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萍 吳偉超
摘 要:倡導高職院校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就業過程中應具備相應素質,克服各種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立足社會現實,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勇于挑戰。從學校邁向社會這個平臺上加強自我鍛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個人道德文化綜合素質。就業是高職大學生的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目前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給高職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思想及心理壓力。就業心理也是大學生們面臨的極大挑戰。或許,相當一部分的畢業生總在不停的徘徊,在這樣的十字路口關鍵在于把握機遇。中國的就業問題總量大,矛盾復雜,是由于人口大,底子薄的基本國情造成的。那么,高職院校畢業生應做好哪些就業準備呢?面對如此大的壓力,又有怎樣的心理障礙呢?當前就業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就業 擇業觀 心理障礙
一、當前的就業形勢
1.1理解就業,明白高校畢業生概況
就業,通俗的講就是勞動者去從事某個工作或職業。一般來說,就業是指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相結合,依法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并取得報酬或經濟收入的活動。我們對就業有所了解,再來看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據統計,2003年為7%,有213萬學生畢業,60多萬人沒有確定工作;2004年73%,畢業生280萬,有75.6萬人沒有確定;2005年74.5%,畢業生338萬,有87.1萬人沒有確定;2006年76%,畢業生413萬,有99.12萬人沒有確定。我們能看出,雖然就業率連續四年呈上升趨勢,但就業率按照人數計算比較,沒有確定工作的畢業生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不是隨著就業率提高人數下降,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1.2推廣“雙向選擇,自主選擇”方式
“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指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雙向選擇,自主選擇”的就業方式實現了大學生擇業自由根本性的突破,為最終實現大學生就業制度的市場化改革提供了較好的制度條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流動性越來越強。1989年〈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確定了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自由的大門向畢業生們開啟了,但是選擇的范圍仍有局限。知識型人才的流動仍然被政府壟斷。社會自主發展需要的人才還是不足,依舊依靠政府來發展社會。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的就業政策,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多數學生“自由擇業”的制度。大部分畢業生實行在國家方針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勞務市場,采取自主擇業的就業辦法。大學生開始由人才市場進入社會就業擇業。
二、因地制宜,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大學生在進入就業市場時,由于和社會接觸比較少,同時受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求職難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畢業生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就業意識;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能力和市場需求,對職業進行正確的評價,準確的定位和合理的選擇。高職畢業生應該根據市場實際情況,轉變思路,不能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和地理位置,拋棄一切不實際的想法和浮躁心理。將職業理想和自己的興趣愛好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價值,正確的就業觀,必須符合高職大學生擇業的基本原則,使個人愿望與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并做統籌的考慮。我們要做到不在乎單位的性質,打破“鐵飯碗”思想,實行雙向選擇,不求安逸求鍛煉,要有樂于奉獻的精神,不求對口,只求所長。滿足先就業,后擇業,具有先騎驢后找馬的思想意思。自謀生計,敢于創新,成為應聘場上的成功人士。
三、大學生擇業對策
3.1擇業心理的自我調適
高職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心理調適的積極作用,在求職遇到困境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暫時的困難嚇倒,正視現實,放眼未來,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對自己抱有合理而堅定的信心。樹立長遠的職業發展觀念。應采取“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辦法。先選擇一個職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增強工作經驗,再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正當的職業流動,來逐步實現自我價值,培養獨立意識,勇于向挫折挑戰,百折不撓,準確的自我定位,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注意機遇的時效性,在發現就業機會時要主動出擊,不能猶豫,也不要害怕失敗,應有敢試敢闖的精神。
3.2政府提高高職教育的信任度
目前,社會中一些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不信任的情況,一方面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盲目追求高學歷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對高職教育重視不夠而造成的心理影響,只有政府和社會都加強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大力發展高職教育,提高高職教育在大眾心中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才能有效緩解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3.3加強校企合作
高校要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畢業生,就應該大力加強和用人單位的合作,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實際要求。高校通過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甚至是建立“訂單式”培養方式,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基地,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能,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將自己對員工的要求反饋給學校,學校按照用人單位要求適當調整培養課程,為企業提供挑選合適員工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支持和鼓勵教師到企業一線去實踐和鍛煉,提高隊伍師資水平,增強“雙師型”教師數量。高校通過和企業建立長期和緊密的合作關系,拓展就業渠道,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曹明亮;;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03期
2 李志義;;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淺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7年06期
3 顏莉芝;;淺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13期
4 李寧;;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三個基本問題[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5 張海霞;;高職畢業生常見就業心理問題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