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1年9月1日,在西城區教委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北京小學教育集團,率先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目前包括五址一園(本校、廣外分校、走讀部、紅山分校、天寧寺分校、紅山幼兒園)。在辦學的策略上,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是集團化辦學的基礎
制度建設是集團化辦學的根本保障。有了共認的制度,各成員校才能依靠規則形成事業聯盟。我們的制度包括集團辦公會制度、教師交流制度、資源共享制度等。如新教師培訓制度要求,每年七月集團所有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保證教師在下學期開學之后能夠按北京小學的文化要求開展工作。
創新機制是集團化辦學的管理智慧。我們創新的有效管理機制包括:以走動的集團辦公會促管理研究;以集團研發中心促成果轉化;以集團質量監督委員會促質量提升;以總校名師指導團促教研質量提高。
內涵發展是集團化辦學的價值追求
北京小學教育集團從三個方面發揮總校的引領、帶動作用,增強分校內涵發展的動力源。
1.文化引領:從規定動作到培植文化
集團化辦學沒有簡單采用總校對分校發號施令的辦法,而是重構組織,重視經驗傳播與文化傳播并重。我們研制了《北京小學教育集團文化建設綱要》(以下簡稱《文化綱要》),定期編印《北京小學教育集團報》。比如,《文化綱要》中規定,必須100%地對一年級新生進行家訪,這使分校原來中斷了多年的家訪制度得以恢復,受到家長的歡迎。
2.隊伍培養:從強調“輸血”到注重“造血”
集團化辦學的初始階段,總校用“輸血”的方式促進分校建設。但是,隨著分校的發展,我們漸漸將目光聚焦于“造血”上。這樣,才沒有出現“濃茶變淡茶”的問題。我們探索了派遣管理、頂崗教學、掛職影從、互換交流四種方式強化“造血”,共派出骨干教師與干部30多人,各分校受培訓教師300多人。在區教委的領導與支持下,我們還探索了集團內部自主進行教師職稱評審機制,使分校教師看到了希望,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造血”功能。
3.兩課建設:從傳遞方法到創生特色
在課程與課堂建設上,我們不是簡單搞移植、模仿,而是同中有異,引領創新。首先,以“四季課程”為范例傳播課程文化。各分校都移植了“四季課程”,并結合自身的實際創新發展。其次,整個集團都以總校多年形成的“實與活”的課堂文化為價值追求,統一教學思想,統一教學評價,統一教學研究,使教育公平真正發生在課堂。
北京小學集團化辦學打造了優質學校群,使學校整體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使各分校教師專業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增強了對當地生源的吸引力,得到社區老百姓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