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欽亞
【摘 要】普通高中教育在重視發展學生共同基礎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要求課程應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普通高中音樂校本課程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和培養學習興趣;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展現學校特色;促進學生音樂個性發展,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關鍵詞】普通高中;音樂;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3-0181-02
普通高中教育作為整個學校教育中承上啟下的一環,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確了普通高中課程類別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選修課程其中一部分為校本課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和學生興趣愛好、學業發展、生涯規劃及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民間藝術傳承等,由學校確定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音樂校本課程則是以發展學生的音樂個性為主,突出學校特色,依據學生對音樂審美的需求與音樂個性的追求進行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課程。
一、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和培養學習興趣
音樂必修課程在課程內容和學業水平標準都有要求,而音樂校本課程在課程內容和評價上更加靈活,更加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因為音樂校本課程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業需求開設的,所以學生有一定的審美經驗,并能通過課程的學習,進一步鞏固以及拓展學生的審美經驗。因為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較為靈活,課堂氛圍更為輕松,所以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真正去感受音樂,享受音樂,體驗音樂情感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因為音樂校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為豐富,所以學生能接觸到更多樣的音樂種類和更專業的音樂知識,同時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掌握更多的音樂文化知識等,以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音樂校本課程的學習,學生的審美經驗得到鞏固與發展,審美情趣得到提高與豐富,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及時抓住學生對某一事物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在體驗中鞏固學習動機,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音樂校本課程的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水平及考試評價都是根據學校的育人要求進行設置的,所以對于特別喜歡音樂或有音樂特長的學生來說,在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評價上依據學生的特點,并充分給予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在展現自己的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提升自己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收獲,得到肯定,就是學生繼續學習的最大動力,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對音樂學習暫時沒有興趣的學生來說,音樂校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校本課程的本土化課程資源可以拉近音樂與學生的距離,多元化的音樂教學可以打開學生的視野,通過對多元音樂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滿足感,認識越深興趣越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音樂校本課程為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需求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展現學校特色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物質資源豐富、各民族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音樂在這片沃土地扎根生長,形成我國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發揚,才能讓民族音樂成為世界的音樂,才能不斷容納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真正實現多元音樂文化發展。《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吸收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進一步接受鄉土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意識。”音樂校本課程則是以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為主要課程資源,并作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校本課程系統的教學,再加上高中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通過不斷地學習本民族的音樂,學生不僅能掌握自己民族音樂的特征,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還能為各民族音樂的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從內心喜歡上民族音樂。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除了對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還能激發學生的責任心和自豪感,作為民族一員,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理應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弘揚獻力。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特色建設,只有突出本校的特色,學校才能不斷地發展與創新。音樂校本課程建設的基礎就是學校的音樂課程資源,因此,只有挖掘本校的音樂課程資源,秉持創新精神,才能打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音樂校本課程。所以,音樂校本課程一方面是在展現學校的特色音樂課程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在促進學校在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中不斷地探索,積極發展學校音樂教育,以區別于其他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
三、促進學生音樂個性發展,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修訂原則要求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并在選課中指出:學校應鼓勵有特長和有發展需求的學生,通過繼續選修或循環選修的方式,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音樂校本課程則是最大程度給學生提供發展不同音樂個性的空間和平臺。對于有音樂專長的學生來說,音樂校本課程豐富的實踐活動可以為他們提供施展專業技能的平臺,在課程的設置與內容的選擇上也更具針對性,例如有聲樂專長的學生可以選修以合唱為主的音樂校本課程,有器樂專長的學生可以選修以樂隊為主的音樂校本課程,在音樂校本課程修習中,學生的音樂專長得到進一步發展。音樂校本課程的多元音樂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音樂學習方式,也能滿足學生的個人音樂偏好。例如有的學生喜歡搖滾樂,這也許在音樂必修課中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在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就可以靈活地加入搖滾樂題材的音樂,還能做搖滾樂主題活動,由學生自己當老師,給同學講解或演奏,讓不了解搖滾樂或對搖滾樂感興趣的同學一起學習,這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人喜好,也能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們更加主動積極地去發現自己的音樂愛好,探尋更多的音樂樂趣。因此,學生在修習音樂校本課程過程中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滿足學生的音樂專業發展需求,為學生音樂個性的培養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音樂教育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音樂校本課程在課堂內外中都能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課堂活動組織形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可以進行不同的嘗試,在不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的積極性。在認識了不同音樂的風格及特征后,利用已有的音樂基本知識與技巧,激發學生創作欲望,鼓勵學生進行個人音樂創作或與人合作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課堂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交流或比賽等,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以及深刻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加深對音樂特色與音樂文化的理解,為學生在音樂創作方面積累、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質。
四、結語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課程是實現教育任務的手段。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在音樂校本選修課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普通高中應加大音樂校本課程的建設,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