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作者簡介]竇海元(1990),女,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教育史。[摘要]《拜杜法案》在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改變了由聯邦資助的科研成果的歸屬權,根據喬納森·科爾所倡導的研究型大學核心價值觀,重新審視《拜杜法案》對美國研究型大學核心理念帶來的影響,分析該法案對美國研究型大學產生的激勵效果及對大學核心價值觀造成的沖擊,針對該法案帶來的不良影響,總結發展經驗,以期高校管理者能規避誤導,守住高校的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拜杜法案;大學理念;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8)02000103《拜杜法案》隨著美國大學核心理念的變遷而誕生,其主旨在于促進美國大學科研成果的轉化,從而更好地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對《拜杜法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萍汲晒虡I化、高校技術轉移及其為我國建立相應法律制度的借鑒等方面。但事實上,《拜杜法案》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帶來了沖擊。喬納森·科爾的《大學之道——美國名校的崛起、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須保護的理由》對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核心價值觀進行了總結,并認為核心價值觀是成就美國研究型大學杰出地位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比可發現我國大學在核心價值觀建設方面的不足。轉型期的中國大學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核心價值,明確自身定位,堅守大學傳統。
1美國大學理念的歷史變遷及喬納森·科爾的大學之道1.1美國大學理念的歷史變遷
早期的美國大學深受英國影響,校園里彌漫著劍橋、牛津似的古典氣息。在那里,學者們信奉約翰·亨利·紐曼的理想,關注大學的教學使命。19世紀,美國人將目光轉移到德國,此時的德國是高等教育最強的國家,德國大學關注大學的研究職能和純理性的探索。借鑒德國大學模式,美國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于1876年招生。該校的首任校長丹尼爾·科伊特·吉爾曼將研究的精神注入美國高等教育的血液。隨后,研究型大學推動了新的發現,科學主義成為時尚。但在那個時代,研究者們關注的是基礎研究對于知識的增長帶來的貢獻,而不是它的實用價值,更不屑與產業界為伍。人們開始批判大學所做的工作并沒有什么實際的用途。1862年,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簽署通過了由議員加斯汀·莫雷爾提出的《贈與土地設立學院以促進農業和機械制造工藝在各州和準州發展的法案》,即《莫雷爾法案》?!霸摲ò冈试S國會無償贈與聯邦所有的土地給各州,藉此資助它們設立以應用教育為核心的農工學院,發展農業與機械制造工藝?!盵1]自此,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開始與社會互動,服務社會成為其重要的職能。
1.2喬納森·科爾的大學之道
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15年之久的喬納森·科爾在他的《大學之道——美國名校的崛起、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須保護的理由》一書中,將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以下12個要點:(1)普遍主義,即任人唯賢;(2)有組織的懷疑主義,即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3)創造新知識,即探索精神,支持新知識的創造;(4)思想的自由公開傳播;(5)無私利性,即要求大學個體不能直接從其思想中獲利;(6)自由探索與學術自由;(7)國際共同體,即知識、思想的交流沒有國界;(8)同行評議制度;(9)為“共同”利益工作,即增進社會福利;(10)權威治校;(11)學術傳承,即教育與培養下一代學生;(12)學術共同體的活力,即聘用和挖掘有才華的年輕學者和科學家。以上便是美國研究型大學捍衛和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在其大學內部形成了強大的遵守這些公認的行為準則的氣氛。喬納森·科爾認為,核心價值觀是真正成就美國研究型大學杰出地位的必須條件。
竇海元 再回首:《拜杜法案》是激勵還是誤導
2《拜杜法案》的誕生及影響
2.1《拜杜法案》誕生的背景
創造新知識造福于公共福利是美國研究型大學的使命,而開創性的發現需要資金的支持,于是聯邦政府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聯邦政府資助美國研究型大學開展研究、探索新發現,其專利權歸聯邦政府所有。這樣的制度安排制約了大學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再加上繁瑣的法律規定,企業也很難從政府手中拿到專利轉讓權從而應用科研成果。極低的科研轉化率造成了資源的浪費。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的經濟發展受到來自日本、德國的挑戰。雖然沒有人會質疑美國的科研實力(這一時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便可以證明),但是美國的科技優勢并沒有成為市場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原因便是美國缺乏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上的制度激勵。認識到這一制度缺陷之后,美國政府開始采取行動,以期改變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1980年12月1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由議員伯奇·拜耶(Birch Bayh)和羅伯特·杜爾(Robert Dole)聯合提出的《專利和商標法修正案》,即《拜杜法案》?!栋荻欧ò浮芬幎ǎ骸坝陕摪钯Y助的發明,其知識產權歸發明者所在的研究機構所有?!痹诖酥埃按髮W由聯邦資助的研究產生的知識產權歸聯邦政府;現在,這種知識產權歸大學所有?!盵2]
2.2《拜杜法案》產生的影響
1) 積極影響。《拜杜法案》的出臺極大地鼓勵了大學的科學研究,大學可以就新的科研成果申請專利,并將專利授予有興趣將這一成果進行開發應用并推向市場的企業。大學向企業收取專利轉讓費,并將這筆收入應用到進一步的科研和教學當中。受到《拜杜法案》的鼓勵,美國大學的專利數增長飛速,“從1980年的246件增加到2000年的3 109件”[3],且科研轉化率極高,推動了經濟、醫療水平和公共福利等的增長。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將《拜杜法案》評價為“美國國會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通過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4]。不可否認,“《拜杜法案》是激勵型法的典范?!盵5]它的頒布促進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尤其是在醫療方面的發現對減輕痛苦和挽救生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工程和計算機方面的發現催生出了新的產業,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了積極的變化。同時,科研成果的轉化及新產業的建立,又推動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使某些高校更具競爭力。
2) 消極影響。在《拜杜法案》頒布的30多年中,越來越多的人對其提出質疑,認為它誤導了美國大學的走向,破壞了思想公開自由傳播、無私利性、自由探索與學術自由等被人們推崇的大學理念。甚至有人批評說:“大學不再是學術研究的圣地,而只是公司研究的實驗室。”[6]
美國早期的研究型大學關注的是純科學研究,學者們基于自身的興趣進行研究,而不考慮該項研究可能帶來的利益。大學教授不會因其從事的研究活動而增加收入,其回報只是同行的認可、更高的聲望,可能還有晉升。“科學家和工程師從出售自己的想法獲利這一概念顯然有悖于傳統的科學規范?!盵2]《拜杜法案》的出臺極大地鼓舞了美國研究型大學開展應用型研究并從中獲利。雖然《拜杜法案》的初衷并非是想讓大學蒙上“銅臭味”,但是其“在立法之時似乎低估了個人經濟利益對高??蒲腥藛T心理上的影響以及產生的不良后果”[7]?!栋荻欧ò浮吩试S大學基于其擁有的知識產權贊助初創公司,并在公司中持股。科研人員可能出于個人經濟利益的考慮,忽視了其他科研和教學任務,還有可能在決定學習和研究什么的問題上誤導研究生,圍繞具有潛在商業價值回報的問題設計學生的研究興趣。其實“無私利性”一直是人們爭論的大學核心價值觀之一,有的人覺得大學教授能夠在“經濟價值”和“教育價值”之間做出平衡??墒钱斏婕暗阶陨淼睦鏁r,不知大學教授的判斷是否還能保持客觀?當然,大學教師并非“不食人間煙火”,基于其做出的貢獻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屬情理之中,然而人們反對的是只考慮一己私利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誰也不敢保證這樣的人不會在大學中出現。私欲的滿足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這正是大學與其他營利性機構的不同。否則,大學與企業又有何區別?其次,美國的大學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公開交流思想的圣地,在那里大家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動后繼的研究和其他相關研究。而《拜杜法案》的出臺鼓勵大學就自己的科研成果申請專利,特別是獨占專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大學思想自由公開傳播的傳統。研究發現,部分學者在完成商業轉化之前,推遲發表重要的科研成果。為“共同”利益工作一直是美國高校秉持的理念,大學十分重視生產可以造福廣大社會的知識,毫無疑問,推遲發表研究成果的做法背離了這一理念。大學將科研成果轉讓給企業,企業對其開發、生產相關產品。為了獲取利益,抬高物價是企業的慣用伎倆,尤其是在醫藥領域的相關研究中經常出現此類問題。擁有專利權的企業還有可能對其產品進行壟斷,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帶來的最終結果是公眾福利沒有增加,反而還要為此承受更大的經濟負擔。此外,《拜杜法案》還助長了商業化對美國大學的侵蝕,現在的美國大學似乎離自己的初衷漸行漸遠??蒲腥藛T以入股方式進行利益分配,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直接將科研成果轉讓給自己所在的企業而不上報高校,占用學校資源,學生為其出于商業利益考慮的研究勞力,這樣的做法難免有些過分。
3審視大學核心價值觀,堅守大學傳統
面對一系列的質疑和拷問,需要重新審視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拜杜法案》確實給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帶來了激勵,但同時也產生了誤導。從積極的方面來說,《拜杜法案》的頒布確實起到了激勵的作用,美國高校專利數量的不斷飆升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但是,《拜杜法案》的通過使研究型大學的研究方向向應用型研究傾斜,基礎研究受到冷落,甚至“無人問津”。需要警惕的是,高校作為一種研究性機構,與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有著本質的不同。高等院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應該以增進知識、學術研究、培養人才為首要目的。正如弗萊克斯納在《現代大學論——英美德大學研究》一書中所言:“大學只能有限地服務社會?!薄栋荻欧ò浮肥谟璐髮W自行制定內部收入分配政策的權力,除了獎勵發明人及其所在的研究機構外,剩余部分的收入應該再次投資大學的教育和科研使命,特別是關注那些不太可能獲得專利的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具有遠見卓識的大學管理者協調不合理的科研收入分配所造成的問題,如大學管理者可以引入機制使沖突透明化并制裁學術不端等違反道德的行為。“大學領導者鼓勵創業行為是一回事;以犧牲研究質量或侵蝕核心價值觀為代價來鼓勵則是另一回事?!盵2]雖然,美國大學的管理者、教師和研究生支持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并表現出了極高的道德操守,但是只要有少數例外存在,就必須提高警惕,確保大學共同體的全部成員遵守這些理想行為的承諾。
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轉型期,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之一,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歷史悠久,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優良傳統。《大學》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讀書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清朝末年,落后的政治制度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隨戰爭一起進來的還有西方近代文明的沖擊,文化自卑開始萌芽。在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幾次交鋒之后,現代人基本上形成了客觀理性的文化觀,即辨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對高校價值觀影響頗深。個人主義可表現為尊重個性、尊重主體,也可表現為自私性與功利性,而后者與中國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不符。面對高校功利性問題,人們應該真正發揮我國大學傳統、高校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作用,使高校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成大學管理者、大學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在應用型研究與基礎研究失衡的情況下,高校管理者應該看到基礎研究的長遠利益,做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協調。做好制度安排,使科研成果的收入得到合理的分配,并使收入分配透明化。每個大學都有各自的辦學傳統和優勢學科,大學應該明確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優勢,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先進與迎合市場。加快高??萍汲晒霓D化雖然會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只是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一個表現,大學應始終致力于完成增進知識、學術研究、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邵慧峰.從“康斯威星理念”到《拜杜法案》——美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思想的法律化進程[J].文化學刊,2014(9):130135.
[2] 喬納森·R·科爾.大學之道[M].馮國平,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3] 李曉秋.美國《拜杜法案》的重思與變革[J].知識產權,2009(5):9096.
[4] 單美玉,李彩霞,王戴尊,等.《拜杜法案》對美國大學基礎研究的影響[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4(11):576579.
[5] 付子堂,孟甜甜.激勵型法的學理探究——以美國《拜杜法案》為切入點[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3):6066.
[6] 張立娟.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思想及其實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7] 岳林,唐素琴.對美國《拜杜法案》與中國高校技術轉移的再思考[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10):1012.
Looking back again: Bayhdole Act is incentive or misleading
—Analysis based on Jonathan R Cole 《the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
its rise to preeminence,its indispensable national role,why it must be protected》
Dou Haiyua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AbstractThe Bayhdole Act play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t has changed the ownership of federallyfunded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core values of research university advocated by Jonathan Col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mpact of the Bayhdole Act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act on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aluates the impact o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university. Analyzing the adverse impact of the act and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an help college administrators avoiding misleading and holding the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Bayhdole Act; ideas of university; core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