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閱讀,讓他們多元地解讀文本,是大多數老師所認可的,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它包含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很重要,學生對語文教材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很多教師也開始逐漸地摸索和嘗試著進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多元正確解讀,提高教師綜合的教學成績,是教師在教學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材 多元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對初中語文閱讀教材進行多元解讀目前是大多數語文教師所認可的,語文教師為了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多元化的解讀也在不斷努力,但是,到目前為止,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多元地解讀文本,這是教學的一個重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深度并非只是指深奧和深刻,而是深入淺出的意思。因此,多元解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多元解讀”就是指教師在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融合,幫助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解讀,讓教學內容呈現出系統化,用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的交流更為深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的更透徹。
一、給學生構建多元解讀的平臺
要想讓學生在多元解讀語文教材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個性,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個性,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一個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多元解讀教材的平臺。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尊師重道”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學生服從教師的安排與指揮,這樣往往使教師居高臨下,形成“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向傳遞過程。長期受到這種傳統思想影響的教師很難扭轉這種觀念。個別教師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盛氣凌人的態度,往往不尊重學生,這些都加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師生間的這種關系,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力的發揮,對教師教學成績的提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初一的一位年輕的語文老師在教完《木蘭詩》時,對學生提出的“古代的女子都是裹腳的,小腳走路都很困難;木蘭是怎樣打仗的”等類似問題時,他不耐煩的對該學生說: “這篇文章,我們需要掌握的是這篇課文的意思,你只要理解了木蘭的性格特點,然后對該文章能夠進行背誦默寫,至于木蘭有沒有裹腳就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了,你不用多管,坐下!”就這樣,一句“你不用多管” 嚴重打擊了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欲,一聲“坐下”傷害了學生幼小的自尊心,敷衍了事澆滅了學生剛剛燃燒起來的探索的小火花。綜上所述,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他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壓抑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努力建構這樣的平臺,以學生為主體,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科的特點, 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放低姿態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他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并不斷創新,創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平等互助的進行研究探討,共同提高。只有真正的建立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和諧的氛圍,教師與學生才能互相信任,有效溝通。只有建構這樣的多元解讀平臺,學生才能夠保持創新意識,他們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持續發展,多元解讀才能真正開展起來。
二、找準文章切入點,使多元解讀有效開展起來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內容的看點很多,這些看點都可以作為文章的切入點。但是,我們不能每一個教學點都認真講授,也不能隨便地選取內容來講。那么,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展開呢?我們在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時,要抓住其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語文教材的多元解讀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
1.以文本語言為切入點
漢語言自古至今都是最美麗、內容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同時,也是表達最朦朧、最具有多義性的語言,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漢語多義性的特點,對模糊不清的語言進行細致入微的揣摩,從而引導學生開展多元性解讀。《散步》末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可引導學生理解: 表面上看,他們慢慢走,走得很小心,就怕有什么閃失,畢竟母親年紀大了,經不起折騰,實際上指中年人身上的責任,他們不僅要贍養父母,還要撫養子女,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一樣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結尾有句“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從多角度分析,總結得出 : 我們都是幸福、可愛、美麗、品德高尚的孩子 ; 我們都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光明與美好等等 。
2.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很立體化,閱讀活動個體化,這些都導致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不同。我們要引導學生對閱讀進行多元化的理解。因此我們在分析文章時,要能與學生之間達到共鳴。如魯迅小說《孔乙己》,文中的孔乙己是個死要面子、貧困潦倒的人,同時在咸亨酒店喝酒時孔乙己主動教我識字,給小孩們分茴香豆等難道不能體現孔乙己的心地善良的一面?這樣的思考有利于學生更深更廣更全面地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從而有效地解讀教材。
3.以文章內容為切入點
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絢爛奪目。在講授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整體上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 ,進行溝通交流,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度理解,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思維有效的提高。文學作品的內容豐富,不同讀者對于同一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會有不同的見解。如《散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是一篇文筆雋永、感情豐富的優美散文,也是歌頌真 、善 、美的經典文章 。文章講述了春天到了,一家三代人在碧綠的田野里悠閑地散步的情形, 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可以激發出靈感的火花 。有的學生讀出了一家人包容 、理解的精神;有的學生讀出了親情的可貴、溫馨;有的學生讀出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還有的學生讀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景。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給予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多元解讀教材,大膽創新,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擴展,促進學生深度閱讀。
參考文獻
[1]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多元解讀”的界限初探[J].蔣維西.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02).
[2]充分發揮教師在多元解讀中的指導作用[J].鐘武偉.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