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00"后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時期,也是是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潮流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他們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腐蝕著他們的心靈。本文總結了"00"后中學生理想信念的現狀,分析了"00"后中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并對理想信念重建的對策做出了探討。
關鍵詞:理想信念;缺失;重建
一、“00”后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00”后中學生在認知方面,聰明,但有強烈的反叛意識,對學習興趣不濃甚至厭學,抽象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形式邏輯思維處于優勢;情感方面,比較自我,有嫉妒心,物資富足,但快樂匱乏;意志方面,忍耐力差,吃不了苦,缺乏規劃,脾氣較為暴躁,注意力較難集中,行為過激甚至出格。
二、加強“00”后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信念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信念一旦形成,就會使人堅貞不渝,百折不撓地追求理想目標。理想信念能指引人生的奮斗目標,提供人生的前進動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處于核心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它是一定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用一定的思想觀點、道德規范,對社會成員施加的一定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成為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要求的人。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00”后中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有著清晰和正確的認識,面對世界多元化的價值觀念,能夠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思潮有著自己的判斷,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將國家的利益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聯系,用正確的世界觀去認識世界。通過理想信念教育,“00”后中學生在面對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時,可以用正確的人生觀去處理好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的關系。
三、“00”后中學生理想信念的現狀
(一)理想信念迷茫,政治觀念淡漠。
在市場價值觀念的沖擊下,部分“00”后中學生理想信念取向逐漸失去必要的文化和道德約束,他們的思想意識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的傾向。部分“00”后由于家庭、社會和個人因素的影響,沒有得到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失去了方向,人生沒有追求,沒有理想,社會政治理想正在弱化這一不容忽視的事實不得不令我們深刻反思并引起高度重視,這樣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存在著理想信念迷茫,政治信仰模糊,沒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不講誠信,缺乏社會責任感等一系列問題,所有這些都是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個人理想脫離社會理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市場的競爭,“00”后中學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對市場競爭所需要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反應敏感,大學生普遍認識到,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就要努力增強自己的實力。因此,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努力學習,注重掌握知識,培養自己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但是真正分析起來,雖然大多數大學生認識到社會理想對于實現個人理想的作用,但真正能把個人的理想奮斗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的并不多,他們更偏重于個人理想。
(三)重視生活理想,忽視道德理想。
很多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擁有健康的身體、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技術、較強的能力就足夠了,就能夠順利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目標,至于德行修養問題,做到遵紀守法就可以了。當代學校崇尚知識能力,重視生活理想的確立和追求,看不到道德修養、道德品質在人生與成才道路上的積極作用,忽視道德修養、忽視規范,社會公德意識差。
四、“00”后中學生理想信念的重建對策
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因此,如果說社會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燈塔和推進的風帆。所以,00”后中學生理想信念的重建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進行重建呢?
(一)教育者是關鍵
教師必須注重師德修養,充分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熱愛祖國,熱愛和尊重教育對象,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清正廉潔,艱苦奮斗,以身作則踐行自己所倡導的道德規范,成為受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教師應恰當地采用獎勵和懲罰作為外部的調控手段,這不僅影響著學生認知、技能或策略的學習,同時對個體的品德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時充分調動課堂的氣氛轉向積極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
(二)教育方法要與時俱進
要結合學校、社會、家庭的力量,綜合矯正“00”后中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和表現,學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現實,又要高于現實。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地位,用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廣大青少年。 上級部門應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盡最大努力優化社會環境,激勵初中學生健康成長。輿論導向應多一點正面教育,少一點反面“教材”。優化家庭環境,重視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灌輸法紀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讓他們逐漸形成守法守德的行為習慣,履行他們對社會應盡的責任。
總之,理想信念是激勵人們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堅定,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就越堅定。學校、社會、家庭必須要全方位抓緊這個時期對“00”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這將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基礎性的、更是具有實踐性的道德教育工程。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郝徳新.關于新時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
[5]劉夢蘭.學習鄧小平關于理想信念的論述,加強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J].思 想理論教育導刊,2000, 6.
[6]杜菊輝.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抽象化問題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 4(4).
作者簡介:
張韶瓊,女,畢業于閩南師范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業英語八級,漳州理工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