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彥君
公平與效率一直是法學和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關于兩者的關系,學界依舊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對如何體現公平與效率關系作了一些思考。
在具體辨析二者關系前,我們需要對本文提到的“公平”和“效率”這兩個關鍵概念進行界定。首先說公平,公平是指公正,不偏不倚。公為公正、合理,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平是指所有的參與者(人或者團體)的各項屬性(包括投入、獲得等)平均。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還包含每個人參與經濟生活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分配結果公平。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于1965年提出的。該理論的基本要點: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并對公平與否作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動機、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作出公平與否的判斷,并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
“效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或勞動的效果與勞動量的比率。效率是指對經濟資源做了能帶來最大可能性的滿足程度的利用,而一切經濟活動無不是以效率為前提的,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可能增進任何人的經濟福利,則該項經濟活動就被認為是有效率的,相反的情況包括“無法遏制的壟斷”“沒有制衡的政府干預”等。我們利用蛋糕的例子,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效率指的是如何把蛋糕做到最大,公平指的是每個人是否都有機會參與做蛋糕,是否能力越強的人做的蛋糕越多,做蛋糕越多的人分到的蛋糕是否也是越多的。
人們對于公平與效率關系的看法存在分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對公平的理解不同。大部分人都只將目光放在了分配結果是否公平上,而忽視了最重要的兩個過程,一個是機會公平,一個是過程公平,即不關注蛋糕是怎么做的過程,而只關注蛋糕是怎么分的結果。筆者認為,如果忽視了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那么分配結果是否公平就無從判定。
按照本文對公平和效率含義的界定來看,公平與效率兩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只有做到所有社會資源都有機會參與生產(機會公平)和能者多勞(過程公平)的經濟,才是最有效率的經濟。同時,如果分配結果是公平的,即投入越多的人得到的越多,才能激勵人們多創新多勞動,積極地投身到勞動過程中,從而不斷提高效率。同樣,如果一個經濟體是有效率的,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制定更多有效的政策來保證公平。
在我國,與公平和效率密切相關的兩個熱點問題應該是收入分配問題和女性就業問題。根據筆者的觀點,在探究貧富差距問題的同時,不應該只關注收入分配的結果,還應從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的角度考慮。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可能不只是分配方法上的不公平,更有可能的是一些弱勢群體在一開始就沒有獲得公平的機會,又或許是有很少的機會參與到經濟活動中,即使有機會參與,他們在競爭中也是處于相對劣勢。所以,如果我們想縮小貧富差距,必須給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提供幫助,提供更多獲得教育的機會,可能比對其直接進行轉移支付更能觸動他們的思想、改變他們的觀念,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讓他們公平地獲得受教育的權利,利用一些很好的扶貧政策和優惠措施,鼓勵這些群體接受教育,融入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只有在教育上體現公平,才能做到所有社會資源都有機會參與生產(機會公平)和能者多勞(過程公平)的經濟。
關于女性就業受到歧視的問題,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不應該只強調男女平等、男女就業機會均等,還應從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的角度考慮,而忽略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男女在就業問題上存在的固有差距。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用人單位往往考慮的是,男性能勝任更多崗位的工作,而女性因為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限制,許多崗位都排斥女性。用人單位往往強調的是工作的連續性和持久性、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但是育齡期的女性大多面臨結婚生子養孩的困境,也是導致用人單位不愿招收女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家對女性的法定休假必須執行,許多企業為了節約用人成本,都是變著法子地拒絕女性群體,在他們看來,錄用男性更能減少開支,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根據本文的觀點,公平指的應該是在男性和女性有相同能力時,具有平等的被錄用的機會,而不是指不考慮男性和女性在某方面存在的差距,而一味地強調就業機會平等。在這種情況下,保證公平,就是保證了每個人無論性別都能發揮所長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率。
綜上所述,收入分配問題和女性就業的問題不應該只關注收入分配的結果,不應該只強調男女平等、男女就業機會均等,還應從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的角度考慮,如果兩者都能兼顧,從而達到堅持公平與取得效率并不矛盾。追求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分配結果公平,效率自在其中。
(作者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