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李敏敏
摘? ? 要: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以常州市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常州市實體經濟發展現狀與財政實踐,探討常州市實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常州市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路徑及財政政策建議。扶持體系上更加注重分類政策;扶持方向上更加突出政策聚焦;扶持對象上更加強化要素支撐;扶持方式上更加強調虛實共濟。
關鍵詞: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財政政策 ;常州市
中圖分類號:F821.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5-0069-04
十九大報告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興,則經濟強。振興實體經濟是新常態下激發新動能,提高發展質量,實現穩中求進的關鍵性戰略部署。為加快推進實體經濟轉型提升,財政部門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協同相關部門持續加大扶持力度,不斷創新扶持方式,有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激發實體經濟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全市實體經濟加快轉型提升。[1]
一、常州市實體經濟發展現狀
2017年,常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 622.3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 966.68億元,比上年增長7.8%,增幅列蘇南第二;實現產值12 671.68億元,增長14.9%;實現工業稅收445.6億元,增長20.2%,工業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44.4%。制造業占GDP比重達42%,點出了其在常州這座城市的重要性。面對經濟低潮,以工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已然成為撐起經濟總量的“強健骨骼”。但同時,常州市實體經濟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如今正面臨著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外部經濟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多等因素影響,下行壓力加大,增長速度開始放緩。
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財政實踐
近幾年來,面對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常州市財政部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導向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全市一、二、三產業比例從2000年的“7.5∶56.1∶36.4”優化到2017年的“2.4:46.5:51.1”。[2]
(一)落實各類減稅降費政策
常州市財政部門堅持“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是注重減輕企業負擔,增加實體經濟活力”的原則。在組織收入上,主動順應提高財政收入質量的要求,適時調整收入目標,2017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8.8億元,同比增長8%,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最大限度減輕對實體經濟運行的不利影響。在落實優惠政策上,通過加強政策輔導、宣傳,幫助企業用足用好各項稅費減免政策,2017年,全市落實各類稅費優惠430.04億元,取消、停征和調整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50項,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近5億元。
(二)推進“三位一體”發展戰略
“三位一體”戰略實施三年來,常州市、區兩級財政共計投入20億元,按照“穩定增長、優化結構、發展產業、提振信心”的要求,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進“機器換人”,提升智能裝備水平,有效增強了全市實體經濟發展動力。2018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三位一體”專項資金25 200萬元,統籌使用“中國制造2025”專項獎補資金2 000萬元,深入實施《深化“三位一體”發展戰略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若干意見》,為常州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全國一流智能制造名城提供基礎保障和支撐。
(三)全面統籌扶持產業發展資金
近年來,常州市級財政每年安排工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質量和標準體系建設、人才引育、商務發展、普惠金融等各類產業扶持資金10億元,支持全市工業經濟朝著信息化、集約化、電商化、國際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積極落實“深化龍城英才計劃”“科技創新1+3”“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等若干產業發展新政,發揮財政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的整體突破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智造強市建設。
(四)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
近年來,常州市財政積極通過“撥改投”“撥轉股”等轉變財政扶持方式,并取得較好成效。目前,總規模6.56億元的創投引導基金撬動各類社會資本26.9億元,資本放大4.1倍,累計投資項目182個其中:14家企業上市或被上市公司收購、19家企業掛牌新三板、45家企業獲得二輪以上融資。在此基礎上,市財政將整合設立規模2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撬動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初創型、科技型企業投入,為全市實體經濟發展和智造強市建設注入活力。
(五)引導金融資本向實體經濟傾斜
2017年,整合設立規模為6.4億元的常州市中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 通過加強政銀保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常州市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全年共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206.27億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超過4億元。
(六)激勵企業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近三年,常州市級財政兌現獎勵資金7 300萬元鼓勵和引導企業改制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資和并購重組,支持常州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裂變發展。目前,全市已累計有56家企業上市、124家企業掛牌新三板,直接融資金額764億元。
三、常州市實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這是必然規律。[3]改革開放40年來,常州經濟高速發展,但支撐高速增長的生產要素成本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等比較優勢已經大大減弱,傳統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實現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是常州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常州實體經濟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生產性服務業和新經濟發展較弱,與國內先進城市的距離較大
常州產業結構一直以工業為主導。從發展趨勢看,只有服務型經濟比重不斷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才會不斷涌現,才能成為助推產業變革的新動能。當前,互聯網、大數據正在引領制造業優化升級,而常州據此發展的新經濟起步時間不長,人工智能、電子印刷等新產業及電商平臺等新模式的發展步伐較慢。
(二)制造業仍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
制造業“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配套產品多、整機產品少,投資類產品多、消費類產品少”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觀,創新型產品、引領市場需求型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少。從企業層面看,盡管常州已有200多家行業“隱形冠軍”,也有天合光能、上上電纜等在行業處于領先的企業,但缺少“頂峰企業”。常州現有龍頭企業的綜合帶動力,以及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對城市品牌的支撐、對高層次人才的集聚都不明顯。
(三)產業聚焦度不夠
調研發現,常州市省級以上開發區主導產業方向過多,基本都在3項以上,部分園區達到5項。相對來講,主導產業分散,部分產業園區同質同構,市域范圍內特色產業空間集聚度不高。同時,產業的聚力度也還不夠強。對于能夠在區域內打造產業品牌、形成特色亮點的產業,還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并做大做強。比如石墨烯產業,在重大項目引進、重大載體提升、重大技術創新、高端應用突破、標志企業培育等方面,都要進一步發力。
四、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路徑
推進常州市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路徑主要有三條。
(一)過好“質量變革關”,穩步提高產業發展質量
在以智能裝備為主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面,可重點突破智能電網裝備、軌道交通整車、智能專用裝備及基礎裝備、關鍵零部件等核心技術,提升高端裝備自動控制、精密儀器儀表、信息傳輸控制等系統集成能力。
(二)過好“效率變革關”,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培育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資金、能源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數據、信息、知識等新要素支撐,降低實體經濟運營成本。
(三)過好“動力變革關”,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
五、進一步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建議
財政政策是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工具。下一步,財政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通過財稅杠桿作用,加大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促進我市實體經濟實現全方位、多元化發展。[4]
(一)扶持體系上更加注重分類施策
從政策類別看,分別運用“加、減、乘、除”等手段精準施策。做好加法,加大對振興實體經濟、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做好減法,進一步落實營改增全面試點政策,確保將國家和省、市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進一步完善涉企收費監管機制,落實涉企收費公示制,切實減輕實體經濟負擔;做好乘法,運用基金和政府采購手段,發揮乘數效應,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做好除法,進一步實現產業類財政專項資金逐步退出競爭機制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致力于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二)扶持方向上更加突出政策聚焦
1.集中力量支持新興產業
根據《關于深入推進新一輪十大產業鏈建設提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和關聯技術升級,打造一批新興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攻方向,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著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裝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新興產業,重點打造智能裝備制造、和以石墨烯為引領的新材料產業。
2.全力以赴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進一步貫徹《常州市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雙百”行動計劃》、《深化“三位一體”發展戰略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若干意見》文件精神,提升政策的帶動強度和引領效應,繼續發揮傳統優勢產業對我市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加大工業轉型升級資金投入。支持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鼓勵以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優勢。
3.加大力度扶持現代服務業
根據《市政府關于加快常州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意見》、《市政府關于加快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水平、消費性服務業擴大規模、民生性服務業完善功能”的目標,加快推動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采取財政補貼、兌現獎勵等手段,特別對重點集聚區及重大項目建設、重點企業及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培育、推進產業對接融合上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4.多舉措并舉支持外貿穩定增長
進一步認真落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政策舉措,優化市級商務資金支持方向,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快推進外貿“優進優出”,鼓勵企業積極穩妥的“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三)扶持對象上更加強化要素支撐
1.進一步優化人才扶持激勵政策,壯大實體經濟需要人才要素支撐
按照《進一步深化“龍城英才計劃”的改革創新意見》要求,加大招才引智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實體經濟在創新人才方面的投入,鼓勵制造業企業引進科技人才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分配政策,奠定實體經濟轉型提升的人才基礎。一是加強龍城英才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投資管理力度。進一步完善天使+VC+PE的鏈式扶持體系,對人才創業企業的投資階段由早中期延伸至天使期,持續發揮引導基金的招財引智的作用。二是積極推廣“股權質押貸款風險補償”和“領軍型人才企業小額貸款風險補償”等財政金融創新產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降低初創期人才企業融資成本,為人才企業提供更豐富的多元化融資渠道。三是完善服務功能,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繼續完善市“常州市創業創新服務平臺”的服務功能,逐步建立一體多維、互融互通、協同發展、覆蓋全市的綜合性人才服務機制,切實將雙創平臺打造成我市服務人才創業創新的快速孵化器和堅強后盾。
2.進一步優化創新要素配置方式,強化創新驅動的政策導向機制
一是加大重點項目的立項比例和支持強度;聚焦創新型企業,支持我市“十百千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二是注重支持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的整體突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逐步實現由支持單個項目創新向支持產業鏈創新轉變。三是注重支持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重點支持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科技活動,支持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建設,提高技術自給率。四是調整扶持節點,減少風險較大的“前資助”,加強采用導向明確的“后補助”,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獎補力度,提高政策的激勵效果。
(四)扶持方式上更加強調虛實共濟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實體經濟正常運轉仍然需要金融、互聯網等虛擬經濟的有力支撐。因此,扶持實體經濟不能一味地撇清“虛實”關系,必須虛實共濟、借力打力。一是進一步優化專項資金使用結構,積極研究整合現有的有償使用專項資金,有力推進常州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常州產業投資基金等產業扶持引導基金的相關工作,不斷擴大專項資金的有償使用規模,放大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更有效的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加大對實體經濟轉型提升的投入。二是推進財政金融協同發力,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進一步探索創新信保基金運營模式,改變一個財政金融產品對應一個銀行的低效運營情況,提高“信用保證資金池”使用效率。三是與相關部門共同研究開發更加多元化的財政金融產品,研究推動開展投貸、投保、投租聯動服務,打好金融“組合拳”。四是進一步鼓勵本市企業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引導企業搶抓資本市場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運用資本市場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促進實體經濟更好發展。[5]
參考文獻:
[1] 姜江.如何更好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以常州市武進區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8(7):50-53.
[2] 劉照普.做強實體經濟的常州樣板[J]:中國經濟周刊,2017(Z1):90-92.
[3] 溫暢,陳國平.長三角實體經濟后危機時代發展研究——立足于江蘇常州的分析[J].中國商貿,2010(23):221-222.
[4] 李健全.企業串保鏈貸款風險與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探析——基于江蘇常州市的案例[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2(6):66-68.
[5] 李健全.企業串保鏈貸款風險與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探析——基于江蘇省常州市的案例[J].經融理論與教學,2012-09
[6] 林琦.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與擠出效應分析——以江蘇省常州市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4(14):188-189.
責任編輯? ? 曉? ? 潭