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瓊
摘要: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的發展時期,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國的首要任務,也是發展各項事業的基石。為此我國要努力開創新型的群眾文化活動建設,落實事業單位各方面經濟體系,作為國家公益性的群眾文化事業,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龍頭、導向和示范作用,對于規范社會文化市場的方向、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理性思考
引言: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有廣泛的空間和載體,因此,它具有鮮明的大眾性,并且有著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的底蘊。它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展示著共同的特征,覆蓋面廣,參與人多,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也正是因為自我娛樂本身就是人們的一種精神需求,才能夠出現人民群眾廣泛的自我參與,同樣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為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提供載體
現階段,很多農村都發展群眾文化建設,運用多種文化娛樂形式為生活增添色彩,同時也為了人們的生活文化進行合理的布局,這就需要大投入力度,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是開展好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一環。因此,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藝術性、教育型相結合的文化場所,使農民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既受到健康思想的啟迪和教育,同時又在活動中得到藝術美的享受。通過文化設施建設,在農村因地制宜的開展一些紅紅火火、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民族、民間、民俗特色的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農村鄉鎮還應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和實用價值的文化活動站,村屯應有自己的活動場所,經常堅持開展活動,使之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
二、發展農村文化活動形式
為了讓普通百姓積極地參加社會文藝活動,并且讓他們成為活動的主角,政府和相關組織部門就要增加活動內容和形式,帶動群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并且利用業余時間組織不同的藝術活動,如賽歌會、美術作品展覽、勞動技能比賽等來豐富其文化生活。堅持縣鄉村三級聯動,干群互動,上下齊動運作形式,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新的形式,新的機遇,我們同樣面對很多挑戰,這就要求在以后的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中,要敢于突破,打破一成不變的傳播方式和文化傳播主體,積極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利用多種方法和途徑讓群眾往正確的方向發展[1]。通過群眾文化,可以使人們了解歷史知識、人文知識,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方針、政策,加速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需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加強對本地文化的滲透,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倡導社會公德,相信科學,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環保健康的生活,盡可能地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中,提高他們的文明素質及社會公德意識。
三、建立健全城鄉文化的互通機制
城鄉文化互通機制可以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贏。城市文化吸收農村特色文化,在城鄉文化的碰撞中加重現代文明的淳厚,才能勇立潮頭。民間鄉土文化與都市現代文化有機融合,成為農村關注世界文化的窗口,這才是現代農民所需要的新農村文化。為此,一要積極組織農村文化服務活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光靠政府和農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廣泛宣傳發動大家自愿來支持農村文化建設,通過制度建設甚至法制建設來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2]。二要建設一批集聚城鄉文化一體化的重點城鎮文化基礎設施,建立全方位輻射功能的文化資源網絡,利用廣電、教育、體育等資源,讓先進文化在農村得到最廣闊的覆蓋范圍。三要探索文化“三下鄉”活動真正成為滿足農民需求的有效載體。
四、建立高層次的群眾文化隊伍
在隊伍建設上,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和各層次在職人員的培訓已經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非常迫切的問題。在群眾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也應拓寬思路.創新方式,如借鑒中國戲曲學院優秀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的經驗,由相關學校承辦,面向群眾文化以及文博.圖書館系統的優秀青年專業人員舉辦長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3]。另外,對文藝人才的評價不應僅以職稱.學歷為標準,而應結合業務技能和業績綜合評價,營造不拘一格評價和使用人才的行業規范和社會氛圍。這也是隊伍建設尤其是文藝人才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保證。抓好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農村文化管理機制。上級文化部門要把為農村培訓文化業務骨干作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列入計劃之中,鼓勵和扶持農民自發組建文化社團和演出團隊,并加強業務指導,幫助農村搞好文化隊伍建設和業務交流。
五、加強群眾文化理論建設
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群眾文化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群眾文化事業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和地方各級文化部門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規和措施,但對這些新政策的理論研究和闡釋還很不夠,很多課題還沒有列入專業研究人員的視野。而且,目前還沒有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群眾文化理論刊物[4]。任何一項實踐都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盲目前進而取得累累碩果,群眾文化的發展也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前行。因此,群眾文化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應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新的突破。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編寫的《群眾文化學》、《群眾文化管理學》、《群眾文化輔導學》等可以說是學科建設的奠基之作,為群眾文化理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結束語:
加強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建設是保障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從農民最感興趣的入手,開展一些本鄉本土特色、群眾廣泛參與又喜聞樂見的活動,這樣才會贏得群眾的積極支持與廣泛參與,對增強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守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112-113.
[2]朱宏勤.如何實現群眾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J].才智,2016(17):21-22.
[3]陸明.淺析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創意[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456-457.
[4]侯懷軍.淺談對如何搞好群眾文化活動的認識[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7(0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