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小麗
【摘要】本文以學校的新課改為立足點,以本校的專業、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編寫了職業生涯規劃校本教材——《我的蘋果在哪里》,并在此基礎上開設了《我的生涯探尋》校本課程,該課程旨在點亮學生心中的光,使學生盡快找尋到適合自己的生涯目標和通道。
【關鍵詞】中職職業生涯 校本教材 課程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235-02
一、課程開發背景
1.課程開發理念
“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學階段是認識自我的主要時期,是職業生涯規劃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需積極作好知識、技能、思想、心理諸方面的準備,努力實施生涯規劃。更好地將高中學業與大學相銜接,有利于最終的自我實現。繼中職德育課改革以來,《職業生涯規劃》課本一直作為我校高一年級德育必修課的使用教材。整本書貫穿著契合“中國夢”的職業生涯教育,有力地推進了當代中職生為將來就業、創業的夢想而努力奮斗,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完整的知識體系。職業生涯規劃校本教材——《我的蘋果在哪里》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助教材。以學校的新課改為立足點,以本校的專業、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對學生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激勵性。
2.始于學生需求
作為剛走入中職大門的新生,他們對學校專業是新鮮而陌生的,對未來是期待而迷茫的,需要師長的引領。由于每個學校的校情不同,學生需要有更個性化的生涯指導。在平時的德育課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傳授系統的知識體系外,發現我們的學生很熱衷于現實生活帶給他們的啟發,身邊人帶給他們的感染。作為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著實能體會到現實生活、現實人物和現實事件對00后孩子的影響和激勵。為此,我們合力編寫了《我的蘋果在哪里》校本教材,基于此校本教材開設了《我的生涯探尋》校本課程,旨在點亮學生心中的光,使學生盡快找尋到適合自己的生涯目標和通道。
二、定位課程目標
1.認知目標
幫助學生清晰專業指向,學會重新審視自我,理解職業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明確如何進行職業規劃。
2.情感態度觀念目標
樹立中職生能成才的信念,養成關注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及未來職業發展的態度,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
3.運用目標
能根據本人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立職業生涯發展目標、構建發展臺階、制定發展措施,掌握管理、調整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式方法,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
三、課程內容簡介
本課程有五個章節:我是哪種毛毛蟲——走近我的蘋果樹——探學長的尋果之路——開啟我的尋果計劃——職業生涯規劃范文。
第一章節:我是哪種毛毛蟲
配圖講述四個毛毛蟲各自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摘到屬于自己的蘋果的故事及職業興趣測評。
設計意圖:此章節運用了一個有趣而富有深遠寓意的四個毛毛蟲的故事,讓學生不禁陷入沉思:現在的我會不會像哪一只毛毛蟲呢?我會不會得到我想要的那只又紅又大的蘋果呢?這里的“蘋果”寓意生涯目標,爬樹的過程意指職業通道。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只有目標、有規劃、有措施的“毛毛蟲”,找尋到屬于自己的果實,從而激發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前景的規劃。
第二章節:走近我的蘋果樹
為學生呈現(1)我的專業前景如何(2)我的專業要做到什么
設計意圖:此章節的設計是結合了對我校七個專業,高一723位同學的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89.56%的學生想明確學校各個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走向,專業前景,在校期間,要在什么時候取得哪些證書。讓學生明確了在校我要學些什么,要怎么學,以使學生面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清晰目標,勇往直前! 激發學生積聚能量,蓄勢待發!
第三章節:探學長的尋果之路
這一章節筆者聯系了自2009年—2012年及之后在我校畢業的學生,他們剛剛走上社會也是3-5年的時間(也有在讀大學的)。這部分畢業生有的已經適應職場,有的剛踏入職場不久,反正還沒能成為職場主力軍與職場骨干。可是我們高一的學生偏偏對這樣的職場群體感興趣。他們覺得在這部分畢業生(或在讀大學生)身上好像能看到自己將來的樣子!既對他們現在的工作狀態很感興趣,又對這些畢業生曾經的高中、大學經歷也充滿了好奇心。有很多學生在看了這些普普通通的畢業生的事例后,感觸很深!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的意愿,既然學生說我們不需要很高大上的事例,學生非常希望看到我校畢業生的學習工作歷程,就想了解哪些普普通通的學長他們現在到底在做什么,也許就是他們未來的工作狀態。所以通過了解學長們的求學路、求職路,讓學生認識到:同樣是中職生,同樣的社會背景,學長們的尋“果”之路更耐人尋味,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目標堅定、不辭辛苦地執著探索者、追尋者,點燃學生內心的希望!
第四章節:開啟我的尋果計劃
本章節在前面幾個章節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幫學生開啟他們的“尋果”計劃,所以落腳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確怎樣規劃自己,因此給學生介紹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很有必要,筆者整合了職業生涯規劃五步曲如下:
1.知己——客觀準確自我評估
2.知彼——多維評估外部環境
3.目標確立——選擇合理職業目標
4.策略實施——制定策略高效行動
5.反饋修正——適時調整更有成效
設計意圖:其實每個不斷成長變化的學子都在有意無意間開始思索自己未來職業目標的問題。此環節給學生清晰明了的職業規劃的流程,能夠讓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以及怎樣做才能成功!
第五章節:職業生涯規劃范文
在這一章節中筆者收集了我校近年來各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獲獎作品,這部分規劃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讓學生對怎樣規劃自己有了更明了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瀏覽近幾年我校部分學生的職業設計作品,讓學生在直觀的感受和理想的沖擊下,或許能從他人編織的夢想中尋找出自己的影子,激勵學生在明天的職業旅途上走得更久遠、更堅定、更精彩!
四、課程實施安排
本學期筆者運用《我的蘋果在哪里》校本教材,開設了《我的生涯探尋》課程,本課程在高一上學期完成,共計16課時。
1.課時安排
每周1課時。所有高一各班根據課表安排上課。
2.授課模式
根據課程需要靈活安排。有傳統授課、活動實踐課、聽講座、校外走訪、下企業實習等形式 比如:我們構建了活動實踐課的基本模式,包括以下步驟:問卷調查、確定主題、共同研究、擬定方案、實施活動、成果展示、課業評價、交流總結等。
3.課時分配及授課形式
五、課程特色鮮明
1.課程做到了“三結合”,突出實用性。
該課程做到“三結合”,結合學校“潮文化”辦學特色;結合學生心理特點;結合不同專業素養要求;突出了課程的實用性。對步入職高的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所以說服務學生就是我們的宗旨,課程安排都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受學生喜愛,讓學生樂于接受。
從宏觀的角度看,該課程豐富了以“勤、誠、競、勇”為核心的“自信、競取、篤技、尚新”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綜合能力。使學生在自我認識和規劃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微觀的角度看,五個章節內容無縫銜接。毛毛蟲的故事通俗不失典范,學生喜歡且有啟發;職業興趣輕松測試,學生投入且有想法;走近我的蘋果樹,學生清晰且有動力。探學長的尋“果”之路,學生入勝且有感觸。開啟我的尋“果”計劃,學生明確且有思路;讓學生知曉了、明白了、領悟了,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收獲!
2.課程尊重學生選擇,突出新穎性。
該校本課程最大亮點是構思新、形式新。在教材編寫,課程開設中我們開展了學生調查,聽取學生的需求,00后學生熱衷于追求新奇的東西,同樣喜歡所開設的課程有創意、接地氣,因此我們的課程以“四個毛毛蟲的故事”引入,故事內容既有趣又富有寓意。課程的五個章節也圍繞這個故事層層展開,引人入勝。基于學生渴望聽到學長們的聲音,因此書中引用的都是來自普普通通學長們生動樸實的事例,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卻有轟轟烈烈的干勁,但卻能夠點燃學生內心的激情。我們勤于鉆研課程,將師生的理念和想法及時有效地注入到新課程之中。
六、課程成效初顯
1.課程凸顯了學校的德育文化特色
我校“潮文化”建設要求學生具備“勤、誠、競、勇”的精神,《我的生涯探尋》校本課程將學校的“潮文化”特色有效地深入到課堂當中,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教學,學生已經能夠真切感受到這樣的“潮”人精神對于自己未來成功的重要性。
2.課程引領了學生的職業成長之路
校本課程就應建立在貼近學生、貼近專業的基礎上,以“學生內心需求”為宗旨,恰恰《我的生涯探尋》校本課程就是應學生的呼聲應運而生的,它能夠幫助學生在清楚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明確職業理想和目標,并點燃起學生為之努力的激情,所以本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七、課程前景深化
1.課程開展將更加系統化
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和實訓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16課時的生涯課程包括了5大板塊的內容:認識自己,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價值觀、社會資源,結合社會發展和國情逐步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認識職業,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探索職業、體驗職業,了解目標行業和職業的概況,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社會實踐,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進行連續的自我評估。在為期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是一個將實踐認識內化于心的過程,從而達到開發學習動力,優化學習習慣的良好效果。
2.課程形式將更加精致化
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學生生涯教育活動不斷豐富、深入、立體,逐步形成多維立體的生涯教育模式,包括生涯教育講座、學生生涯規劃課、學生生涯規劃個體輔導、生涯教育課題研究、生涯教育實踐活動等,認識教育與職業的關系,將高中學習和后續的學業與目標職業聯系起來,并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選擇合適的教育,包括高考、實習及其他深造途徑;通過以上學習和探索逐步完善自己的生涯探索報告,給全體學生切實有效的生涯指導,幫助每一個學子成就職業夢想!
參考文獻:
[1]程社明《你的船 你的海:職業生涯規劃》新華出版社 2012.4
[2]黃天中,吳先紅《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
[3]馮麗萍《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指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