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萍 閻紅
我們的思考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一師附小實施“快樂教育”,主張并踐行“讓兒童快樂成長”,強調以情感為動力,不斷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與發展中不斷有更高層次的快樂追求與快樂體驗。
少年強,則國強。今天的小學生是明天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祖國的強大,他們必須要強起來。然而,要強在哪里呢?我們認為,要強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上,要強在擁有一顆愛國心和一種樂觀的心態上。因此,在“快樂教育”實踐中,我們強調兩個“注重”,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樂觀心態,引導學生積極面對成長中的困難、問題與失敗,在不同的環境中形成不同的適應能力,不斷增長積極的生命張力;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會承擔責任,引導學生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追求。
現在的小學生生長在和平、幸福的生活環境中,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憂患意識與國防意識都很欠缺。因此,讓他們從小把責任、國家、人民、民族裝在心中,并自覺地生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共識與價值認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必須高度一致,可謂任重道遠!
小學生的年齡小,對于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要體現內容的深度又要體現人性的溫度。教育內容要能夠打動他們、吸引他們;教育方式要多樣化、兒童化,要將思想道德教育融于課程、融于生活,做到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循序漸進。
基于這樣的認識,從2006年起,一師附小逐步建構起“快樂教育”的校本德育課程體系;2008年,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開闊學生的視野、喚醒學生國防與海防意識,我們在校本選修課程中開設了“現代軍事”課程,通過國際形勢的簡單分析和武器裝備的比較,讓學生懂得“仗可百年不打,國不可一日無防”的道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近代史就是海防安全問題凸顯的歷史。海防關乎著民族興衰、國家安全和強國未來。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強國的戰略,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明確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學校的教育要為國家的戰略發展服務。但是,由于一直以來重陸輕海的傳統思想影響,提起國土,部分國人頭腦中僅知道960萬平方千米的“黃色國土”,卻忽略了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因此,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增強海洋意識與海防意識刻不容緩;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是未來海防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多角度、多途徑讓學生關心海洋、認識海洋、懂得經略海洋、增強海防意識,至關重要。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進一步取得共識:要以海防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心、民族自豪感;以海防教育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培養他們對海洋和海洋科技的興趣,激發他們投身海防事業的意識和激情。在達成共識以后,我們把海防教育作為“快樂教育”內涵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新的增長點。
我們的實踐
總結十年的海防教育實踐,我們的做法主要體現在三個“依托”上。
1.依托快樂課程
課程是實施海防教育的載體。實踐中,我們將海防教育融入學校快樂課程的整體設計中并重點圍繞海洋科技課程做了一些探索。
基礎類課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學校非常重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本中,有關海洋的介紹既有我國的海域圖、海上絲綢之路圖、世界大洋圖,又有鴉片戰爭、鄭成功收復臺灣等內容。可以說,無論是從地理還是從歷史的角度,都有涉及海洋的內容。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平臺,通過生動活潑的授課方式,以教材為基礎,滲透海洋地理知識,融入海洋環境問題、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權益與海洋資源開發等內容,提高學生海洋、海權、海防的意識,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拓展類課程——開設“海模制作”校本課程。在2008年開設了“現代軍事”課程以后,根據學生需求,著眼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學校于2010年在中年級開設了“模型制作”選修課程;2014年,又在高年級開設了“海模制作”校本必修課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校本模型課程體系。為了學有所依,學校科技教師團隊,積極編制了“海模制作”校本教材,力求使海防教育扎實推進。
綜合類課程——開展主題綜合課程。學校以主題綜合課程為載體,引導學生按照“七自”(問題自己提出、課題自己確定、小組自愿結合、資料自己查詢、問題自己解決、結論自己得出、成果自己展示)學習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兩年來,學校還在六年級開展了“航母”主題課程的學習,《認識航母》《航母論壇》等都是航母主題的學習內容;學校還組織學生走進了“行知園”,參觀了深海科技展廳,了解了國家海防的重要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樹立海洋強國、科技強國的意識。
以上三類海洋科技課程的實施,使海防教育在學校落地生根。
2.依托多彩活動
主題活動。每年的十月份是學校的科技節,每個科技節都有不同的主題,近幾年,學校開展了以海防教育為主題的活動。
例如,第十一屆科技節以“我愛祖國海疆”為主題。在開幕式上,中船藍海星公司的馬松凱先生把象征著打開海防教育基地勝利之門的鑰匙交給了學校。這標志著學校的海防教育基地正式啟用。科技節中,通過看一部海洋主題的紀錄片、讀一本有關海洋的書,聽一次專家報告,舉辦一場海洋知識競賽,舉行一次海模班級聯賽等活動,促進了學生對海防文化的理解。2017年的科技節,學校以“藍色召喚”為主題,通過專家報告、年級主題教育活動、設計海魂衫、海洋知識競賽等活動,使海防教育更生動、更有趣。
研學活動。幾年來,學校組織學生赴西昌衛星發射場、浙江舟山常石造船廠、香港科學館和海洋公園,以及美國加州科學館、西雅圖波音工廠等地開展海洋主題的研學活動。
社團活動。學校還分年級成立了科技模型(海模)社團,把對海模有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加大培養力度,為他們今后投身海洋科技事業奠定情感和技術基礎。此外,學校“小能人風采社”的小導游,自主查找、收集資料、了解跟海洋有關的知識,結合海防教室的設施,編寫了學校海防教育的解說詞,并能夠自然熟練地為師生及來賓進行講解。
文化活動。學校創建了海防特色班級,開辟了“我行我秀”海防教育自主展示區。此外,學校在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中開辟了“走向深藍”版塊,學生們正在陸續把有關海防知識的音頻文件和學習感受分享到公眾號。此項活動不僅為學生搭設了平臺,同時也無形中對家長進行了培訓,增強了家長們的海防意識,達到了通過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深化海防教育的目的。
3.依托專業團隊
2014年,一師附小有幸與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船舶行業發展的頂層決策支撐機構——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4研究所結識。在714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2016年8月,學校建成了國內第一家學校海防教育基地(含海洋時光隧道、航母、驅逐艦、潛艇海底深潛器模型、航母艦載機VR體驗系統、體感指揮艦載機起飛系統等),為學校深入開展海防教育提供了專業支持。
近一年以來,我們還邀請了東城區科技館的陳曉玲老師對教師進行了有關校園海防教育實施的相關培訓,為學校深入開展海防教育奠定了組織基礎。
我們的期待
黨的十九大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開辟了新時代的路程,令人鼓舞。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道路依然漫長,困難和挑戰是嚴峻的,教育實踐中的矛盾和困惑還不少。在堅守“快樂教育”理念、追求“快樂教育”新境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深度思考和大膽探究的東西還很多,學生的期待更多。
快樂教育永遠在路上,海防教育也需要進一步堅持、強化和豐富。一師附小人會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繼續執著探索、快樂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