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禹 陳怡君 周成 余思其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成為影響旅游業發展最活躍的因素,旅游的發展又帶動了交通體系的完善。本文首先分析了四川的交通與旅游發展現狀,并根據地理條件、政府政策和經濟環境三大因素對四川省進行了五大旅游區的劃分。其次,建立交通與旅游融合耦合協調模型,對五大旅游區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程度進行研究。最后,基于交通與旅游發展現狀以及模型的結論,指出了四川交通與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融合發展 現狀分析 耦合協調模型 對策研究
四川省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實行多點多級支撐發展戰略,形成四川發展新的增長方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一體化發展,從而帶動四川省整個經濟的穩點增長,通過分析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的相對發展速度,都會影響區域的交通與旅游,因此根據政策、地理和經濟因素將四川省旅游區劃分為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區、川西北旅游區、川東北旅游區、攀西旅游區、川南旅游區這五大旅游區。
一、四川省交通與旅游的發展現狀
第一、四川省交通網絡的總體狀況,四川初步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綜合發展的立體交通網絡,運輸總里程不斷增長,使四川的交通運輸網絡逐步趨于完善。目前四川省交通發展主要以鐵路和公路為主,截至2015年,鐵路總里程為0.4萬公里,公路總里程增長到31.5萬公里。四川省鐵路已形成包括寶成、成渝、成昆、內昆、達成等鐵路干線、支線和地方鐵路為主體的鐵路交通體系,連接各個主要城市。四川公路鐵路運輸在客運量上占比達到95%,在旅客周轉量上占比達到56.7%,在貨運量上占比達到94.3%,在貨運周轉量上占比達到91.8%。航空運輸發展迅速航線眾多,輻射面積大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四川重要的航空樞紐,其規模位于中國前列。第二、四川省旅游資源概況,旅游資源豐富在全省擁有500余處旅游勝地,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如瀘定橋、樂山大佛廣安縣鄧小平故居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旅游業迅速發展,旅游經濟效益提高2015年。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都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效益大幅提高,旅游業的發展狀況良好。截至到2015年入境旅游人數增長到273.20萬人,國內旅游人數從34977.82萬人增長到58500.63萬人,旅游收入增長到6210.50億元
二、四川交通與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建立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評價模型,對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參考前人對于類似問題的研究主要以田曉霞(2013)、張書紅(2010)、馬耀峰(2012)等學者對于交通和區域旅游的相關的見解,采用熵值賦權法對每一項指標賦予相應的權數。選取交通系統中公路通車里程、鐵路貨物周轉量、公路客運量、公路旅客周轉量、公路貨物周轉量、鐵路貨運量、鐵路客運量、鐵路旅客周轉量、公路貨運量和鐵路通車里程10個指標,以及旅游系統中國際、國內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旅游綜合收入和游客平均消費等5個指標。借助專業計算軟件MATLAB進行相應的運算,并參考評價參考值,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四川省各地區的生產總值中,成都所占比例最大,因為大城市的輻射作用,成都周邊地區經濟發展良好,產值也比較大。而距離成都較遠的阿壩、甘孜、巴中等地區,因為地處高原、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加上歷史原因,發展很緩慢,成為四川最貧窮的幾個地區。甘孜地區最為落后,全年生產總值只有206億元,而成都地區的生產總值是它的46倍,這使得區域經濟很難發展起來,同時對四川旅游業的發展也形成了桎梏。
其次交通條件有待提高,旅游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眉山、雅安、阿壩、甘孜等地,公路里程與游客周轉量之間的比例相對較小,這幾個地方的道路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游客需求。尤其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在2014年高速公路里程僅有51公里,與高速公路里程數最高的成都市相差了13倍左右,蘊藏著最為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因交通條件的影響,旅游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沒有完備的配套設施,旅客服務中心沒有全面覆蓋,沒有嚴格管理大型游客集散地。
最后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缺位,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從宏觀上對旅游業進行調控,為旅游業制訂合理的、長期的發展計劃,主要表現為一是政府對旅游業的財政投入相對較少,如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規劃、宣傳促銷和教育培訓等都無法正常進行;二是各地政府各自為政,在轄區內景區的開發利用上較為孤立,不吸取先進經驗。
三、四川省交通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對策研究
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服務體系。四川省交通與旅游的發展狀況從交通發展超前已經過度到旅游發展超前的情形,而交通的發展便利旅游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對于四川省交通質量方面有待完善。關于基礎設施方面,著眼于完善客運樞紐點服務功能,擴展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公交車站等等客運樞紐,并在其附近設置配套基礎服務設施。同時做好白駕車與交通干線之間連通公路建設等,提高景區可進入性。提高交通便捷程度,結合當地資源環境,進行相應的開發項目。
第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制定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政策及應對措施,加強河道排污監測監督管理,加快堤防建設步伐,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公眾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在災害發生時減少損失度。景區開發過程中,應堅持保護自然環境優先,合理規劃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戰略,保障綠地,加大退牧還草力度,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加強生態脆弱區治理等等,同時在經營過程中,并嚴格監督旅游者環保行為。
第三、提高區域聯合度,促進區域融合發展。就四川省內旅游區域融合發展而言,攀西地區積極開展區域內部合作,比如攀枝花和涼山州旅游發展計劃,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大項目建設,在川西地區,甘孜、阿壩及與之有良好配套潛力的雅安、都江堰各景點應聯合整體活動,黃龍九寨溝與周邊旅游景點相互配合,實現區域內旅游車輛無障礙通行,增強區域旅游資源線路產品的整合。
參考文獻:
[l]王永明馬耀峰.城市旅游經濟與交通發展耦合協調度分析——以西安市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O11(1):92 -96.
[2]景光袼.四川旅游發展對區域經濟影響研究[D].重慶: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