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蓉
【中圖分類號】G434;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02-02
“溫故而知新”, 任何知識都需要在不斷的再現和重復、不斷的積累和運用中,才能得以鞏固,實現內化,并延伸為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效的復習課,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構建知識系統,形成整體思維,發展語言能力,是每位英語教師必須直面的命題。
可是,長期以來,由于復習課在教學中的比重遜于新授課,面對“昔日重現”知識內容,教師在復習課的計劃和安排上,常常出現“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場面,導致效率低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為了復習課無法回避的尷尬, “老師頭疼、學生頭暈”成了復習課實際存在的標簽。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整理出提升復習課效率的七“有”策略。
一、有情境的課堂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上英語復習課,如同把吃過的東西再嚼一遍,滋味寡淡,這時候,教師如能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把語言知識融入其中,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情境把存儲的知識提取再現,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是可以達到“趣味”保障“興趣”,“情境”保障“效益”的目標。
譬如在一節六年級模塊復習課Changes中,執教教師以“小綠人Bobo”廣交朋友,共游地球,感受變化,暢想未來等富有趣味的情節串聯起課堂情境。學生在情境中,走進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小任務、小活動,實現了對模塊的核心語言的“溫故而知新”。
二、有任務的課前
每節復習課之前,教師要根據復習的進度,布置學生“預復習”作業,引領學生自主回顧相關知識點,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做好復習,也可以提供學生一些如“微課、導學案”等資源予以支持。
在教學中,筆者一直堅持一項名為“詞語盤點”復習作業,要求學生自主整理出核心詞匯、短語以及重點句型,在“詞語盤點”本上進行筆記式的記錄。這樣的課前準備,會為他們在課堂上,完成復習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謂“課前”決定“課上”,“課前”優化“課上”,所以復習課的“前任務”不可忽視,需要用心設計。
三、有系統的整合
復習課中,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學過的知識加以整合,將平時數節課、數個單元或不同階段的知識“前拉后扯”地整合在一起,構建起知識樹,使其系統化,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從知其一,走向知其二,知其三,達成知識的高效遷移。
教師也可將整理的內容制作成復習課的PPT講義,既可以上課使用,也可以發布到班級的學習QQ群中,供學生們下載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功效。
四、有必要的誦讀
“得語感者,得天下”,有語感,學生能順利地交流表達,說到考試的卷面上,聽力、選擇、連詞成句、回答問題,寫話等題型也都會因此迎刃而解。所以,教師在復習期間,一定不能忽視對教材文本的反復誦讀,,讓學生在一次次,一遍遍的誦讀中走近文本,感受語言,記憶語言,獲得語感。
五、有選擇的“題海”
要復習備考,教師必不可少地要組織學生做一些練習題。目前,市面上練習題,雖名目繁多,但存在著內容大同小異的重復性。如果不加選擇地要求學生做題,勢必浪費學生的時間,加重復習的負擔,效果不盡人意。
面對“題海”,教師要承擔起“選擇”的義務,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精選或自編出信息新、題型得當的習題,在“拼盤”式重組后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取得了復習的最佳效果。
六、有學問的聽寫
就英語學科特點而言,聽寫是一項“屢試不爽”的檢測手段,復習階段,聽寫是大有學問的。在處理聽寫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形式進行:1.詞組聽寫替代單個詞匯聽寫,讓學生體會單詞的用法;2.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安排句子的聽寫,讓學生清楚句子的結構;3.對話或者短文挖空聽寫,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寫話能力。
七、有價值的作業
復習階段的作業設計要力求科學、合理、有效,要講究目標,講究學生的作業心理和情感,更要講究作業帶給學生的能力發展和提升。筆者建議可以嘗試下列作業內容:1.家庭詞匯聽寫替代重復性抄寫;2.自主選擇背誦單元的一篇課文或一個段落,替代面面俱到的單元整體背誦;3.依托教材語篇的設計閱讀理解練習;4.設計有問題提示的寫話練習;5.安排自主預復習任務等。
復習是學習的繼續,復習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應該受到每位教師的關注。讓我們一起共同探索復習課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復習課才會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高,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瑤.有效提升小學英語復習課教學的效率[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1(6):26-31.
[2]張燁.再現 梳理 歸納 精煉——小學畢業班復習之探索[J].小學教學設計英語,2009(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