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摘 要】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王靖宇教授是西方從事早期中國敘事文研究的著名學者,《史記》是其專注領域的重要文本。他對《左傳》《水滸傳》等文本的研究也側面論及《史記》。王靖宇對《史記》的研究,聚焦于文學性上,重點探討了司馬遷史筆與文筆結合的敘事手法。
【關鍵詞】王靖宇;《史記》研究;敘事;文學性
中圖分類號:K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219-01
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的王靖宇(John C.Y. Wang)教授是美國研究早期中國敘事文的著名學者。從嚴格意義上說,王靖宇并不專注《史記》研究,他的漢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左傳》和金圣嘆。但《史記》是重要的早期中國敘事文本之一,王靖宇在探討中國歷史敘事傳統時屢次論及《史記》,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其研究成果對美國《史記》學者具有啟發意義。目前他正撰寫一部研究《左轉》《史記》敘事語言的學術專著,該著作出版后將成為美國漢學界《史記》研究領域的又一部重要論著。王靖宇的《史記》研究主要見于著作《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和在中外發表的幾篇《史記》研究論文。
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靖宇教授的《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其中有三章內容分別論及《史記》的敘事特色、文學性及歷史考證。這三部分內容分別是從《刺客列傳·荊軻傳》看《史記》的敘事特色與成就、司馬遷為何要把一部歷史著作也寫成文學作品、從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看今本《戰國策》與《史記》的關系。該著作共計收錄11篇論文,均是作者多年來閱讀研究中國早期敘事文較為關注的主題。王靖宇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具有歷史和文學的雙重性,《史記》敘事的最大特征就是在歷史敘述中流露出的濃厚文學性,并以《刺客列傳·荊軻傳》為案例,詳細分析了司馬遷在敘事時如何將平鋪直敘的史筆與活潑生動、變化多端的文筆自然糅合達到渾然一體。王靖宇從司馬遷的個性和創作《史記》的目的探討了《史記》的文學性。在《史記》歷史文獻考證方面,王靖宇比較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全書二十七章中見于今本《戰國策》和《史記》中的七章內容,通過這七章的內容重新探討今本《戰國策》與《史記》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2007年王靖宇在《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發表文章《從<李將軍列傳>看<史記評林>中的<史記>評點》,這篇論文并非是對《史記評林》進行全面性探討,而是想通過對《史記》名篇《李將軍列傳》的文本細讀與分析,讓讀者對《史記評林》中的評點性質和特色有較深入的認識。
明代著名學者凌稚隆編著的《史記評林》匯集了萬歷四年前《史記》研究的經典文獻,列出了《史記》研究百家點評《史記》的精華,這些評論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間也蘊含著凌稚隆的真知灼見,是《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目前美國漢學界對《史記評林》研究相對較少,王靖宇的這篇論文提醒了美國《史記》學者對這部重要著作的關注。
王靖宇是美國華裔著名漢學家,早期中國敘事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曾擔任斯坦福大學柯羅賽特(Edward Clark Crossett)人文講座教授,主攻《左傳》、金圣嘆研究。他在研究金圣嘆時,也關注其對《史記》的評論,指出金圣嘆評論過至少85篇“太史公曰”的論贊。王靖宇指出,金圣嘆在評《水滸傳》時曾將《史記》與之比較,認為就寫作技巧而言,《水滸傳》更勝于《史記》。《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傳》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卻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王靖宇對早期中國敘事文研究的一大貢獻是197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浦安迪(Andrew H. Plaks)教授主編的《中國敘事:批判與理論文集》(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1977)一書中發表了一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從<左傳>看中國古代敘事作品》(Early Chinese Narrative: The Tso-chuan as Example)。他從情節、人物、觀點和意義四個方面探討了《左傳》的敘事特色和內涵,說明在一部成功的敘事作品中這四種要素是相互交織的,構成一個活龍活現的藝術整體。這篇論文是早期中國敘事文本研究的重要學術文獻,對《史記》敘事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前王靖宇教授已從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榮休,但仍準備出版一部研究早期中國敘事語言藝術的學術著作,題目為《從<左傳>到<史記>:早期中國敘事藝術》(From Zuozhuan to Shiji: The Art of Early Chinese Narrative)。我們期待著這部著作的早日問世,這將為美國漢學界《史記》研究領域再添力著。
參考文獻:
[1]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John C.Y. Wang. Chin Sheng-tan[M]. 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72.
[3]John C.Y. Wang.Early Chinese Narrative: The Tso-chuan as Example [A]. In: Plaks, A.H.(Ed.),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C].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