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斌 辛欣
摘要:每名教師都想讓自己的教學優質高效,讓自己的課堂成為學生美好的記憶。殊不知教師們在課堂上無論怎樣努力,都可能犯下一些有意無意的錯誤,甚至成為傷害學生的有“罪”教師。教師應該不斷的去反思和判斷自己的教學過程,看看自己的課堂是否已經犯“罪”,只有帶著有“罪”觀去審視自己的課堂,才有可能真正促使每一名教師關注自己的課堂,關注學生、關注生命。
關鍵詞:罪;課堂;生命
2017年11月12日下午4時許,湖南省沅江市三中放假,本來應該是師生休息的時間,但是高三二班班主任鮑某留下學生在教室里仍然寫作業。當時班上學生羅某杰(男,16歲)不想寫,鮑稱不寫就要他轉班,于是二人爭執起來,羅就拿他隨身攜帶的匕首捅向鮑某的脖子,鮑某經搶救無效死亡。因為事件里面所涉及的當事人之一鮑某是一名責任心強的老師,而殺害他的兇手羅某是一名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所以事件讓人們感到悲憤的同時,更覺得不可思議。無獨有偶,以前在天涯論壇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讓學生仇恨的優秀教師》,記述一名當地唯一一名得過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中年教師,他教的班級升學率總是名列前茅。高考前夕,這名教師得了癌癥即將去世,去世前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情緒,學校教師們一直保守著秘密。直到高考結束,畢業班的同學們,包括在這個班上的女兒才知道老師在13天前就離開了人世。記者知道這一事件后,想去采訪一些感人的事跡,結果讓記者極度失望的是,學生們對老師的離世表現出驚人的冷漠,好像死去的老師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一樣。在簡單的調查中,發現這名教師并沒有得到學生們的理解,很多學生暗暗恨他,曾經有學生將他的頭像嫁接上裸照發上網去。他的女兒當著記者的面都說,“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學習,把大家都快搞瘋了!”
這兩名教師都已不在人世了,再也感受不到學生對他們付出的心血所給予的嘲諷甚至血的回報了。但是在活著的人們心中,這種巨大的悲哀和困惑沖擊著人們的靈魂,特別是在教師心中,可能會千百遍的追問,為什么?難道嚴格要求學生錯了嗎?難道現在的學生真不知道好歹嗎?當流血事件在課堂里發生后,造成的陰影波潮也在教師們的心理擴散開來,常有教師流露出對當今學生行為的失望和對教學職業倦怠厭煩的消極情緒。
教育,不應該總與悲劇相聯系,課堂更不應該讓血來浸染。從教者面對校園出現的流血事件都應該進行深度的思考。課堂,對每名教師來說就像一名農夫耕耘的農田,這是由汗水甚至心血來澆灌的生命家園。但是正如農夫在農田里會犯下一些錯誤,教師在課堂里也會給每一個生命種子——學生——造成一些自己都想不到的錯誤,甚至犯下罪惡,最終害了學生,也可能害了教師自己。
有一名叫夏昆的老師,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追敘自己的“教育史”時,特別記錄了一個細節——他的一名學生自殺了。那是一個可愛的女孩:努力,刻苦,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績。但是,因為高考失利,她服毒自盡了。在醫院里,看到女孩躺在地板上,頭發一絲不亂,表情很安祥,那個魁梧的漢子,夏老師“在所有人的面前痛哭失聲”。當同事勸他,說女孩的死與他沒有什么關系時,他說“當她為了成績而哭泣的時候,我把她當做全班的榜樣,當她過于看重分數時時候,我認為她可以成為一個極好的范例來教訓學生,”并聲稱“我是有罪的。”——那個時候,他想起了一個朋友文章里的一句話:“站在這個講臺上的我們,都是有罪的。”[1]“站在這個講臺上的我們,都是有罪的。”這句震撼人心的話語值得每名教師好好的深思。無論是中小學教師還是大學教師,只要站在講臺上就應該向自己質問:我的教育行為適當么?我有罪么?我對得起課堂上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嗎?
從字典里可以查到,罪:是指作惡或犯法的行為。但把這個“罪”字與教師們聯系起來,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但是當我們對照一些教師的行為進行深刻分析時,罪,這個讓人驚心的字眼切實與我們的課堂掛上了鉤:
——浪費學生的時光。行走在大中小學的校園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課堂熱鬧非凡,師生互動充分,氣氛熱烈。但是也看到一些課堂,教師有氣無力,照本宣科,不斷的重復一些枯燥乏味的語詞。而學生在座位上東倒西歪,有玩手機的,打瞌睡的,講話的,師生在課堂上彼此都是一種煎熬。可以想見,這種課堂除了浪費師生的生命時光,除了讓學生更加厭煩學習外,還有多少存在的意義?
——壓抑學生奉獻與進取精神。每個充滿朝氣的生命個體,無論在認知、情感還是道德意志上,他們在每一個方面都充滿了勃勃生機,“不管是后天還是先天的,每一個充滿強大生命力健康機體其潛意識中有一種為社會或他人奉獻的心理,”[2]可是應試教育嚴重壓制了他們的內在動力,使一個個本來鮮活的個體變得憂郁、焦慮、冷漠甚至敵對。使一些學生還沒有進入社會前就已經成為了一名心理障礙者。往往應試教育特色越突出的學校、應試教育氣氛越緊張的課堂,學生的道德品質越差,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也越多。
——課堂里缺少尊重和理解,傷害學生,造成學生嚴重的人格和精神問題。在一所省級優秀高中,一名中年男教師正在上一節高二年級的地理課,課堂上教師因為一名坐前排的小個子男生偶爾打了一下瞌睡而生氣,喊其站在講臺旁邊。教師沒有意識到這名學生是名高度膽小敏感的學生,根本不敢站起來。在僵持中這名小個子學生被這名堅持體育鍛煉且個子高大的教師像提小雞一樣,從座位中提了起來。學生哭著沖出了教室,隨后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本來這是一名在初中常常考全校第一名的優秀學生,經歷這次傷害事件后,這名學生后來不斷的休學、復學,再休學,又復學,從此一輩子生活在焦慮、抑郁、敵意和恐懼之中,并長期接受心理和藥物治療。
——課堂上重視死記硬背,機械式的教學形式,徹底摧毀學生的求知欲。因為功利性的教育觀,讓課堂成了師生機械互動的場地。有些課堂,教師只是習慣性的把要考要記的內容交給學生,而學生也只是對教材中的內容生搬硬套的去死記,師生要的東西很簡單,就是分數!因此課堂上沒有教學藝術美的體現,也更看不到師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造成學生的求知欲逐漸消失,個性也逐漸泯滅。在大學里我們看到大量這樣的學生:言語淺薄,行為庸俗,想的說的與做的,大多都是吃的、玩的、刺激的,除了上幾節課,完成一點作業外,將大量時間花在玩滑板、打游戲等低俗的愛好中,玩累了就躺著做一個個當官發財的美夢。
——為了個人出名,對優秀學生不斷強化,對本來就是懂事的孩子,仍然不斷的去強化激勵他們,讓他們成為教師們教書出名的金字招牌,結果卻讓他們變成了抑郁、焦慮、強迫的心理障礙者。為什么在中學或者大學,尋求心理咨詢的學生大多是曾經優秀的孩子?他們有理想,進取心強,且善良自律,為什么恰恰是那些曾經在老師家長眼中最懂事的孩子出了心理問題?當老師們在課堂上不斷的甚至瘋狂的去激勵每一名優秀孩子努力追求分數時,已經是強迫著把他們推向心理異常的深淵。正如前面提到的夏老師,他曾經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但他面對自己的好學生成了一具尸體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時,那一刻他已徹底喪失了從教的信心,后來轉行去從事其他職業了。
……
顯然,每一個站在講臺上的人都應該想到,自己是教師,教師不是一個簡單的引導學生爭分數的職業,更不是一個能憑借一點所謂的專業知識就能從受教者身上獲得利潤的工具。現在人們已經不太喜歡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了,因為教師早就被工匠化、庸俗化了。但是,教育的內在精神與靈魂不會輕易包容功利、庸俗而輕薄的課堂教學現象,現在課堂上不斷上演的悲劇性事件,就是每個年輕的生命對當今從教者們一遍遍泣血般的拷問,你是教師嗎?你珍惜人的生命嗎?你真正懂得教育的真諦嗎?
你在課堂上犯了多少罪?
作為一名教師當然不會去有意的作惡或犯法,但是由于內心的功利、或者性格中的弱點、或者環境的壓力等等,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常常犯下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和罪惡。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名教師在課堂上從沒犯過罪。當一名教師帶著有罪觀去審視自己的課堂時,反而會更加促使自己去反思自己的課堂,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教育手段,讓自己的課堂少犯罪甚至不犯罪。
應該憑借什么樣的思想和觀念去反思我們的課堂?在這里也沒有什么絕對的真理可以充當裁判我們課堂的尺度。但是一些最基本的切合人性、人道的哲學思想和長期的教育實踐所積累的教育教學理論是值得人們借鑒的。從當今課堂中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犯“罪”的行為進行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目標的偏離。盡管社會、學校與教師都不斷的聲明“一切為了學生”,其實本質上是一切為了包括教師在內的他人,就是沒有學生。武志紅先生說過:“一切為了孩子,其實是‘一切為了老師,(課堂上讓學生抄襲作假,家長以學生成績當作自己的面子,社會辦各種培訓班在學生身上撈錢,等等)這些都不過是大人的游戲,而孩子不幸成為了實現大人政績、業績或物質利益的工具。大人從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給孩子制造了難以承受的痛苦,最后還強調說是‘一切為了孩子!”[3]
教師心中只有所謂家庭和社會的要求、只有唯成績論,唯獨沒有了學生。“在教育目標上存在著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個人本位論,一種是社會本位論。”“這兩種觀點都不科學。教育目標是綜合的,這一點學過教育學的人都應該知道。但是中國當下的應試教育只關注社會的需要,根本無視個人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可以說,在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教育理論界,并不存在個人本位論的系統觀點。”[4]在我國,教育目標中最重要的一面,關于個人的發展是常常被忽視的。今天,我們要想自己的課堂少犯罪或不犯罪,就要讓教育目標回歸到人的軌道上。正如張楚廷先生所言,教育應該“為了人發展,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全過程中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體貼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引導學生,并以學生的良好發展來檢驗這種理解、關心、愛護、體貼和引導的實際效果。”[4]
如果真正想在課堂上少犯罪甚至不犯罪,心中一定要對課堂上每一個生命充滿敬畏,把生命的意義放在第一位。課堂上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圍繞著生命存在的意義去開展。
參考文獻:
[1]謝云,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承擔 .教師博覽(原創版2012第7期)51.
[2]辛斌,德育:還有天上的高度.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12期),137.
[3]武志紅,國內教育的實質是為了大人,而不是孩子.教師博覽(文摘版2017年第5期).
[4]張楚廷,教育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00、295.
作者簡介:
辛斌,男,湖南臨澧人,湖南文理學院教育心理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及人格深層擴展技術研究。
辛欣,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