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齊齊哈爾垃圾廢棄地景觀修方案。
關鍵詞:廢棄地;規劃;設計
前言
廢棄地是垃圾化的產物,我國垃圾迅猛發展,由于垃圾量產生越來越多,其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惡劣破壞能力也與日俱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休憩環境越來越重視,如何科學有效的利用專業的生態規劃設計理念建設綠地,成為了改善城市環境,特別是舊居民區環境以及恢復地塊活力,滿足人們休閑娛樂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出路。
1 廢棄地概述
垃圾廢棄地顧名思義,主要是指被荒廢的具有曾經作為工業及附屬產業(運輸、營銷、存儲、爛尾、服務樓群)的土地。
垃圾廢棄地改造是指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文化觀念的傳承運用,對已形成的垃圾廢棄地面上殘留的原有建筑、廢棄物,進行必要的保留裝飾,除掉其不美觀、安全性能低一面,保留其具有歷史、文化、獨特景觀價值的一面,并通過必要的道路、環境的改造,使之成為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
2 垃圾廢棄地生態改造設計內涵
2.1 恢復植物生態系統
要使廢棄地及周邊的生態系統得以系統性的連續,避免因大面積無序的人工輔助設施的建立,而導致的生態廊道的不暢,植物必要休憩環境的喪失。
此外,對于特殊廢棄地,如被破壞的濕地、水域,在保護廢棄地及周邊的同時,還要切實加強水域、陸域環境生態的完整性,避免因過度分割形成的斑塊對環境的破碎化影響,保護緩沖地帶和水系的流暢,確保最小化的建設規模,避免因城市的發展而對脆弱特殊環境產生破碎支離性干擾。
2.2 尊重地域特征,選用鄉土植被
如果說生態的良性發展是廢棄地改造的內在繁衍的驅動力,那么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便是其內在靈魂所在。其地域規劃原則主要體現在:
(1)因地制宜。要在查閱、調研、勘測當地水文特征的基礎上,考察外在的氣候環境,要求在廢棄地改造設計時,盡量考慮當地的水文特征,且整體規劃布局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融合,不能獨立于自然生態之外。
(2)傳統文化的秉承。垃圾廢棄地在歷史發展中必然會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歷史韻味,且歷史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積累,這是歷史約定俗成的,無法以主觀的意志所做任何改變。為此,在景觀的生態設計時,在融合自然生態同時,要與地域文化相契合,秉承歷史的文化傳承。
(3)適應場所自然過程。追求自然的生態過程是保證廢棄地及周邊環境發展平衡最有效的方法。為此,在規劃時,要通過專業的理論和實踐,較為準確的將地域所在的“生物場”內的地形、水體、土壤、植被特征調查清楚,從而維護生態場的最終利益出發。
(4)適宜材質。在建筑材料選擇上,融入進設計生態設計理念。因此,其材質須對植物傷害性最少,并且維護管理成本較少。
2.3 發展要平衡
(1)風貌平衡——建立的最終規劃項目要與所在濕地的特征相平衡,自然生態為著眼點;
(2)建筑風格平衡——建筑風格應與城市的整體風貌以及城市的風格相協調,體現地域特征;
(3)材料運用平衡——在選擇道路、橋梁、輔助設施施工材料時,優先考慮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考慮原有廢棄地的遺棄材料。
(4)后勤設施平衡——在規劃項目中,盡量以自然景物為主,在滿足游人必要的服務基礎上,合理規劃各類后勤服務設施,嚴格控制數量、規模,確定最優化的地理位置;
(5)周邊環境的平衡——以重建垃圾廢棄地為原則,其周邊的建設項目要合理規劃,把對濕地的影響降低到人為可控、環境自身可修復的范圍之內。
2.4生態教育、保護生物多樣性
保護環境、認識環境地、減少廢棄地需要公眾的參與。廢棄地改造在營造豐富的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還可以開展針對環境自身的科普、教育。植被實驗、生態環境監測,建筑遺跡研究等都可以在其的“天然實驗室”中進行。同時,在遺棄地中原有的建筑內興建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和教育基地,使游客在認識歷史、感受歷史文化魅力的同時,進行科普教育,提高保護意識。
3.風景園林設計在垃圾廢棄地改造中的應用
垃圾廢棄地改造有風景園林設計、恢復生態學、景觀改造與公共藝術等多種技術手段。
風景園林手段在廢棄地改造中,主要體現在重塑個性的城市,同時充分尊重環境的自我調節和修復的能力。在廢棄地改造中,園林景觀設計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3.1 生態環境的修復
城市垃圾物匯聚在遺棄地,很大方面取決于該地域地表的下陷。因此,在控制地表下陷,通過植物的配置,重建退化的生態系統,同時借助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調節作用,治理廢棄地這塊城市的“黑色區域”,最終發揮恢復、治理的有效利用。
3.2 尊重自然景觀的人文內涵
垃圾遺棄地的自然景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雖然人們努力的使生態環境得以恢復,得以維系,但恢復到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幾乎不可能。因此,在規劃時,在努力做到控制污染,恢復生境同時,要尋求新的生態平衡和景觀形態,尋找人與自然共融合的平衡。為此,在生態保護的同時,要建立人文內涵景觀,成為生態文化符號。
3.3 垃圾廢棄地改造中生態恢復的主要措施
(1)土壤的生態處理。采用生物恢復療法,通過合適的酸腐殖質的有機增多,促進微生物發展,使土壤狀況得到逐步改善。
(2)水體凈化與循環利用。通過循環的形式,恢復水的自然循序流動過程,并使之成為自然的動態的水體景觀。
(3)植被的生態設計。在重度污染的地區,可以人為硬性的改造自然環境,通過科學有效的栽種外來植被,人工創造自然的植被美。
參考文獻:
[1]常江,馮姍姍,張先州,李錦,等.礦區垃圾廢棄地再開發研究_以徐州夏橋井廢棄地改造為例[J].中國礦業,2007,16(6):49-53.
[2]白中科,趙景逵.工礦土地復墾、生態重建與可持續發展[J].資源環境,2001,(9):49-52.
[3]楊銳.景觀城市主義在垃圾廢棄地改造中的應用[R].《中國城市化理論重構與城市化發展戰略》.2008.
[4]黃銘洪.環境污染與生態恢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溫宇婧(1982.8)女,漢族遼寧省遼陽,園林專業,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林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