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杰 孫薇 武鈺凱
摘 要 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就如何探索多種有效手段,增強我國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識,進而提升低碳經濟的整體發展質量,已經成為如今有關部門及人員重點關注和探討的問題之一。本文對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如何實現我國居民的低碳生活加以分析。
關鍵詞 低碳經濟背景 居民 低碳生活 思考
一、引言
基于國民低碳及低碳經濟意識的逐漸增強,一種新型的健康風尚正在我國大范圍蔓延。同時,政府也愈發注重探索多種實效性較強的方式,以促進我國民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和諧發展,并已經開始實施各種有效的經濟結構調整工作,這使得有效增強我國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識所具有的意義愈發重大。
二、增強我國居民低碳生活意識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隨著世界工業領域的發展腳步越來越快,各類能源問題不斷涌現出來,致使“高碳”生活對于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對其產生了較強的依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以后,氣候變化成了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各發達國家開始對“低碳”具有的重要意義有所認識,并開始注重探尋和創新多種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樹立良好的低碳生活理念。[1]
(二)有助于推進高碳生產的改革進程
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居民的生活所用能源已經高達全國總耗能的26%,且有高達三成的二氧化碳是經由居民生活排放形成的。通過對能源終端消費結構的分析來看,我國居民的能源消耗指數還在不斷提升,所以,對我國居民進行有效的低碳生活引導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低碳生活是基于有效節能來實現的,且隨著我國節能降耗領域的發展而不斷加快,其在增強國民參與意識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引導性作用。
三、實現低碳生活的有效措施
低碳生活所具有的社會性較強,且其自身具有的性質也較為復雜,不僅僅指節能減排,同時也代表著對各種新型能源的探索與應用,以及對各種全新的生活、生產方式的追求等,因此,有必要建立由政府領導、企業實施、國民全體參與的完善體系,以全方位實現我國居民的低碳生活。
(一)激發全民“低碳”熱情
在推進低碳生活的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以有效擴大低碳的實際推廣范圍,進而大幅度降低各種不良消費現象出現的可能性,使得居民的生活方式及模式不斷趨于低碳化,以達到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實際排放量的目的。[2]
首先,應通過適當減稅以及財政補貼的方式,提升消費者節能減排的積極性,以促進低碳生活的實現。同時,國家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居民低碳消費,并充分利用財政補貼等手段,大范圍推廣各種具備高節能性的工具,并鼓勵擴大新型能源汽車的推廣范圍。
其次,創建完善的低碳消費系統。政府應注重通過出臺政策以及各種法律的方式,對企業、各組織等的低碳消費行為予以大力支持,如創建完善的獎勵制度等,并通過稅收等優惠措施,采取優惠政策,對實施低碳產品開發等操作的企業給予支持。
最后,大力宣傳低碳、健康的科學理念,促進合理的新型消費模式生成,同時,在各行業領域制定和應用低碳、綠色消費標準,逐步樹立低碳生活理念。
(二)增強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識
應該相信,增強我國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識并不困難,同時,應引導每一個居民作出承諾,今后實行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盡可能地降低國家的二氧化碳總體排放量。此外,也應注重引導有關的企業、組織等積極參與到低碳經濟以及低碳生活中去,營造出更為健康的低碳社會氛圍。[3]
一方面,想要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整體排放量,就需要注重減少煤等燃料的實際應用量。但如今,我國對于煤等燃料的應用較為廣泛,因此,要想大幅度降低碳排放量,主要的方式是促使各領域的能源使用不斷趨于節約化、環保化,同事引導每一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多種有效手段降低碳排放量。
另一方面,鼓勵低碳消費。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的實現,不能僅依靠開發和利用低碳技術,也應注重改變居民的生活和消費行為,這樣才能大幅度降低因排放溫室氣體而產生的各種不良影響。據有關文件指出,降低人類對碳的依賴性比想象中要更容易,人們可以從基本的健康生活、綠色出行做起,逐步樹立起低碳生活理念。
四、結語
有效推進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的實現進程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新的發展趨勢,是有效提升人類生活質量以及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們應意識到樹立低碳生活理念、倡導低碳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為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曹興杰(1998—),男,河北唐山人,本科,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經濟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參考文獻
[1] 查偉華,姜輝.“低碳生活”視角下農村現代經營服務體系建設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基于浙江省592份樣本統計[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3):23-26.
[2] 劉佳彬.校內外結合開展低碳生活教育的實踐探索——以廣州市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為例[J].華夏教師,2017(05):85.
[3] 簡憲堃,陳包康,鐘承聰.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及意識調查研究——以廣州市四所高校為例[J].知識經濟,2017(04):134-135.
通訊作者: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