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榕
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心理學原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1.學習與表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將新的學習與習得行為的表現區分開來,強調知識的獲得(學習)與基于知識的可觀察表現(行為表現)是兩種不同的過程。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幼兒園小朋友被組織觀看一段視頻,在視頻中一個人對玩具娃娃拳打腳踢,A組小朋友看到施暴者受到獎勵;B組小朋友看到施暴者受到懲罰;C組沒有看到任何結果。當所有小朋友被帶到放有同款玩具娃娃的屋子內,結果發現,A組小朋友最具攻擊性,B組小朋友最不具攻擊性。有腐敗苗頭傾向的人就像B組小朋友,當他通過警示教育得知一旦違紀違法就會受到嚴厲懲罰,便有可能中止腐敗行為。
2.參與性學習與替代性學習
社會認知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參與性學習是指受教育者在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中學習,通過參與實驗并接受后果,比如我們化學課中的實驗課。替代性學習是不須自身參與,只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習得知識。我們人類的大部分學習都屬于這一種,我們沒有條件也來不及事事親為,大多數情況是通過觀察或聆聽來學習。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還避免了人類去承受有負面影響的行為后果,比如我們通過聆聽警察講述酒后駕車造成死亡事故的危險案例,則完全不必親身去體驗交通事故的后果。通過反面案例對有關人員進行教育,正是替代性學習,給受教育者帶來強大的靈魂沖擊,產生巨大的內在警醒力量。
二、運用反面典型案例教育應抓住受教育者的幾點心理
從心理上對受教育者進行剖析,有針對性地拿出類似反面案例對其進行教育,有效預防違紀違法行為發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貪婪心理
貪婪是所有貪利行為的根本心態、共有心態,是貪污受賄等違紀違法行為的共同心理,是一名黨的干部從任勞任怨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礎。被貪婪心理占據的人,也不是一開始就貪得無厭,他們往往是由戰戰兢兢、偷偷摸摸逐漸過渡到心安理得,再由心安理得逐步演變到肆無忌憚。違紀違法所得的滿足感使這些人的貪欲不斷膨脹擴大,同時又因為多次貪污受賄強化了這部分人的貪婪心理定式,以至于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2.攀比心理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要求被尊重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處于生理、安全、友誼和愛的需要之上。很多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由于長期的辛苦付出,有著強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可以說很多努力都是在試圖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自我價值。而今,拜金主義橫行,似乎人越有錢才越被尊重。但在我國,國家工作人員的收入與某些行業和一些私營業主相比差距較大,這是一些干部產成貪污受賄犯罪心理的一個外化誘因。尤其近些年來,黨和國家對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要求越來越嚴格,有少數意志薄弱的干部便產生“心理不平衡”感,甚至是攀比心態。認為自己干得多掙得少,費心費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正常收入太低,所以利用職務之便搞一些“灰色收入”補償自己也是合情合理。
3.僥幸心理
鉆空投機,僥幸自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由于新舊體制轉變,現有的制度、機制難免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許多領域、環節還存在明顯的漏洞,給一些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一些黨的干部沒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國家的立場,來維護國家利益,查缺補漏,而是覺得自己找到了發財良機。還有一類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清楚自己的行為已經違紀違法,但被利益沖昏頭腦,幼稚地以為不會被組織發現,處于一種僥幸的心理狀態。
4.精英心理
有一種人出身普通,為改變命運、改善生活,近乎瘋狂地努力學習和工作,來提升個人地位和生活品質。這種人的焦慮和壓抑,與他們的追求和愿望成正比,這類人更容易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有的干部是這樣規劃自己的工作的,三年晉科級,六年晉處級……這樣的規劃、這樣的雄心無可厚非,甚至我們應該欽佩,但關鍵是在這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心態,要適時調整,而不是通過非正常甚至是違法亂紀的手段實現愿望,心理問題不會很快表現出來,它是隱藏在突然聚變中的潛在殺手。
5.駝鳥心理
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埋進沙子里,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這種心理類型的人平常大言不慚,遇到困難問題就畏縮不前。有干部堅信“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人生信條,高喊著“我不貪不占,也不想提拔升官,得過且過,再無煩惱”,這類干部在現實中屢見不鮮。這種黨的干部善于使用小伎倆、小聰明,實則缺少大智慧、大計謀。人民日報批:這樣的官價值觀扭曲,有病,得治。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不擔當問題,是一種“懶政”,是一種病態。
三、反面典型案例具有治本功能的原因分析
1.具有現實性,增強說服力
教育成不成功關鍵看說服力強不強。第一,選擇使用這類案例,使受教育者對教訓的感知度、信任度提高,仿佛身在其中、感同身受,這是正面教育所達不到的。第二,反面案例與正面典型形成鮮明反差,有助于增強說服力。比如,某單位給被問責干部扣減績效工資,同時給考核優秀的干部額外增加績效工資,就在明顯的對比中增強了說服力。第三,反面案例之所以有教育意義,是因為類似的錯誤在更大范圍內有可能再次發生,那么一些特定對象就極有可能受到危害,因此上,反面案例蘊含的保護性價值增強了教育的說服力。
2.具有針對性,增強指導力
反面案例教育通常是選取性質惡劣、造成不良影響的典型問題。通過分析解剖,直搗問題根源和存在隱患。通過正確與錯誤的反差對比,直接告訴受教育者應該嚴禁什么、摒棄什么,堅持什么、倡導什么。比如,針對貪污受賄行為,通過反面案例教育,告訴人們切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應該廉潔奉公、敬業奉獻。反面案例教育的治本功能應該是以禁止性方式開始,但以積極性方式延續。
3.具有畏懼性,增強震懾力
一般來講,人們對懲罰的印象遠比獎勵的印象更加深刻,因為懲罰包含的恐懼、害怕、痛苦使人久久不能忘懷。反面案例教育以案明規、以案釋紀,使受教育者紅臉出汗、知錯止錯、如夢初醒,時刻保持警惕。但如果只是偶爾警示一次,那不過是暫時性的記憶,人們常說“好了傷疤忘了疼”,很快就會遺忘,若將反面案例常擺常思,常談常議,反復提醒,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把該信息印刻在大腦之中,記憶時間越來越長。
4.具有前瞻性,增強預防力
我們重視警示教育,還在于它能用當下防范將來,用已知防范未知。要想切實加強干部日常監督管理,抓苗頭抓預防治未病,讓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警示教育必不可少。通過已經發生的、具體的事件,對照自省,照方抓藥,有病治病,無病保健,就像打疫苗,即便現在還看不到問題的征兆,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其強大的前瞻性和預防力。
四、運用反面典型案例教育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1.創新教育方式,教育更加有效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傳統的警示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年輕人的需求,例如讀文件,聽講座。我們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教育方式,增強廉政警示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比如組織參觀反腐倡廉成果展覽、觀看警示教育片、到監獄參觀、在線觀看或者親身參加庭審旁聽審理等等。這些身臨其境的感受會深刻于受教育者腦海之中,久久不能忘懷,從而時刻警醒著公職人員,嚴守底線,不碰紅線,不斷反省自己,自覺接受監督。
2.深化通報機制,加強廉政教育
首先,聚焦重點,用好典型。緊盯重要時間節點,圍繞問題多發易發領域,及時把典型案例予以通報曝光,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汲取教訓,引以為戒,達到查處一個教育一片的目的。
其次,抽絲剝繭,通報細節。堅持“點名道姓”,實行應報盡報,加強細節報道,不講“某單位某部門某領導”,要明確違紀人員姓名、職務,違紀事實、違紀經過、處理結果及應汲取的教訓等等。
再次,加深層級,豐富形式。對違紀違法問題要堅持深入最基層高頻次、高密度的通報曝光,引起所在單位、所在領域有關人員的高度關注,同時積極創新曝光新方式、新途徑,例如張貼公告、召開大會等等。
3.剖析案件成因,推動制度建設
查辦案件通報案情的目的,不僅僅是懲治干部、糾正錯誤,根本目的是要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查找根源,深入剖析案件中暴露出的體制機制問題。紀委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召集有關業務部門召開聯席會,溝通、分析案情,認真查找背后隱藏的管理體制、工作機制上存在的漏洞,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積極探索解決當前問題的對策,不斷完善制度,建立長效機制,發揮各個方面的優勢作用,形成整體合力,在依紀依法嚴肅懲處的基礎上,從根本上遏制腐敗。
參考文獻:
[1]《反面教育初探》,李振華,《黨史文苑(學術版)》2010年8期
[2]《警示教育的實效性研究》,涂克明,《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