫線,弄臟了就不能吃了;有的寫開始分得不勻,后來把月餅越切越小總算成功;有的用紙剪個和月餅同樣大的圓,把紙對折好,貼在餅上來畫分……。這種數學和語文相結合的課外作業設計,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善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評價方式
好的評價方式,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否則,會讓學生氣餒,嚴重影響學習效果。一是不局限于對錯或者畫叉打勾方式。要讓學生知其然,尤其是錯誤的過程或者結果要有標識。比如,可以增加一些特別的批改符號,如在題干的重要條件下畫波浪線,在重點條件前面畫三角形或五角星,提示做錯的同學,讓他更好地理解題干。多種批改符號的使用,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題目的對錯以及出現的地方,幫助學生更好地修正錯誤。二是使用一些人文性的評語。有人說數學只講對錯,這不全對。教師除傳授知識外,還有育人的要求,要以平和或者激勵的評語指出錯的地方。如果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良好,老師可用“很好!”“進步快!”等表揚。對于完成比較差的同學,老師千萬不能單一責怪,可用“老師知道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這次你作業格式非常好,如果計算再仔細些更好!”激勵學生慢慢進步。
四、結語
布置課外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作業的內容要精選,數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形式要多樣,題型、數據、題材要有新意。反饋要及時,批改、講評方法要靈活,完成作業的時間有限度,使學生具有緊迫感。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把學生和教師從作業堆里解放出來,徹底擯棄機械重復的“千題百練”,力爭通過“少而精”的作業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真正做到“輕負優質”,促進每一個孩子全面、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