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博 胡榮
摘 要: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異軍突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但目前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研究比較籠統,缺乏系統的研究。本文全面的介紹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現狀,指出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互聯網消費金融觀念尚未深入人心,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防范不足,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不健全的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要加大互聯網消費金融普及力度,構建多元化征信體系,完善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管理的建議。對于促進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建議
消費金融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消費金融類的產品服務不斷完善,但在傳統消費金融機構仍然存在著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選擇不完善、服務流程冗繁等弊端。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金融需求,當前我國消費金融產品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創新發展。在“互聯網+”環境下消費金融與互聯網深度結合,消費金融服務因此具備了高效便捷、開放親民的互聯網化特點。國內互聯網消費金融生態主要由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電商平臺三方面構建,不同的消費金融服務主體擁有不同的渠道和資源優勢[1]。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為實現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創新發展則需要破除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實現多方力量的優勢互補,持續進行產品服務的深化創新,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1、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現狀
1.1 傳統消費金融逐步發展
歐美發達國家消費金融市場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市場運作體系,具體表現為:形成了健全的消費金融相關法律體系、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和完備的監管體系。我國消費金融起步較晚,其發展歷程也是按步驟逐漸進行的。1999 年前后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住房貸款、汽車消費貸款及個人消費信貸相關的管理辦法。2007 年我國開始在廣東地區試點消費金融,到了2009 年我國出臺《消費金融試點管理辦法》,允許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四個城市分別設立一家消費金融公司;2013 年11 月份銀監會對于《消費金融試點管理辦法》進行修改,降低了消費金融準入門檻并取消營業地域限制,同時將試點城市擴大到16 家;2015年6 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展至全國,這一政策指向極大地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一些上市公司也紛紛涉足消費金融領域,如生意寶出資與杭州銀行共同設立了杭銀消費金融股份公司,小商品城參與發起馬上消費金融公司,海印股份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共同發起中郵消費金融公司等。傳統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從在金融發達地區的試點到逐步擴大至全國,在這個過程中消費金融的準入門檻被不斷降低,消費金融的管理和發展不斷完善[2]。
1.2. 互聯網消費金融高速發展
目前,互聯網消費金融已由P2P 網貸等單一的服務模式擴展到多樣性、特色化與個性化的消費金融產品與服務;同時,傳統消費金融公司也變得互聯網化,如中銀消費金融以O2O 發展模式分別從線下和線上開展服務,線下部分通過與中國銀行、商戶的合作,目前業務延伸到全國20 余個省和直轄市,業務受理網點已達500 多家。通過互聯網服務渠道,客戶已經遍及全部省市,并深入到縣、鄉一級。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已形成了不同的細分領域,可以大致分為綜合性電商消費金融、3C 產品消費金融、租房消費分期、汽車消費分期、大學生消費分期市場、藍領消費分期市場、裝修消費分期市場、旅游消費分期市場、教育消費分期市場、農業消費分期市場十個類別。
互聯網消費金融與互聯網整體業態的發展為消費者帶來了普惠消費金融服務,無論是工薪階層、自由職業者、進城務工人員還是大學生等不同人群都能獲得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互聯網消費金融高速發展下消費者的信貸消費、分期消費行為開始變得活躍起來,不僅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更實現了便捷消費與超前消費。在消費金融試點管理逐步放開的背景下,許多傳統消費金融服務公司開始提供消費金融服務。而互聯網消費金融在服務流程和產品創新性上更具優勢,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市場細分逐步完成,線上線下消費金融服務的融合已成為當前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走來走向和必然趨勢[3]。
2、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互聯網消費金融觀念尚未深入人心
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且發展迅速,但從整體消費金融市場的視角看,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制約。在歐美發達國家,提前花未來的錢享受今天生活的消費觀念早已成為常態。美國消費信貸在信貸結構中的占比超過了60%,而在中國這一比例不足20%。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國人傳統消費觀念講究“量入為出”,對于一些超出自己消費能力的產品與服務多會選擇望而卻步,較少以信用借貸的方式提前消費。個人消費信貸中住房、汽車信貸占比達到了80%,而對于普通消費品的消費金融則明顯存在不足。P2P 網貸以服務小微企業項目融資為主,雖也開展個人信用貸款,但服務范圍有限。現階段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用戶主體仍然以大學生群體、年輕上班族為主。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年輕群體在收入不充足情況下的消費金融需求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年輕群體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4]。互聯網消費金融觀念的深入要求,不僅使消費金融服務惠及缺少消費資金的年輕群體,更應滿足不同年齡群體和不同階層群體的需求。互聯網消費金融對于大多數國內消費者來說還是陌生事物,普及消費金融觀念對于挖掘互聯網消費金融潛在用戶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2. 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防范不足
2.2.1 法律與政策風險
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速度很快,而法律與政策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在現實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環境中存在著法律政策監管不足的情況。消費金融公司由銀監會監管,目前僅有《消費金融試點管理辦法》對消費金融公司的準入與管理做出規定。法規監管條例頒布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產品服務的創新,一些公司可能因此延遲在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的拓展,或放棄一些創新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產品服務。
2.2.2 消費金融公司的內部風險
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的內部風險,一方面來自于公司對于用戶風險性因素的把控和技術性風險,另一方面則體現為公司內部管理方面的風險。消費金融公司多是提供無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面臨了較高的風險性問題,因此對風險的控制十分重要。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一般利用用戶網絡行為數據的分析進行風險性評估,在對借款人進行風險持續性的檢測過程中,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外,還面臨著互聯網環境下的風險,如技術層面的風險、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等等;互聯網平臺開放性特點也帶來了網絡安全風險問題,我國網絡用戶的網絡安全
狀況不容樂觀。此外,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在內部管理制度設計和人員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會帶來各方面的風險隱患。
2.2.3 消費金融公司的外部風險
互聯網消費金融面臨著來自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風險,金融體系的波動會對消費金融市場形成沖擊。除此之外,互聯網環境下的信貸業務缺乏有效的監管,也未形成健全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來自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行業風險也會造成信任危機,進而帶來環境風險,如最近發生的E 租寶事件對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可能會降低部分消費者對于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信任度。
2.3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不健全
2.3.1 網絡征信評估缺乏統一標準
商業銀行與大型電商平臺資金實力雄厚,數據積累豐富,在信用評估維度與指標設置上相對完善,而一些新興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在信用風險評估方面則相對欠缺,不僅體現在信用數據的收集與挖掘方面,還表現為信用評估的標準設置方面。由于網絡征信評估統一標準的缺乏,新興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在征信評估中很容易處于劣勢地位,這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2.3.2 缺乏跨平臺的信用數據合作機制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信任數據來源主要是對自身渠道積累的數據進行挖掘與評估,不同的征信渠道各有優劣。商業銀行以及與銀行合作的消費金融公司線下數據積累時間較長,數據來源豐富,但其信用數據缺乏動態更新,可能難以反映用戶的真實信用狀況;而互聯網平臺主要利用自身平臺積累的用戶數據,雖具備數據的動態變化,但利用大數據進行數據挖掘、數據孤島和非結構化數據難以處理的問題。將不同征信渠道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因此十分必要,構建起商業銀行、非銀行的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平臺以及傳統征信公司等跨平臺的數據合作共享機制,能進一步完善征信體系建設。
2.3.3 用戶隱私問題
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有責任對自身用戶個人信息和用戶信任數據進行保護。互聯網征信需要進行大量的個人信息采集,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用戶的個人隱私,信任數據的盜取、泄露與篡改也將損害用戶的利益。另外,在網絡環境下信任數據面臨著可能被盜取、泄露與篡改等安全風險性問題,這也是互聯網征信發展亟須重視的問題[5]。
3 促進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建議
3.1 加大互聯網消費金融普及力度
消費金融理念的普及需要來自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層面上對于消費金融的鼓勵、支持與引導對于消費金融的推廣至關重要。為此,不僅需要政府在政策層面加強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規范和監管,而且還應從多個層面鼓勵消費金融領域的創新。這些舉措將有利于推動擴大消費金融的影響力,進而形成良性發展的格局。可從提升商家聲譽、加強平臺結構保障、優化服務流程等方面提升用戶體驗。大型的電商平臺和擁有廣泛銷售網點的線下零售商能夠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理念的普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如阿里巴巴將分期模式及芝麻信用體系嵌入到消費者日常的消費、支付、理財過程中,并通過此舉對消費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京東白條通過優惠策略引導用戶嘗試消費金融服務;物美超市通過參股“馬上消費金融”使消費者在物美的各個零售網點使用“馬上消費”App 就能一鍵實現消費信貸[6]。互聯網消費金融理念的普及應面向所有不同消費群體,通過技術與服務流程的優化逐步縮小數字鴻溝帶來的使用壁壘,保障消費者均等地享受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的權利[7]。
3.2 完善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管理
消費金融試點工作當前已經完成,消費金融市場逐步放開并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因此有必要在總結消費金融公司內外部風險控制經驗的基礎之上制定《消費金融公司條例》,以便在法律層面為消費金融公司提供保障。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提供主體應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對在公司內部加強內部控制優化管理結構,強化互聯網技術保障防范技術網絡風險,同時根據業務流程做到全面的風險管理。除此之外,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應充分重視欺詐風險防范,不僅要規范用戶信任資質審查,還需借助廣泛的外部數據平臺和云端反欺詐系統來抵御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詐騙、套現或用戶賬號的盜取和冒用等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應盡快建立起行業內的反欺詐聯盟,共享涉嫌欺詐人員“黑名單”,形成共同防御、協同共享的風險管理合作機制。對于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外部風險,消費金融公司應及時把握宏觀金融市場波動、降低系統性風險,強化行業內的交流合作,共同促進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良性發展。
3.3. 構建多元化征信體系
互聯網征信利用的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廣泛采集用戶網絡行為信息并從多指標對信息進行評估,用戶信任數據被實時動態的更新,因而能夠更真實地反映用戶信用水平。如2015年1 月28 日阿里巴巴推出了國內首款互聯網征信產品-芝麻信用,芝麻信用通過挖掘阿里電商生態圈內涵蓋的信用卡、購物、轉賬、理財、生活繳費、社交關系等數據為用戶建立起信用評分。互聯網征信體系建設中對于信任評估應形成統一標準,并將傳統評估指標與互聯網評估指標、動態指標與靜態指標、信用使用與信用評估結合起來。研究結果表明,銀行間的信息共享程度越高,它所承擔的信貸風險越小,因此銀行間的信息共享能夠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一方面要加強與商業銀行及傳統消費金融公司在征信領域的合作,另一方面應積極推動個人征信能力的建設,從而形成多元化征信機制。另外,構建多元化征信體系還需要重視跨平臺的信用數據合作和用戶隱私保護,對于風險控制能力不足的消費金融公司可選擇外部設立專業的技術團隊以防范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8]。
4 小結
本文首先介紹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現狀,通過分析,指出了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互聯網消費金融觀念尚未深入人心,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防范不足,互聯網征信體系發展不健全等問題,然后針對以上問題提出要加大互聯網消費金融普及力度,構建多元化征信體系,完善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管理的建議;最后對以上內容進行總結。總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本研究對于促進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玉秀, 周丹, 夏楠, et al. 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 西部金融, 2016, (11):27-31.
[2]劉昕. 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趨勢研究[J].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7, (2):58-64.
[3]曾超. 新經濟下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研究[J]. 價格月刊, 2017, (2):90-94.
[4]張榮. 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困境與路徑探尋[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7, (1):76-80.
[5]申洪根, 黃振強. 新常態下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 2017, (9):83-85.
[6]黃琦. 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現狀研究[J]. 中國市場, 2017, (4):66-67.
[7]王慧. 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分析[J]. 經營管理者, 2016, (27).
[8]房帥. 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 (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