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新城
【摘要】語文作業作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強烈愿望,也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僅站在傳統的教學理論視野,將很難找到有意義的破口和生長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因而必須認真研究當前學生語文家庭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語文家庭作業 問題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94-01
作業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它作為教與學的交匯點,不僅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途徑,而且是教師反饋、反思、調整教育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
一、學生語文家庭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方面
1.作業卷面不整潔
小學生低年級的還比較聽老師話,初學寫字,卷面還比較整潔,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有的學生家庭作業的卷面開始不整潔,甚至有的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不認真完成,字跡潦草,大小不一,作業本不愛惜,有各種卷邊打折皺或者污垢,如果布置的是作文題,問題更大,寫錯了修改,把作業本涂改的臟,甚至破洞,有的學生用簽字筆寫的,就直接在上面劃掉,一頁紙有一半都是劃掉,卷面非常亂和臟。
2.客觀題回答亂
有些學生的作業雖然書面較整潔,卻因為答題時思考不成熟,經過多次修改答案雖然對,但是順序混亂。有的學生在完成答題后,又再思考一會,想出另外一些答案,就想刪掉原來寫的部分,又增加一部分。最典型的是在作文寫作時,有的學生直接用透明膠粘貼錯的地方,再拉起來,有時候把紙都粘爛了,還有的學生用修改符號在原地增加或劃掉,導致整篇文章看起來很亂。
3.作業質量差
學生家庭作業質量差,是各門學科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特別是雙休日的作業,情況更嚴重。一些較簡單的抄寫作業,往往字跡潦草,常常出現錯字、漏字、錯抄等現象,而默寫,有些學生則投機取巧,變默寫為抄寫;一些需要動腦筋的作業,大多數學生只是隨便寫一個答案,或者干脆空在那里。
(二)教師方面
1.教師的觀念陳舊
傳統的教師觀念是教師將“減負”與提高教學質量對立起來。首先是教師教學觀和知識觀的片面性,教師的教學和教育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慣例,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就是為了能夠正確地回答所提出的問題或者能夠完成作業。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等于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灌輸到學生的頭腦里”,這種被蘇霍姆林斯基稱為“上個世紀的對待知識的那種觀點”,恰恰“無助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所以從教師的情況看,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的因素是觀念不新。他們怕“減負”會影響教學質量,擔心越減質量越滑坡。這種觀念的保持,一些教師把作業作為機械操作要求,而不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觀念不新,就會裹足不前。
2.教師布置作業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個別教師以為,多布置家庭作業教學質量就會提高。所以,這些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常常重視數量輕視質量,致使學生課業負擔重。面對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望而生畏,草草了事,難以達到預定效果。其次,作業的形式單調缺乏創新。目前,個別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做《配套練習》。
學生在做作業時只是機械地完成,寫作業的興趣不高,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自然也不高。
3.布置作業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個別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不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接受程度,一律布置同樣的作業,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個體發展。還有些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盲目攀高,致使一些接受能力較低的學生難以適應,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二、解決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教師布置作業要有層次性
(1)作業量的分層。作業量增減的依據應該是學生的發展水平及其發展的要求。對于內容簡單、容易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少布置或不布置作業,切忌重復布置作業。對于學習能力強、學習態度認真和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教師可以不留作業,給這些學生減負,鼓勵他們發展其他愛好。對于學習能力弱、學習態度不認真和掌握知識不牢固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作業量。
(2)作業難度的分層。教師布置的作業難度應略高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遵循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給學生提供選擇的范圍。
能力強的學生可選做較難的作業,能力稍弱的學生可以選擇做較簡單的作業。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來設計不同的、有層次、有梯度、難易有別的作業。
(二)要求學生端正作業態度,培養良好習慣
“好習慣終身受益”筆者認為培養認真作業的習慣非常重要,作業完成的質量是反映學生情況的主要體現,是課堂教學延伸的一部分,態度認真端正、書寫整潔、格式規范,寫字姿勢正確,都應該嚴格要求,培養學生作業的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作業質量。認真作業習慣的培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教會學生做作業的方法,即教會學生讀題、審題,在理解題目要求的基礎上完成作業。
(三)優化作業設計,注重作業評價
教師在作業設計上,應兼顧到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布置多元作業,如作業可以以圖畫、剪報、互聯網資料表現;用排練的短劇或小品呈現,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或互相布置作業。這樣,學生就會在作業中投入智慧和激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動態,做生活、學習的主人。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學生既能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又能感受到語文的趣味性。此外,作業評價可以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許多學生對于老師的毫無感覺可以采用學生互評、小組討論評價、家長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讓學生及時發現、糾正錯誤,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也有利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要切實提高小學生家庭作業的質量,就要從根本抓起,既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端正學生的作業態度,又要優化作業設計。讓作業真正成為復習鞏固知識、培養和發展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讓學生在學習的舞臺上,成為出色的表演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