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蔣強強
摘 要 傳統的工作模式被大眾所接受,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非傳統、非標準的工作模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本文從人力資源角度試論如何從非標準的工作模式中獲益。
關鍵詞 標準工作模式 非標準工作模式 獲益
一、引言
近20年來,傳統的標準工作模式越來越不受大眾的歡迎,這可能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意識到標準工作模式所帶來的生活與工作的不便。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新型的工作模式,包括兼職、自由工作模式、臨時雇員或自主創業。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非標準的工作模式所帶來的便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
二、非標準工作模式分析
與傳統的工作模式相比,非標準的工作模式有許多類型,如自由職業、遠程辦公、輪崗制、在家工作模式、臨時工、顧問制、彈性工作制等。本文針對其中集中具有代表性的幾種非標準工作模式進行深入討論,比如兼職、勞務公司、短期雇傭、應急工種及獨立承包工作制。比方說,兼職工作的定義一般被認為是存在常規的雇傭關系,但是工作時間更短。然而,不同的國家對工作兼職具體的時長有不同的定義。本文中獨立承包工作制與自由工作制同樣被認為是非標準工作模式。所以非標準工作雇傭在本文中被認為是自由工作、自主創業的工作模式。
三、不同的員工獲益的探討
在統一定義之后,本文將討論誰能從自由工作及自主創業中受益。一般來說,員工確實能從非標準工作模式中獲得一些受益,比如一些婦女、高收入人群、技術工人等。
對于不同性別的雇員而言,人們傾向于選擇不同種類的工作。比如婦女會更樂意選擇非標準工作模式,這樣她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家庭事務上,尤其在一些特殊時期。如前文所述,非標準工作模式同時意味著時間少于不穩定工作模式。大部分員工及研究者認為非標準工作模式會帶來不確定性,同時會帶來更多的工作壓力。盡管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帶有不確定因素及壓力的工種,但有時候女性與男性的選擇各不相同。卡勒堡格教授認為,大部分的非標準工作模式,尤其是兼職工種,都是婦女在從事。這也許是因為大部分的女性更愿意花時間做家務及照顧孩子。基于這種情況,大部分女性工作者追求一份非標準的工作模式。工作時間更少意味著她們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同時,大部分家庭是由男性承擔家庭經濟支柱。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更加不在意薪酬。同時,她們也不在意這種由工作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工作壓力。妻子與母親是她們的第一社交身份,之后才是員工。另外,對于懷孕的女性而言,非標準工作模式意味著工作的靈活性,她們可以在自己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工作,而當身體出現不適時立刻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以家庭生活為主導,這就意味著并非所有女性都偏向于非標準的工作模式。對于其他女性而言,她們非常討厭這類不確定和強壓力的工作。盡管如此,根據員工的工作身份及工作素質的不同,她們對不確定性有著不同的感受。
當高收入人群遇上非標準工作模式,他們并沒有顯示出更多的焦慮。根據調查,收入越高的人群,越少體會到工作的不確定性帶來的不良感受。工作壓力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同時,一些非標準工作模式存在一些不顯著的壓力。高收入人群更多地認為工作的壓力或許更能刺激產率。
對于技術工人而言,工作的不確定性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例如翻譯,作為高級翻譯者,他們把文章從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是一項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大部分翻譯都偏向于自主創業或者自由工作,這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工作性質,以及他們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翻譯不僅是一種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在很多國家,它還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很多翻譯員偏愛在家工作或者遠程工作這種高度自由的工作模式。所以,他們享受著這類高程度的自由工作,并且大部分翻譯員都不愿意回到標準工作模式中的公司上班。根據福森教授與高登教授的調查,76%的翻譯員選擇在家工作,21%左右的翻譯員認為他們也許會選擇回到公司,僅僅2%左右的自由翻譯者認為他們愿意回歸標準工作制的公司工作。盡管福森教授與高登教授開展了許多研究和調查,但大致的結果都是相似的:翻譯者更樂意在家里工作。
四、結語
從之前的討論中可以發現,不同的員工確實可以從非標準工作模式中獲得相應的利益。例如,有些女性因為家庭生活的影響,更樂于選擇靈活的工作方式。同時,也有不同的員工因為不同的原因選擇非標準工作模式。
(作者單位為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學院)
參考文獻
[1] Allen,J.,Meyer,P . 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continuance,and normative commitments to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90,63(1):1-8.
[2] Bellaby,P.,Bellaby,F . Unemployment and ill health:Local labour markets and ill healith in Britain 1984-1991[J].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1999,13(3):461-482.
[3] David,J,C . Personnel Management: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2nd ed)[M]. United States:Brigham Young University,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