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連 王立君 耿美厚
摘要:運動負荷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本文首先詳細闡明了運動負荷的概念,分別從運動負荷強度、頻度、密度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地分析。針對不同體育項目教學與訓練特點,對運動負荷的實踐應用進行分析,分別從體育項目、學生類型、課程設置等方面展開對運動負荷設置的具體論述,該研究對于體育教學與訓練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運動負荷;應用;體育教學與訓練
引言:
運動負荷就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能夠產生發展、鞏固和保持運動狀態的效果[1]。通過運動負荷實施體育教學與訓練,是當前教育領域普遍使用的手段之一,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掌握運動負荷的強度、頻度、閾值等參數,是當前體育老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即根據不同的體育項目,調節運動負荷參數,實現更好的體育教學與訓練效果,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1、運動負荷概述
對于運動負荷的描述,存在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即運動負荷是由運動所引起的功能的追加值,該追加值由與運動負荷相關的各個參數決定。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1.1運動負荷強度
我們把某項運動中所體現出的速度、高度、遠度、重量、質量等能夠反映一項運動成績的指標,統稱為運動負荷強度。該參數有一定的普遍性,即無論該運動項目為跑步、跳高、跳遠、舉重、體操等,在運動過程中所承受的強度大小,同時反映出運動機體的緊張程度。在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實施中,該參數是衡量運動負荷的首要指標,應在體育教學課程的備課過程中加以重點考慮。
1.2運動負荷頻度
在一定的運動負荷強度下,個體在一段時間內承載該運動負荷的總體時間,表現為運動負荷的頻度指標。在同一運動負荷強度下,對于長跑、競走等耗時較長的體育項目,運動負荷的頻度較低;對于100米競速、短道速滑等耗時較短的體育項目,運動負荷的頻度就較高。在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實施中,該參數具有較強的調節作用,我們要注重控制使該參數不能過于單一,盡可能的使用交叉的方式進行。
1.3運動負荷密度
單位時間內,某一體育項目的重復實施次數,即代表了運動負荷密度參數。該參數較易理解,在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實施中,要注意區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針對男生與女生、文科生與理科生、體質較優的學生與體質一般的學生、體育特長生與非體育特長生等不同群體,有針對性的選擇運動負荷密度參數,使整個課程設置的運動負荷密度在學生的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學生疲倦懈怠的情況,同時也要避免出現運動負荷密度過小的情況,無法達到相應的體育教學效果。
2、運動負荷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
2.1不同體育項目中應用運動負荷
眾所周知,體育項目的類別廣泛,本文依據運動負荷強度,將不同體育項目分為高強度運動與低強度運動。高強度體育項目有快跑、跳躍、攀登等,而慢跑、投擲等則屬于低強度體育項目。例如,同樣進行100米跑步,快跑后心率達到180次/分左右,而慢跑后心率一般只有130次/分,顯而易見的,同一個體對于100米快慢跑具有不同的反映。
由上文可知,運動負荷強度和頻度是兩個重要參數,二者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運動負荷在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強度參數反映學生所能承受的刺激大小,而頻度參數反映學生所能承受的刺激深度。因此,根據體育項目的區別,從學生個體的承受能力出發進行考慮,對于高強度體育項目,注意采取多個體育項目間隔安排的方式,降低頻度參數;反之,對于低強度體育項目,可以持續增加強度參數,但強度參數的增加必須建立在運動量不斷積累的基礎上。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負荷強度和頻度不能同時增加,安排成波浪形起伏狀最佳合理,否則易使學生過度疲勞,從而影響體育鍛煉效果。
2.2不同學生類型中應用運動負荷
體育的教學與訓練應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面對不同身體素質和不同鍛煉程度的學生,選擇同一負荷,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提供兩種應用運動負荷可行有效的方法[3]:
(1)區分類別實施教學
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的不同,將同一類別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體育訓練,并根據學生的個人意愿,自主選擇加入適合自己運動負荷的體育訓練群體,通過簡單的分級分類方法設計運動負荷參數,從而更好地是不同類別學生得到充分鍛煉的機會,提高體育教學的滿意度,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
(2)整體調控實施教學。
整體調控,即在體育授課期間,根據課堂情況進行整體的調整與控制,包括體育教師調控和學生自我調控。無法否認的是,當前的體育教學面臨的外界干擾較為復雜,教授課程班級數量眾多,各個班級之間的差異性較大。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體調控,實施合理可行的體育教學與訓練計劃,通過調整改變不符合現實情況的課程計劃,適應當前運動負荷的整體情況。
2.3不同課程安排中應用運動負荷
根據運動負荷相關參數因素的影響,合理的體育課程安排,意味著運動負荷各個參數處于合適的范圍內,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教學結果。該運動負荷區域范圍內設置的體育課程,能夠保證學生身體表現出最佳的反應,課程全過程中學生心率處在某一合理的區間。因此,提供兩種應用運動負荷可行有效的方法:
(1)根據備課過程中對課程內容的整體把握,控制整個體育課程的時間處于適宜的運動負荷范圍內,并于課前給出相應提示。
(2)根據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呼吸程度、出汗量大小、面色和精神狀態等信息,調節體育課程的實時進度,適當地延長課程時間或提前終止高強度運動負荷項目。
(二)訂立合適范圍的運動負荷并運用于體育教學中。
四、結語
在現代體育教學中,運用運動負荷理論指導教學非常必要,健全的運動理論應用,既能讓學生合理運動鍛煉,又不至于太累,影響其它課程的進行。本文對運動負荷的概念進行了詳細闡釋,重點指出應用運動負荷所需考慮的主要參數:運動負荷強度、頻度與密度。在此基礎上,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運動負荷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為日常體育教學實踐提供了可依據理論和可執行的方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哈雷著,蔡俊五等譯.訓練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1.
[2]湯鴻波.運動負荷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09,30(11):148-149.
[3]金宏寶.中學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對訓練的影響與合理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4(12):140-142.
作者簡介:張海連(1981.1)男,漢族,山東濱州,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