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沱江船工號子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典范,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它的創作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中國民族聲樂是在傳統民間戲曲音樂、曲藝音樂、民歌中產生發展的,其技巧吸收了吸收了傳統民間戲曲、曲藝、民間音樂的演唱方法,也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的長處加以民族化。以四川內江為例介紹了沱江船工號子的藝術特征,并對其文化的傳承做了簡要說明。
關鍵詞:沱江號子;藝術特征;分類
沱江號子是流傳于四川沱江流域的一種船工勞動號子。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歷年間,朝廷大力發展運河、漕運,沱江航運業不斷發展,沱江主航道及其流域被大規模的疏浚和吹填,加之水驛站的重新設置、木船的定型升級,貨運量陡增,而這一時期驅動船只前進的主要動力完全來自于船工們拉纖時產生的“引擎”力量,纖夫這個職業也就隨之興旺起來。然而,由于流域內地形地貌環境復雜,一旦配合不好,纖夫們就有可能被卷入水流中。因此,在船只經過激流險灘時,為了統一步伐、團結協作,他們以擊鼓或號子來協調,鼓手和喊號子的在船上由舵手指揮。纖夫們赤裸著身體將纖繩緊緊攥住或綁在身上,身體前驅45度俯角,根據擊鼓節奏發出“黑喲、黑喲、黑喲””喲嗬、喲嗬、喲嗬“的吆喝聲,這些最原始滄桑的吆喝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成調,沱江號子由此產生。
一、沱江船工號子的分類
不同的船運生產程序、流域內地形環境產生不同的號子。
(一)出襠號子,又稱“開船號子”
清晨,天剛剛亮的時候,領頭人帶著船家準備出發。此時,停靠在碼頭上的船只大多載滿貨物,十分沉重。纖夫們必須集中精力,身體前傾,腳掌蹬地,在領頭的一聲吶喊后,眾人喉嚨里迸發出一聲聲“嗬,嗬,嗬,嘿,嗬,嗬,嗬……嗬咗,嗬咗,嗬咗……”船便開始移動。隨著船速加快,纖夫們便踏著節奏奮力向前拉船。由于流域內地形地貌復雜,為確保安全,船只通常為十余只結伴出行。
(二)平水號子
這種號子是在水流平緩、流速不急時,船只通過滑動前行時喊的號子,這類號子的節奏較為規整,速度勻稱,領號者的呼喊較為自由、曲調舒展、旋律悠長,合號者則根據領號者吆喝的的速度在每一小節強拍上有力的喊出“嘿喲”以統一滑行和前進步伐。當需要加力、加速時號子的速度也加快,力度也隨之加強,合號的聲音短促而有力。
(三)背船號子,又叫休閑號子
這種號子是船只在經過干河地段,沒有水流緩沖幫助的情況下所唱的號子。這時纖夫們分別站在船的兩邊,大概十余人,背靠船只手抓船檐,將船狠狠背在背上抬船前移。由于船只體積沉重,所有力量都依托在纖夫們的手上,前行時纖夫們時不時發出“嘿喲、嘿喲、嘿喲”的吆喝聲,這類號子通常為散板,速度緩慢,節奏不規則。
(四)打河號子
打河號子是為了給纖夫加油鼓氣,這種號子是經過險灘激流的前奏曲,為后期的順利過灘做好必須的鋪墊此時急流險灘將近,船只在江心緩緩行駛,船夫們腳踩江邊的泥沙和卵石,身背粗壯而濕漉漉的纜繩,望著即將臨近的急流和險灘唱起了平時吟唱的纖夫號子。由于是前奏曲,所以,纖夫們健壯的胸膛和兩腮開始鼓起來,像一張張蓄滿風雨的船帆,隨時準備迎接更大的挑戰。這段前奏號子熱烈不激烈,是一種沉淀,像一陣由遠及近的馬蹄聲,更像暴風雨前的寧靜。
(五)闖灘號子
正如其名,闖灘號子是在沖灘的時候船夫所喊的號子。這時候船已經在沖擊險灘了,與之前的打河號子相比,之前的蓄勢待發現在已經完全的爆發出來。沖灘之時,纖夫們赤裸著身體,幾乎匍匐在岸邊的鵝卵石上,腳蹬著石頭,手爬著崖壁,一步一步,拼盡全力,號子聲驚天動地,船只與水流對抗。這時候吼出的號子聲,音調急促激烈,節奏緩慢低沉,仿佛從心底奔涌而出。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般艱難可能誰也不會體會到,這可以說是與命運的生死搏。所以倒板號子是所有號子中最震撼的,動人心魄。
(六)搶灘號子
搶灘號子速度明快,節奏緊促,是船只在經過急流喊出的號子。船只承受著江水沖擊,船工們必須在共同的節奏中努力,不敢有絲毫懈怠,于是唱起數板號子,統一步伐,往前行進。此號子高亢,綿長但是又蘊含及其強大的生命力量,纖夫們喊著灘名奮勇向前。雖然搶灘號子在此時不及闖灘號子的雄壯,但是卻含有強大的凝聚力,這凝聚力把所有船夫攏了起來儼然形成一個整體。這是船夫們精神和意志力的考驗,蘊含著及其強大的生命力量和凝聚力,這凝聚力把所有船夫攏了起來儼然形成一個整體。
(七)收尾號子,又叫靠船號子
過險灘后,河段地勢平坦,河水緩緩流淌,船只在水中隨著慣性向前走。距離碼頭越來越近,纖夫們心情愉悅,演唱形式以吆喝為主,速度緩慢,節奏自由。若是春天,岸上桃花盛開,有農人吆喝著水牛耕地,岸邊有年輕婦女洗衣。這時節,纖夫們心情輕松愉悅,看著兩岸風景,或者看著岸上勞動的人們,就扯開嗓子,唱一些幽默風趣,或戲文演義的號子。
二、沱江船工號子的藝術特征
(一)表現方法和音樂性格
在艱苦的環境中勞動,纖夫們需要戮力同心、眾志成城才能克服困難,奮勇沖過險灘。這樣的勞動形式決定了船工號子的音樂要排除怯弱、猶豫不定的成分,形成了堅定、豪邁、粗獷的性格特征,以及句幅短、簡潔明快的旋律特點。[1]船工號子與勞動的關系,決定了它的音樂(節奏、曲調、結構和歌唱方式等)要符合其具體勞動的需要。因此,在典型性格特征的基礎上,船工號子又具備它自身豐富多變的特點。
(二)節奏的律動性
船工號子與纖夫們的勞動程度、方式密切相關,勞動的節奏、律動特點直接決定了號子音樂的節奏特點,這是船工號子區別于其他音樂體裁形式的重要標志之一。勞動節奏賦予船工號子的基本特征是節奏的律動性。所謂“律動性”,就是音樂中出現的較為固定的、周期反復的節奏型。這些律動單位有相對統一的旋律且時值大致相同。
(三)歌唱方式
船工號子的歌唱形式豐富多樣,“一領眾和”是最為常見的歌唱方式。在集體性的協作勞動中,為求統一步伐、協調動作,必須有指揮者。這個指揮者往往就是船工號子的領唱者。號子的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其音樂較為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旋律常做上揚處理,或較為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的部分大多是重復領唱的部分唱詞或襯詞,音樂較為固定,變化少,節奏性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型的重復進行。[3]
歌唱中,領與和的結合方式主要有三種類型:
交替呼應式--在歌唱時,領與和的兩兩交替進行。一般說來,勞動的節奏緊,速度快,領與和的交替就比較頻繁;勞動比較松緩時,領與和的交替就較為從容。
重疊式--在號子的歌唱中,領與和相重疊,形成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領與和的方式通常多在比較緊張、激烈的時候使用。
綜合式--有的勞動過程比較復雜,變化多,就出現了交替呼應式和重疊式兩種類型綜合使用的情況.[2]
參考文獻:
[1]張梅.中國民歌中的“勞動號子”教學設計[J].兒童音樂,2005,10
[2]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14-16.
[3]張俊.號子:漢族民歌體裁[J].文學教育(中),2012,6
作者簡介:吳艷萍(1993),女,漢族,四川師范大學 2017級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